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甘宁边区体育助推陕西全民健身发展的研究

2014-08-07车延龙

读与写·下旬刊 2014年9期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边区体育精神

摘要:陕甘宁边区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抗日战争的"出发点"。从1935年10月到1948年3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度过了十三载春秋。而以延安为代表的陕甘宁边区体育是红色体育运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体育发展史上的光辉篇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陕甘宁边区体育发展为背景指导下的中央政府为提高全民素质,建立各级群众体育组织和体育主管部门、培养体育干部和积极分子、加强体育宣传教育工作、推行易于开展又有利于增强体质的体育活动、组织运动竞赛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这一时期的体育为新中国建设事业和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研究将从多角度全景式地展示延安体育,对于丰富体育文化研究成果,理解当代中国体育文化领域中的诸多现象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体育;全民健身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8-0002-011.陕甘宁边区体育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在理论方面,随着陕甘宁边区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以劳苦大众为基础的新民主主义体育得到了发展。在这个时期体育具有明显的军事性、群众性和经常性的特点;他服从抗日大局,为抗战总目标服务为出发点,坚持实事求是,从边区实际出发,倡导艰苦朴素,勤俭办体育的方针;无论是在群众体育、学校体育诸多方面,还是在组织领导、体育人才培养等方面,都为新中国体育发展谱写了新的篇章。在实践方面,陕甘宁边区体育主要面对广大群众,结合边区实际,开展一些群众易于接受的体育项目。广泛开展了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边区的部队、工厂、机关、学校掀起了参加体育运动的热潮。边区军民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了广大军民的体质、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取得了明显效果,使边区军民精神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同时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前线输送了大批革命生力军。

陕甘宁边区体育是新中国体育的前身,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具广泛群众性的体育。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它为抗日民族革命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种因地制宜,因陋就简,不分阶层,不分性别与年龄差异,广大边区军民参加锻炼的体育形式形成了当时历史环境下的全民健身雏形。

陕甘宁边区的体育,作为当时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在将来,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价值。就其现实意义来看,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伴随着西方强势文化的的冲击,对广大人民尤其是青年一代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变历史遗产为思想财富和精神动力,对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具有十分重要和迫切的现实意义。

2.国内研究现状

"边区体育",也称为"赤色体育"或"革命根据地体育"。迄今为止,关于中国边区体育的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分别为新中国成立后至 60 年代、80-90年代至今。这两个不同阶段的研究,都对边区体育的保护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又表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

2.1新中国成立后至 60 年代,党和国家对老解放区的体育研究非常重视,有不少关于边区体育的文章、回忆录在《新体育》上发表。60 年代初,在编写中国近代体育史时,有的体育院校将红色体育运动历史进行重要的专题研究。但是"50 年代和 60 年代,'左'的思潮影响了抗日根据地的研究,学者们很少涉足这一领域,出的成果不多。"边区体育的研究也同样受到了影响,没有出多少成果。这一阶段的研究重在还原红色体育的本来面目,重在对历史资料的整理与保存,尚未形成研究规模。对于边区体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状况的描述上,对整个边区体育的宏观研究关注则较少。

2.220 世纪 80-90 年代至今,边区体育研究的进入了良性发展阶段,不论是资料收集整理还是研究成果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成果。80 年代出版的我国第一部体育方面的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中,首次将革命根据地体育列为专门条目,1981 年谷世权等主编的《中国体育史》中,第一次将"中央苏区的红色体育"编入高等院校教材中。先后出版的《中国近代体育史》、《体育史》、也有专门的章节叙述边区体育,边区体育研究热潮开始。,这一阶段对边区体育的研究进入了深入、科学、系统化阶段,研究角度、广度、和深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学者们开始从宏观上探讨边区体育的起因、特点、作用、体育人物、体育思想等多角度的问题,关注边区体育与新中国体育的联系,这是边区体育研究逐步走向深入的标志。

3.主要存在的问题

关于边区体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边区体育的界定、边区体育的性质特点边区体育文化研究、作用和历史地位领袖人物与边区体育、边区体育政策法规研究军事体育、学校体育、群众体育研究等方面。

3.1第一以回忆性的、介绍性的史料研究为主,从宏观角度对这一时期的体育进行论述的文章较少。

3.2而且基本上以军事体育为主一笔带过,关于当时的学校体育、群众体育、体育科研的开展情况的研究较少。

3.3对当时的体育思想、体育法规、体育人物的研究较少。

3.4就当时的体育进行研究,边区体育与新中国体育的关联方面的研究较少。关于延安红色体育史料性的回忆录多,理论研究文章较少。边区体育是一个不仅是一个地域空间概念,其内容相当广泛,不仅包括军事体育、学校体育、群众体育、竞技体育等,还包括乡村和城市的体育,它们是有很大区别的。任何宏观的研究很难阐明其内在的发生发展规律,因此需要动态地、细微地进行划分和研究。同时应注意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应加强边区体育研究中多学科、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提高科研成果的实用价值。

4.陕甘宁边区体育助推陕西全民健身发展的可行性研究

4.1要坚持体育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宗旨。陕甘宁边区体育是新中国体育建设的"实验田",也是体育建设的"模范区",从陕甘宁边区体育事业的创新发展中,我们可以悟出一些深刻的启示。陕甘宁边区体育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具有新民主主义性质的体育,它第一次使体育真正成为人民大众的体育,具有较广泛的群众性。也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群众性的体育,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了体育文化建设的全过程,他们是体育主人,陕甘宁边区体育事业之所以能在战争时期取得不断的创新和发展,一个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紧密联系战争时期的斗争及生活实践,探索其发展规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加以总结,并形成新的理论体系。立足客观实际,解决当前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而不是脱离现实去空谈一些新名词、新概念。 4.2要注重传统体育的民族化与创新 。陕甘宁边区体育运动以中国民族民间传统体育为基础, 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新文化运动的延续。同时,还注重借鉴西方体育运动的内容,吸收与整合形成了新型的革命体育运动形式,又是中国传统体育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突变和飞跃。一方面扬弃、淘汰了那些与革命斗争不相适应的体育形式,又吸收了国外的先进体育文化精华,是对中国传统体育的批判性继承。4.3要持续发扬延安体育精神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的新时期,陕甘宁边区体育精神继承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优秀文化传统,又开启了新时代的中华体育精神,在中华体育的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和替代的作用。我国体育事业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要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体育,尤其需要我国体育健儿大力发扬顽强拼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为国争光的精神。尤其需要大批优秀体育科研人才发扬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奋发进取、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去攀登体育高峰。延安体育精神永远激励着体育工作者不断地超越自己,超越他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同时发挥延安体育精神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和进取精神,乘奥运东风,求发展、促和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4.4陕甘宁边区体育理论与实践与我国全民健身充分结合。针对我国现阶段全民健身发展过程中缺少有效的实施途径和监督机制,致使我国全民健身开展与实施中未能达到"纲要、条例"的预期效果,导致我国青少年体质下降,各种疾病增多(肥胖增多、视力下降等),全民参与体育活动意识薄弱。然而在建国前,经济、文化不发达的陕甘宁边区时期,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的开展取得了的空前成功,为新中国体育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在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为了提高全民健身意识,增强国力和提高全民素质,更应该继承和发扬陕甘宁边区体育精神,汲取宝贵经验,使全民身体素质再次得到提升,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以此进一步推动我国全民健身的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毛泽东选集 第二卷[2]马海德.忆延安时期的体育生活.新体育.1980.(83):2-34.[3]陕甘宁边区体育史编审委员会编.陕甘宁边区体育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4]陕西省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编.陕甘宁边区体育史料.西安地质学院印刷厂[4]黄正林,李瑞梅,赵亮.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体育事业[J].甘肃高师学报,2002.7(4).23-24.[5]史婉红.浅谈中国红色体育的特点.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1.[6]王增明.试论陕甘宁边区体育的目的及其历史地位.体育文史,1989.5作者简介:车延龙(1976-)男,汉族,陕西省延安市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与训练。

endprint

猜你喜欢

陕甘宁边区边区体育精神
加油,冲吧,体育精神!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陕甘宁边区实录》与中共自我形象的重构
The true sportsmanship 真正的体育精神
新中国的雏形:陕甘宁边区
只为娱乐,无关输赢——古人的体育精神
体育精神的发展和重塑
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拥军工作的述评
战斗在皖浙赣边区的刘毓标
《中共闽浙赣边区史》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