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湖北省粮食安全生产与保障的影响研究

2014-08-06龙子午陈慧玲叶金珠

关键词:劳动力湖北生产

黄 恩,龙子午,陈慧玲,叶金珠

(武汉轻工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武汉 430023)

中国城市化进程在近10年来的发展速度非常快,从20世纪80年代城市化水平的15%左右,到现在城市化水平已超过了50%,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寻找机会,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但随着更多的适龄劳动人口转移到了城市并留在了当地发展,而留在农村的适龄劳动力数量却在不断减少,其状况有日趋严重的趋势.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生产大国,也是世界的人口大国,因此稳定的农业生产队伍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生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现有条件下,如何利用现有农村留守劳动力发展集约高效的农业生产模式,是当前农业生产的重点.在发展高效农业生产的同时,还应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在粮食类农作物生产中广泛使用机械化作业,减少对劳动力的过分依赖,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虽然我国机械化收割水平不断提高,2013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9.5%,但在我国目前只有小麦作物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而主要的粮食作物玉米和水稻机械化水平还很低,因此每到农忙季节,依然需要依靠大量的劳动力来完成收割作业.

1 湖北省粮食农业生产现状分析

湖北省是全国传统的粮棉油生产基地,现有耕地面积328万km2,其中水田175.8万km2,旱地152.6万km2,可养水面58.4万km2,并有年产3000万t粮食、60万t棉花、300万t油料的综合生产能力, 但也有一些历史原因与诸多因素的影响一直制约着湖北地区的粮食生产.

(1)农业生产长期投入不够,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国家对湖北省的农业投入长期是一贯制,政府投到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的地方配套资金一般很难落实到位,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也非常短缺且,省内农业生态环境整治、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农产品技术质量安全标准与检验检测体系、农业信息体系、农贸市场基础建设都严重滞后,而且很多都是建国后不久建成的老旧设施,且许多基础设施已年久失修,导致其防御与抗灾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农村劳动生产率低,一旦遇上各种频发的自然灾害或是极端恶劣天气就会减产、减收,因此,导致了湖北省粮食农业生产的抗风险能力不强.另外,农民多年生产劳动积累起来的微博积蓄以及外出打工的存款大部分都投到了新房、交通工具、家用电器、婚嫁费等消费领域,而实际用于农业扩大再生产的资金则非常少,因此陷入了低收入—提前消费—低水平生产—低收入的恶性循环中[1].此外,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改革进程也很缓慢,农民的投资渠道不多,农业引进民间资本、外部资本、国际资本和吸纳地方财政投资的“三农”公益性、社会性与示范性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都很有限,农村投资项目的吸引力小,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的力度很弱、数量也少.

(2)农业种植产业布局不合理,结构性矛盾突出.种植业是湖北农业产业的主体,近20年来种植业内部结构逐渐改善,粮食产量从2004年开始出现恢复性增长,从规模总量来看,省内主要的粮食供应已经超过省内的需求,但粮食类产品的品种结构还很难适应市场的实际需要,2007年全省人均粮食产量已超标,但口感好且优质的大米供应量却严重不足.曾经的湖北大米长期供应广东和广西等地区,但现在还要从湖南、东北等地区调进优质大米,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促进粮食农产品加工转化,是当前湖北地区调整粮食农业生产结构的重要方向.

(3)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湖北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陈旧,据有关资料显示,湖北地区大中型泵站的电机与水泵老化率在46%以上,有的已属于淘汰落后产品,各类渠道工程的老化率也在40%以上,灌渠运行能力下降.虽然国家也加大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但由于过去投入较少且欠账多导致基建投入长期不足,形成了湖北农村基础设施运行状况不佳的局面.目前全省40%的农田不能保收,50%的农田还不能抵御几年一遇的自然灾害;省内泵站装机容量仅为220万kW,而全省粮食主产区的许多农业基础设施已严重老化且不堪重负.

(4)农业组织合作化程度低,生产经营规模小.目前湖北乃至全国都未发布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相关的法律、法规,导致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从成立到登记、注册、解散以及组织的性质、宗旨、服务均无规章可循,合作组织内部也缺乏具体的商议、规章与财务管理等制度,造成组织法人主体地位不明确,组织机构不健全,决策不民主,会员间合作意愿也不强,只愿共享利益,不愿意共担风险,从而影响了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又由于农村合作组织的生产经营规模小,示范能力弱.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中10人以下的生产经营规模占了很大比例,组织间合作的服务功能也不完善,很多组织只起到单一的生产联合作用,很难实现“产供销与农工贸”一体化的目的,也不能按照国际标准良好农业规范(GAP)来组织农业生产以及运用国际WTO规则参与国际市场竞争[2,3].其次农业合作组织会员的个人素质不高,专业人才很缺乏,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

(5)农村耕地破碎化,生产经营分散化.湖北农村地区与全国大部分省份一样,除农村专业性合作组织以外,单个农户特别是边远地区与山区的农户仍处于农业生产的主体地位,普遍实行的还是20世纪70年代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土地资源分配一般按照农户家庭的人口数量、土地大小、居住地远近分配给农户.农户在履行协议即交足租金后,可以卖掉剩余农产品或部分留作家用.虽然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刺激了农业用地的充分利用,但耕地的分块细碎化也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率,每家每户的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且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品种较少、经济效益低下,劳动时间较长,因而促成了小而全的自然经济与自发维持,这种农业生产方式是目前农村小农经济存在的主要原因[4].即使某个农户家庭计划实施专业化与规模化的农业生产,在其土地面积足够用的情况下,也会因为土地分散或彼此距离较远,在资源配置与生产经营管理上的困难而不能实现其专业化与规模化,而这种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在湖北的粮食产区,则较为普遍.

2 湖北省农村留守劳动力的现状分析

2.1 省内农业劳动力多以老人与妇女为主,且呈现出农村空心化趋势

当前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农业副业化与农村空心化是我国目前“三农”问题出现的“三化”现象.相比之下,我们的邻国俄罗斯早已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年轻人都转移到了城市,而大量的老年人和儿童则留在了农村,甚至有的州还存在因农村劳动力过度转移而出现无人村的情况.目前湖北地区农业劳动力 “老龄化”的现象十分突出,过去老年人种田在不少地方还只是季节时令性的劳动力变化,而现在省内农业生产呈现老年人种田常态化的趋势.从表1中所显示的不同年龄组农户居住时间的分布上看,在家居住多于10个月,在55~65岁年龄组在家居住人口占同龄人的比重为90.92%,比例最高.16~25岁年龄组外出超过9个月的人群占该组年龄群总人数的54.54%,这一比例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而在46~55岁年龄组中仍还有15.8%的人群在家居住少于3个月,数据显示出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与在家居住时间长短呈正相关,而种粮老汉已成为湖北地区的一种普遍现象.新生代的农民工与老一代的农民工有着明显不同的人生观与价值取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生代农民工比老一代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更高、未婚率高,并普遍缺乏务农经验、外出务工动机已从经济型转向经济与生活并存型[5].因此,新生代农民工比第一代农民工更容易融入城市,据调查显示在新生代农民工中掌握种植技术的人员比例很低,想回家务农种地的意愿更低.因此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老龄化现象将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

表1 中南5省农村人口居住情况调查表

注:数据来源于2012年中南5省农户居住情况问卷调查表

表2中所用的数据来源于2010年农村固定观察点对全国31个省份进行的农户问卷调查,该表中的农业劳动力是指16岁以上非学生非军人且参加农业劳动时间大于0的人口数量,从表2中可反映出目前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年龄结构.数据显示在我国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农业劳动年龄偏高,40~60岁之间的两个年龄组农业劳动力人数占总劳动力的比例为52.3%,60岁以上的高龄劳动力也占有较大比例,达到19.1%.如表2所示,农业劳动力的主体比较集中于40~60岁之间的大龄组,但由于现在外出务工的年轻劳动力回家想从事农业生产的意愿非常低.因此在未来从事农业生产的很大一部分,还是来自这一群体,而这部分人员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未来他们老龄化的趋势还将进一步加剧,并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从农业劳动力年平均劳动时间分布看,高龄组的农业劳动力工作时间偏长,40~49岁年龄组农业劳动时间最长达到143.2d,在所有年龄组中比例最高,且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其从事的劳动时间也不断减少,受教育程度低的农户反而劳动时间更长,在60岁以上的年龄组平均一年的劳动时间为123d,高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30岁以下年龄组的平均劳动时间[6].

表2 不同年龄组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程度与农业劳动时间

注:数据来源于2010年全国农村固定观测点31个省份农户问卷调查表

2.2 农村留守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影响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与使用

湖北地区大量优质高素质劳动力外流所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农村留守劳动力文化素质的普遍降低,这也是由于农村劳动力外流导致产生断层的直接原因,也是制约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关键因素.依据湖北地区农业普查资料的数据显示,省内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程度显示:1)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55.6%,初中程度占38.2%,而高中学历只占5.94%,大中专以上学历仅占0.7%,高中及以上学历全省总共才150多万人;2)接受农业技术培训的劳动力较少,很大比例的农业劳动力几乎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农业技术培训,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很多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都接受过高等教育或接受过各种类型的农业技术培训.3)农业科技人员比例小,在农业科技队伍中,全省只有农业科技人员75557人,平均每1000名农业者中只有3.94人,远远低于西方国家的农业科技人员的比例[7].由于受到转入行业或领域客观要求的限制,绝大多数文盲与半文盲因其自身的文化程度较低而滞留于农村地区继续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利益的驱使,那些文化素质较高的农村劳动力则纷纷外出打工,且每年如此.这在整体上影响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综合素质.由于农村留守劳动力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因此对农业科学技术与新机械的接受能力普遍较弱.而农业科学技术又和农产品生产质量呈显著相关,农业生产技术越先进,其农产品生产质量也就越稳定,而农业劳动者越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其农业劳动效率就越高,其生产的农产品质量就越好,在农业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的应用操作能力就越强.而农村留守劳动力的文化素质越低,要掌握和采用一项新技术所要付出的代价就越高,湖北地区农户的小规模经营也制约了农业科技应用的广度与深度,其规模不经济也加大了农业新技术的使用成本,影响了农业科技推广的实际效果.同时农户自身的知识结构层次也直接决定了农业技术采用成本与收益高低.据统计数据表明,一个受过基本教育的农户比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农户学习和采用新技术的成本低,采用新技术时带来的收益也越高[8].因此,农村留守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越高,其选择和采用农业新技术的能力也就越强,其经济效益也就越明显.而目前在湖北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普较低,使得学习采用新技术的成本上升,预期收益率也下降,导致广大留守农户对农业科技的有效需求不足,从而消弱了农民学习新技术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也制约了农业科技的推广与扩散,使得大量先进的农业技术被闲置,即使农业新技术被农户采用,也因为自身知识结构水平的限制,缺乏必要的操作技能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从而影响了农产品生产质量.在省内农村地区有很大一部分农民因固守陈规,拒绝接受农业新技术与新理念,仅凭传统经验从事小农业生产,这既不利于新技术的推广与普及,也影响了当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且农户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对接受各类农业新技术的积极性也越高,采用农业新技术的比例也越高.表3中显示了受教育水平对农民参加技术培训意愿的影响程度,农民受教育水平越高,其越会参加技术培训;受教育水平越低,反而不会参加技术培训.因为农民受教育程度越高,对农业科技知识的渴望就越大,参加各类农业科技培训的意愿也就越强,其农业科技推广的效果就越好.

表3 不同受教育水平的农民参加农业科技培训的意愿 %

注:数据来源于2012年对湖北省26个村869户的问卷调查表

2.3 农村留守劳动力专业素质不高,不利于推广国际标准良好农业规范

国际标准良好农业规范(GAP)作为一种适用方法与体系,通过经济的、环境的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措施,来保障食品安全与质量.GAP主要针对未加工和最简单加工(生的)出售给消费者和加工企业的农产品种植、采收、清洗、摆放、包装和运输过程中常见微生物的危害控制,其关注的是农产品生产与包装,但不限于农田,包含从农田到餐桌整个食品链的所有步骤.

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GAP认证已成为农产品进出口的一个重要条件,通过GAP认证的产品将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良好农业规范允许有条件合理使用化学合成物质,并且其认证在国际上得到广泛认可.因此,在省内推广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可以从操作层面上落实农业标准化,从而提高湖北省常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促进获证农产品的出口.

通过GAP认证的产品,其销售价格也高于非认证的同类产品,因此,通过GAP认证可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从而增加认证农业生产者的收入,同时也有利于增强生产者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有利于保护农业劳动者的身体健康.但要通过GAP认证对认证申请者自身的知识水平有较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懂得日常农业生产的全部流程,而且还要对申请GAP认证的标准与规范内容有详细而全面的了解,若是因申请者自身知识水平的限制而准备不充分,则是无法通过认证的.目前省内农村地区非农产业组织的形式未有重大突破,特别是农村留守农民的专业素质不高、思想意识陈旧、知识结构层次低、生产规模小且分散经营,而这些状况都对在省内推广国际标准良好农业规范(GAP)来组织粮食农业生产非常不利,并制约其实际的推广运行效果.

3 湖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省内粮食安全生产的影响

湖北省总人口在全国排第7位,因此省内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还很多,另据2004年统计数据显示,湖北省有2030万人农村劳动力,其中富余人数达1100多万人,约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4%,近年来虽然已转移了700多万人,但仍有400多万人劳动力需要转移,预计2014年还将新增100余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因此省内农村留守劳动力将进一步减少,而实际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人员也将进一步缩减.

(1)湖北地区农业劳动力总量不断减少.省内农村劳动力在数量上比较多,但农村中农业劳动力存量和其在全省农村劳动力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却在不断下降,从2001年的占比64.19%降到2007年的51.59%.而2004年与2005年,湖北省农村劳动力总量分别为1105.71万人和1101.29万人,两者总量占全省农村劳动力总量的比重从58.91%降到57.03%.到2007年农村劳动力人数继续下降到1047.61万人,其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比重降为51.59%,而非农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比重却在上升,具体如表4所示.

表4 湖北省主要年份农村劳动力状况统计(2001-2007年)

注:数据来源于《湖北统计年鉴 2007年》

(2)农村剩余劳动力外迁现象严重,高素质劳动人员大量外流.据湖北省统计局的调查数据显示,从1991~2001年,10年间湖北地区共转移了农村劳动力278万人,年平均转移数量递增5.9%.其中从1998~2001年平均每年净转移35万人,年均递增6.4%.在转移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中继续从事农业劳动的所占比例很小,基本稳定在2%左右;而从事工业与建筑行业的占比最大,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到2004年已超过了40%;从事服务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所占的比例也较大,且增长较快,2004年约占20%左右[9].2004年省内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规模总量达771.32万人,占非农就业的比重为41.09%,非农就业比重比2000年上升了6.15%,因此全省从农业生产中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外流趋势非常明显.

粮食生产是需要资金与人力的双重投入,而在大量外迁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大量的高素质劳动力流失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村地区劳动力断层的出现,且不断加剧.在受教育人群的各阶层中,初中学历占比最高达60%以上,高中及以上学历者只占18%左右,其次是小学文化程度占15%左右,文盲与半文盲的占比不到2%,且有进一步缩小的趋势.由于全省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年轻一代农民子女的文化素质普遍提高,而且这些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将积极进入非农领域,也将进入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大军中,导致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老龄化问题将长期存在.

(3)对湖北省粮食安全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农村地区劳动力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主体,也是影响粮食安全生产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粮食生产流程尤其是水稻种植劳动的工序复杂,要依靠大量劳动力的精耕细作进行农业生产.而湖北省是国内重要的粮食主产区,水稻又是湖北主要的粮食作物.因此,省内农村劳动力数量变化对湖北地区粮食生产造成的影响很大.近30多年来,湖北省的农村人口总量一直保持在4000万人上下波动,农村劳动力曾出现了小幅增加,但由于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较低,一些农村剩余劳动力从纯农业生产中流入到了收益较高的其他行业或外出进城务工,而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种植的劳动力总量减少较快,从而导致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失严重的现象.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湖北地区农村劳动力在1978年总量为1354万人,而人数最多的是1991年为1486万人,但到了2008年就锐减到了995万人,30多年来共减少了359万人,省内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减少必然会影响到湖北地区的粮食安全生产[10].

国内的城市化进程不仅造成湖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持续减少,也造成了农村留守劳动力知识结构与素质的转变.目前农村劳动力年龄结构趋向老龄化,还有大量的适龄劳动者不断地离开农村,而年纪较大的劳动者则大多留守农村,很少出现流动,这使得农业劳动力逐渐高龄化,并已成为省内部分农村地区的重要的农业问题.其次,农业劳动力结构趋向妇女化[11].由于男性劳动者比女性劳动者更有向外流动的意愿,所以在省外打工的男性农民工明显多于女性.农业劳动力老年化、妇女化以及受教育程度低质化的趋势很明显,使得农村留守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不断降低,而农村留守劳动力不仅难以从事重体力的农活工作,更难以接受新的农业科学技术,而农业生产形式也倾向于保守式、自足式的小农生产方式,所以无法维持与扩大农业生产规模,乃至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也无法推广运用国际标准良好农业规范(GAP)来组织生产,这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保障湖北地区的粮食安全生产将非常不利的影响.

3 结语

湖北省是国家中部地区优质粮的主产区,保障湖北地区粮食产量的稳步供应对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的粮食安全供给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省内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象明显,且大部分剩余劳动力都转移去了外省中等城市或其他大城市工作,并造成了湖北广大农村地区适龄劳动力不断减少的现象,且伴随着通货膨胀因素的加剧,农业类的各种生产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利润也在减少,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并导致省内粮食生产形式严峻化.目前湖北农村地区很多农民工的年轻子女不会或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劳动,而农业生产工作都交给了家中的父辈或祖父辈来完成,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现象显著,因此给持续保障粮食安全生产带来了极大的隐患.又由于中部地区的人口密度较高,在农村地区每家分得的土地较少,且耕地破碎化现象明显,这给使用机械化来进行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因此如何合理利用农村留守劳动力,开展各类农业科技培训并积极推广国际标准良好农业规范(GAP)来组织生产,广泛使用机械化作业,开展集约高效的农业生产,是当前省内各地区农业生产任务的工作重点,以确保粮食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的粮食安全要靠自己,我们自己的饭碗主要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因此,现在国家对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正不断提高,我们一定要把它落到实处.

参 考 文 献

[1] 方 言,叶贞琴.2013年中国粮食发展报告[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

[2] 洪 涛,傅 宏.2013-2014中国粮食安全发展报告[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4.

[3] 黄 恩,龙子午,李晓涛,等.中外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的对比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3(2):137-142.

[4] 赖作莲.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研究综述[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8-9.

[5] 闽 锐.湖北省粮食生产效率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2.

[6] 王跃梅.农村劳动力外流与粮食安全问题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1.

[7] 黄宁阳,王浙勤,马 强.湖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分布的经济学原因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2,(15):134-137.

[8] 丁炳辉,袁 泳.推进湖北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几点思考[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4,5:30-31.

[9] 胡雪枝.老龄化对种植业生产影响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2.

[10] Schwirian Ket P, Prehn W.An axiomatic theory of urbanization[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62,27(6):33-36.

[11] Margulis, Matias E. The regime complex for food security: implication for the global Hunger challenge[J]. Global Governance,2013,19(1):53-67.

猜你喜欢

劳动力湖北生产
The rise of China-Chic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驰援湖北
湖北武汉卷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湖北現“最牛釘子戶” 車道4變2給樓讓路
微生物发酵生产DHA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