APP下载

小学语文生成性教学刍议

2014-08-07任继惠

读与写·下旬刊 2014年9期
关键词:文本课文语文

任继惠

摘要:生成性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形态,它反对教师的固化预设,提倡富有弹性的教学设计,是一种互动的、多元的、动态的、开放的教学形式。我们要利用各种教学形式促进学生充分参与,积极互动,有效生成,深化拓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成性教学;构建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8-0074-011.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内涵

对生成性教学的理解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动态,动态即指现实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具有非预设性、开放性、非线性等特征;第二方面,是生成,可以从生成的形式、主体、内容三个方面去着眼,生成的形式基本可以分为预设性生成和非预设性生成两类,生成的主体可以分为学生生成、教师生成、师生共同生成三类,生成的内容有教学目标的生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生成等。

2.当前,小学语文生成性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2.1生成性教学的相关概念模糊不清 。对有关生成性教学方面的概念模糊不清,是造成教学实践中认识泛化的重要原因。在对"生成"认识的理解上,有的人是从教学意义上来理解"生成",有的人是从心理层面来认识"性成",还有的人是立足于生命的高度来谈人的"生成"。又如,从教学资源的角度来看,有的人认为,"生成"是基于个体内部的思维活动;有的人认为,"生成"是源自师生、生生对话与交流中,也有的人甚至把外部环境的意外"干扰"当作是"生成"性因素,如此"生成"导致课堂教学中只注重形式上的互动,而不注意互动的内涵和效果;只注重形式上的花哨,而不顾基本内容是否被学生接纳,甚至大刀阔斧,肆意删节文本,置文本于不顾。总之,由于对"生成"本质的认识含混不清,缺乏明晰一致的看法,导致教学实践中认识的"泛化"。

2.2为生成而迷失教案。"只有通过学生思考的真实性,才能证实教师思考的真实性。教师不能替学生思考,也不能把自己的思考强加给学生。"因而只有激发不同学生的思维,使其思维的智慧之花尽情绽放,才能在课堂上诞生出有意义的正确观念。然而,在许多课堂教学中,教师为讨论而讨论,或者讨论流于形式,或者有讨论而没有结论,或者有结论而没有评价,或者有评价但评价单一,结果导致一堂课结束之后,学生根本不清楚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这种迷失目标、迷失文本的课堂交往与互动在表面上看似繁荣,实际上是教师有条不紊地问,学生亦步亦趋地答,教师的思维代替甚至压制了学生的思维。

3.小学语文老师实施生成性教学的思考和建议

3.1激发学生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情感或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便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会乐此不疲地去干,所以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很关键的。例如在上《两小儿辩日》一文时,笔者根据学生不同的爱好和特长,确定不同的探究主题,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主自愿地选择,甚至让学生自己确定探究的主题,如"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一天之中有无变化?","为什么早晨太阳看起来大些,中午却看起来小?","为什么早晨感觉凉些,中午热些?"等等学生感兴趣的题目。结果,学生们探究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纷纷进图书馆查资料。最可喜的是那些成绩不佳,但在某个方面有一计之长的同学也得到了成功的机会,一旦有了成功的喜悦,兴趣也就慢慢产生了。所以教师应适时把握学生兴趣的激发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由学习的被动者转变为学习的主动者。

3.2引领学生进入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结合具体课文,抓住学生兴趣着眼于课文内容的拓展,把学生由教材世界引领进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例如教学课文燕子》一课后,学生对小燕子兴趣盎然、意犹未尽,笔者顺势引导开展了以"燕子"为主题的综合活动。课后笔者引导他们去搜集带"燕"字的词语(成语)、古诗、名句、歌词、春联或人名、地名、物名等。他们翻阅词典、辞海,查找对联,摘寻诗句歌词,到各班去搜集人名,进商店市场记录"燕"名品牌。教学由课堂走向社会,从书本走向生活,学生增长了见识,在语言积累与运用中加深了体验,走进了中华文化的宝库。笔者又引导他们在课堂中进行交流,各小组展示的方式丰富多彩,有的搞了"燕"字词语(成语)大排队,有的搞了"燕子"知识知多少有奖竞猜活动;有的展示了小燕子生活习性的诸多图片,图文并茂,格外引人注目;有的小组编了一个"小燕子学艺"的课本剧,还有的合作制作了手抄报……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充分享受语言,取长补短共享资源,丰富和发展了语言,同时在体验过程中开发了创造潜能,发展了语文思维能力,学生的审美情趣、合作精神等都得到了有效培养。

3.3强化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有机整合。我们要打破学科封闭系统,强化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有机整合,从语文于其他学科的联系中找到"接点"。例如,课文《阿里山的云雾》描绘了台湾阿里山云雾的静态美与动态美,字里行间涌动着动人的画卷。在课堂上,笔者以语文学习为主轴,整合音乐、美术学科的教学方法,使静止的语言符号流淌出音乐的旋律、图画的意境,在"文"与"画',''歌"的沟通上下功夫,把学生一般的,非审美的情感调适到了强烈的、审美的、优雅的状态中来,学生获得的是整体、立体的体验。引导学生与文本多次对话,用立体化的文本去撞击学生的心扉,使学生在优美的语言环境中感悟、积累、运用语言,获得读文后的愉悦感。最后,笔者又运用活动课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当"小导游",通过设计"导游"词,作"导游"实践,采访"游客"和"导游"等一系列活动,开拓了语文实践的宽阔空间,这同时也是对文本体验的深化过程。

在学语文的生成性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为学生营造互动合作的课堂气氛,积极开发语文教学资源,积极进行教学反思。从而实现学生思想与教学文本之间的碰撞,不断产生创造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并满足其需求,从而使学生感觉到学习过程的趣味性,从而让课堂中充满着生命气息。 进行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把自己的角色从"权威教学"到"共同探讨"的转变,把自己当成是学生学习的助手,一位引路人,与学生共建一种平等、互教互学的师生关系。

讨论过程中,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问题学生常常有不同的理解,有时学生的理解相互之间对立的,有时甚至是教师备课时所没有想到的。此时教师就应放弃"权威"的表决权,避免终止对话的结束。及时抓住理解上的不同,让真知在分析辩论中展现。不仅体现了对课文理解的多元化,而且学生在平等的精神氛围中共同成长。语文的课堂教学过程实质就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只有教师真正做到以上几点,我们的教学才有进步,课堂才有效果,学生才真正体味到学习的乐趣。

猜你喜欢

文本课文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背课文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