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五个平台 ;构筑技能大师的快速成长通道

2014-08-04黄志喻勋良

职业·下旬 2014年5期
关键词:大师学院技能

黄志++喻勋良

广东省技师学院,屹立于美丽的东江之畔、雄伟的罗浮山,是培育高技能人才的摇篮。20多年来,学院为社会培养技能人才10万余人,其中培养学历制高技能人才2万余人,培训非学历制高技能人才1万余人,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特别是近3年来,学院选手在各类技能大赛中频频夺牌获奖。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学院有一支技能过硬、综合素质高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 ;搭建制度平台,营造技能大师成长良好氛围

第一,学校在《广东省技师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2011年—2015年)》中明确提出:学校依托重点专业的师资力量和设备优势,成立技师工作室,评定技能大师。2013年出台了《关于设立专业技能大师工作室的通知》〔粤技院(2013)13号文〕、《专业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办法》等文件,成立了由院长牵头的技能大师评定工作小组,明确了技能大师的资格条件、工作要求,明确技能大师的培养坚持培养、评价、使用和激励相结合,大力加强技能大师人才队伍建设。

第二,完善了高技能人才校内评选制度。在全校范围广泛组织教师参加各类评选活动,定期在校内公开选拔优秀的技术技能人才参加各级评选活动,为教师参加校内技能大师评选创造条件。

第三,在对技术能手和一体化教师按月给予一定奖励的基础上,视技能大师室工作情况给予不等的课时津贴。

第四,在院内营造崇德尚技、博学精工、尊重技能、重视人才的环境。一是学院通过主要干道即“技能大道”大力宣传技能大师在学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贡献;二是通过橱窗宣传技能大师培养使用的政策措施;三是通过全院升旗仪式宣传技能大师的典型事迹,突出技能大师的地位和荣誉,不断营造有利于技能大师成长的良好氛围。

; ;搭建师生广泛参与的技能竞赛平台,助推技能大师成才

学院这些年来之所以是广东省组队参加全国比赛的主力学校,走的是锲而不舍、实干兴邦的道路;大力搭建校内外竞赛平台,充分发挥各类技能大赛的激励、引导、辐射作用。对于世赛、国赛和地方性的各项技能大赛,学院均踊跃参加,实行“广泛筛选,集中训练,逐步淘汰,高手参赛”的培育方针。由于从基层每个单元广泛开展技能竞赛,逐级推进各类赛事,为广大师生提供了更加宽广、有效的成才通道,同时学院也声誉日高。

竞赛是手段,推进技能人才培养是目的。为此,一是建立以赛促学的机制。学院每两年举办一次技能节与科技作品展,学院各系部每学期也都有一些常规性的比赛。二是建立以赛促教的机制。技能竞赛展示的是选手的水平,检验的是教练的实力。为此,学院从人、财、物等方面大开绿灯,使带教人员集中精力带出水平来,并把竞赛的规则、标准、要求与题型等作为教研内容,深入研究,促进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三是建立以赛促改的机制。名次背后的真正差距是各校在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法上的差距。以赛促改,推动人才培养科学发展是竞赛赋予学校内涵建设的最核心要求。只有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等教学改革手段,才能锻炼教师队伍,严格要求学生刻苦训练,加快技能大师的培养步伐。尤其在“以赛促学”等方面一步一个脚印,虚心向他人学习,最终使得“以赛促学”的作用日益显现出来,并取得可喜可贺的成绩,达到了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提升了学院的品质品牌。

; ;搭建高端引领平台,推动技能大师队伍梯次发展和多能发展

学校各个技能大师工作室从理论、实际操作和技能竞赛三个方面制定了人才培养计划。在技能人才培养环境上,积极创造条件让每个大师拥有自己的工作室和培养场所,并以岗位能力为主要培训内容,建成了仿真训练室或实践工作室。同时要求大师们积极组织成员积极参加企业及市级、省级、国家级、世界级的技能比武大赛。在培养方式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工艺流程和相关知识的培训、仿真训练、技术革新、技艺传授等活动。

所谓“阶梯式”的大师工作室,就是创造条件,搭建平台,通过“导师带徒”的形式,开展传、帮、带工作,建立一级带一级、一级促一级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大师带准大师,准大师带骨干教师,骨干教师带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带新教师,力求以点带线、连线成片,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技能水平,形成一个人带动一群人的滚雪球式的良好局面。目前学院的大师工作室中,已有15人晋升到高级技师、技师行列,工作室成员及学员都成为学校的“能工巧匠”和教学骨干,涵盖了学校多个工种、大部分专业。

培养一专多能人才是学院技能大师工作室人才培养的又一大亮点。这种培养方式打破了多个工种之间的界限,一个技能大师既要熟悉本职工作,又要了解相关专业技能知识。让一个“专才”发展成为“通才”,为学校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将是学院深入发展的必然趋势。

; ;搭建高效、高端的国内外校企合作平台,夯实技能大师培养基础

一是积极开展技能大师培养工程,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此,学院实施技能大师进修、定期深入企业实践等制度,了解专业和行业发展新动向,在教学中引进和渗透新技术、新成果。

二是以项目为纽带,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一起进行研发和技术攻关,在合作中,提升教师技能。学院与企业联合进行技术开发,完成汽车空调系统改造、惠州自来水供水系统技术改造、半导体二级放电管自动测试分送系统等项目。在技术开发的实战环境中,技能大师的职业技能、研发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和提高。

三是校企合作共建大师工作室,为技能大师培养奠定物质基础。学院在校内实训中心与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上,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为技能大师的培养构建坚实的物质平台。先后建成了39个多功能实训中心以及180多个校外实训、就业基地和师资培养基地,并与海尔集团等企业共建了共享型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师生开展科技服务、培养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 ;搭建一体化教学平台,为技能大师打造特色鲜明的教学风格创造条件

学院积极搭建一体化教学平台,为技能大师打造特色鲜明的教学风格创造条件,使他们成为技能教学舞台上的佼佼者和技工院校增强育才效能的引领者。

一是发挥大师们在行业通用基础技能“一体化教学”的骨干作用。该教学过程让技能大师承担的通用基础技能分解为若干教学模块最难的教学任务,重点抓好“教、学、做”融合一体的讲解与示范作用,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本功,使学生的操作技能规范有效、安全文明。

二是发挥大师们在专业核心技能一体化教学的特别专长。该教学过程是让技能大师在职业岗位功能的若干典型工作任务中,发挥其在某一专业核心技能上强化训练的点石成金的专长,并在“七分实践、三分理论”的教学指导过程中,深入浅出地精讲本专业相关理论知识点的应用,理论紧密结合实际,走产教结合之路,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

三是发挥大师们在专业综合技能方面“一体化教学”的指导能力。该教学过程是让技能大师承担集多项相近相关专业技能为一体的综合训练课题的任务,起到巩固、提升、拓展核心技能和保证产品质量的作用,并在应用专业理论知识方面,帮助师生分析解决技能训练的实际问题,做到按需施教,学以致用,切实加强了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力度,从而加快培养知识型、技术型、复合型的高技能人才。

四是发挥大师们跨专业的综合项目“一体化教学”的引领才能。该教学过程是让技能大师在承担若干典型综合项目任务时,做好团队共同完成任务的教学及管理工作,从目标任务的整体分析到子任务的分解,从方案的设计到工艺流程的制定,从内部工作的协调到外部环境的沟通,都在大师的指导下,由团队成员自主解决专业性、技术性问题。在完成整体项目的过程中,注重学科知识间的渗透与综合,重视知识与实用性的沟通与转化,促使学生在运用综合性知识与技能过程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成为攻坚克难、身怀绝技的准技师走向工作岗位。

(本文节选自《技能名师是如何炼成的——广东省技师学院名师成长录》)endprint

广东省技师学院,屹立于美丽的东江之畔、雄伟的罗浮山,是培育高技能人才的摇篮。20多年来,学院为社会培养技能人才10万余人,其中培养学历制高技能人才2万余人,培训非学历制高技能人才1万余人,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特别是近3年来,学院选手在各类技能大赛中频频夺牌获奖。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学院有一支技能过硬、综合素质高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 ;搭建制度平台,营造技能大师成长良好氛围

第一,学校在《广东省技师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2011年—2015年)》中明确提出:学校依托重点专业的师资力量和设备优势,成立技师工作室,评定技能大师。2013年出台了《关于设立专业技能大师工作室的通知》〔粤技院(2013)13号文〕、《专业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办法》等文件,成立了由院长牵头的技能大师评定工作小组,明确了技能大师的资格条件、工作要求,明确技能大师的培养坚持培养、评价、使用和激励相结合,大力加强技能大师人才队伍建设。

第二,完善了高技能人才校内评选制度。在全校范围广泛组织教师参加各类评选活动,定期在校内公开选拔优秀的技术技能人才参加各级评选活动,为教师参加校内技能大师评选创造条件。

第三,在对技术能手和一体化教师按月给予一定奖励的基础上,视技能大师室工作情况给予不等的课时津贴。

第四,在院内营造崇德尚技、博学精工、尊重技能、重视人才的环境。一是学院通过主要干道即“技能大道”大力宣传技能大师在学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贡献;二是通过橱窗宣传技能大师培养使用的政策措施;三是通过全院升旗仪式宣传技能大师的典型事迹,突出技能大师的地位和荣誉,不断营造有利于技能大师成长的良好氛围。

; ;搭建师生广泛参与的技能竞赛平台,助推技能大师成才

学院这些年来之所以是广东省组队参加全国比赛的主力学校,走的是锲而不舍、实干兴邦的道路;大力搭建校内外竞赛平台,充分发挥各类技能大赛的激励、引导、辐射作用。对于世赛、国赛和地方性的各项技能大赛,学院均踊跃参加,实行“广泛筛选,集中训练,逐步淘汰,高手参赛”的培育方针。由于从基层每个单元广泛开展技能竞赛,逐级推进各类赛事,为广大师生提供了更加宽广、有效的成才通道,同时学院也声誉日高。

竞赛是手段,推进技能人才培养是目的。为此,一是建立以赛促学的机制。学院每两年举办一次技能节与科技作品展,学院各系部每学期也都有一些常规性的比赛。二是建立以赛促教的机制。技能竞赛展示的是选手的水平,检验的是教练的实力。为此,学院从人、财、物等方面大开绿灯,使带教人员集中精力带出水平来,并把竞赛的规则、标准、要求与题型等作为教研内容,深入研究,促进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三是建立以赛促改的机制。名次背后的真正差距是各校在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法上的差距。以赛促改,推动人才培养科学发展是竞赛赋予学校内涵建设的最核心要求。只有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等教学改革手段,才能锻炼教师队伍,严格要求学生刻苦训练,加快技能大师的培养步伐。尤其在“以赛促学”等方面一步一个脚印,虚心向他人学习,最终使得“以赛促学”的作用日益显现出来,并取得可喜可贺的成绩,达到了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提升了学院的品质品牌。

; ;搭建高端引领平台,推动技能大师队伍梯次发展和多能发展

学校各个技能大师工作室从理论、实际操作和技能竞赛三个方面制定了人才培养计划。在技能人才培养环境上,积极创造条件让每个大师拥有自己的工作室和培养场所,并以岗位能力为主要培训内容,建成了仿真训练室或实践工作室。同时要求大师们积极组织成员积极参加企业及市级、省级、国家级、世界级的技能比武大赛。在培养方式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工艺流程和相关知识的培训、仿真训练、技术革新、技艺传授等活动。

所谓“阶梯式”的大师工作室,就是创造条件,搭建平台,通过“导师带徒”的形式,开展传、帮、带工作,建立一级带一级、一级促一级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大师带准大师,准大师带骨干教师,骨干教师带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带新教师,力求以点带线、连线成片,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技能水平,形成一个人带动一群人的滚雪球式的良好局面。目前学院的大师工作室中,已有15人晋升到高级技师、技师行列,工作室成员及学员都成为学校的“能工巧匠”和教学骨干,涵盖了学校多个工种、大部分专业。

培养一专多能人才是学院技能大师工作室人才培养的又一大亮点。这种培养方式打破了多个工种之间的界限,一个技能大师既要熟悉本职工作,又要了解相关专业技能知识。让一个“专才”发展成为“通才”,为学校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将是学院深入发展的必然趋势。

; ;搭建高效、高端的国内外校企合作平台,夯实技能大师培养基础

一是积极开展技能大师培养工程,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此,学院实施技能大师进修、定期深入企业实践等制度,了解专业和行业发展新动向,在教学中引进和渗透新技术、新成果。

二是以项目为纽带,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一起进行研发和技术攻关,在合作中,提升教师技能。学院与企业联合进行技术开发,完成汽车空调系统改造、惠州自来水供水系统技术改造、半导体二级放电管自动测试分送系统等项目。在技术开发的实战环境中,技能大师的职业技能、研发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和提高。

三是校企合作共建大师工作室,为技能大师培养奠定物质基础。学院在校内实训中心与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上,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为技能大师的培养构建坚实的物质平台。先后建成了39个多功能实训中心以及180多个校外实训、就业基地和师资培养基地,并与海尔集团等企业共建了共享型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师生开展科技服务、培养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 ;搭建一体化教学平台,为技能大师打造特色鲜明的教学风格创造条件

学院积极搭建一体化教学平台,为技能大师打造特色鲜明的教学风格创造条件,使他们成为技能教学舞台上的佼佼者和技工院校增强育才效能的引领者。

一是发挥大师们在行业通用基础技能“一体化教学”的骨干作用。该教学过程让技能大师承担的通用基础技能分解为若干教学模块最难的教学任务,重点抓好“教、学、做”融合一体的讲解与示范作用,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本功,使学生的操作技能规范有效、安全文明。

二是发挥大师们在专业核心技能一体化教学的特别专长。该教学过程是让技能大师在职业岗位功能的若干典型工作任务中,发挥其在某一专业核心技能上强化训练的点石成金的专长,并在“七分实践、三分理论”的教学指导过程中,深入浅出地精讲本专业相关理论知识点的应用,理论紧密结合实际,走产教结合之路,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

三是发挥大师们在专业综合技能方面“一体化教学”的指导能力。该教学过程是让技能大师承担集多项相近相关专业技能为一体的综合训练课题的任务,起到巩固、提升、拓展核心技能和保证产品质量的作用,并在应用专业理论知识方面,帮助师生分析解决技能训练的实际问题,做到按需施教,学以致用,切实加强了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力度,从而加快培养知识型、技术型、复合型的高技能人才。

四是发挥大师们跨专业的综合项目“一体化教学”的引领才能。该教学过程是让技能大师在承担若干典型综合项目任务时,做好团队共同完成任务的教学及管理工作,从目标任务的整体分析到子任务的分解,从方案的设计到工艺流程的制定,从内部工作的协调到外部环境的沟通,都在大师的指导下,由团队成员自主解决专业性、技术性问题。在完成整体项目的过程中,注重学科知识间的渗透与综合,重视知识与实用性的沟通与转化,促使学生在运用综合性知识与技能过程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成为攻坚克难、身怀绝技的准技师走向工作岗位。

(本文节选自《技能名师是如何炼成的——广东省技师学院名师成长录》)endprint

广东省技师学院,屹立于美丽的东江之畔、雄伟的罗浮山,是培育高技能人才的摇篮。20多年来,学院为社会培养技能人才10万余人,其中培养学历制高技能人才2万余人,培训非学历制高技能人才1万余人,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特别是近3年来,学院选手在各类技能大赛中频频夺牌获奖。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学院有一支技能过硬、综合素质高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 ;搭建制度平台,营造技能大师成长良好氛围

第一,学校在《广东省技师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2011年—2015年)》中明确提出:学校依托重点专业的师资力量和设备优势,成立技师工作室,评定技能大师。2013年出台了《关于设立专业技能大师工作室的通知》〔粤技院(2013)13号文〕、《专业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办法》等文件,成立了由院长牵头的技能大师评定工作小组,明确了技能大师的资格条件、工作要求,明确技能大师的培养坚持培养、评价、使用和激励相结合,大力加强技能大师人才队伍建设。

第二,完善了高技能人才校内评选制度。在全校范围广泛组织教师参加各类评选活动,定期在校内公开选拔优秀的技术技能人才参加各级评选活动,为教师参加校内技能大师评选创造条件。

第三,在对技术能手和一体化教师按月给予一定奖励的基础上,视技能大师室工作情况给予不等的课时津贴。

第四,在院内营造崇德尚技、博学精工、尊重技能、重视人才的环境。一是学院通过主要干道即“技能大道”大力宣传技能大师在学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贡献;二是通过橱窗宣传技能大师培养使用的政策措施;三是通过全院升旗仪式宣传技能大师的典型事迹,突出技能大师的地位和荣誉,不断营造有利于技能大师成长的良好氛围。

; ;搭建师生广泛参与的技能竞赛平台,助推技能大师成才

学院这些年来之所以是广东省组队参加全国比赛的主力学校,走的是锲而不舍、实干兴邦的道路;大力搭建校内外竞赛平台,充分发挥各类技能大赛的激励、引导、辐射作用。对于世赛、国赛和地方性的各项技能大赛,学院均踊跃参加,实行“广泛筛选,集中训练,逐步淘汰,高手参赛”的培育方针。由于从基层每个单元广泛开展技能竞赛,逐级推进各类赛事,为广大师生提供了更加宽广、有效的成才通道,同时学院也声誉日高。

竞赛是手段,推进技能人才培养是目的。为此,一是建立以赛促学的机制。学院每两年举办一次技能节与科技作品展,学院各系部每学期也都有一些常规性的比赛。二是建立以赛促教的机制。技能竞赛展示的是选手的水平,检验的是教练的实力。为此,学院从人、财、物等方面大开绿灯,使带教人员集中精力带出水平来,并把竞赛的规则、标准、要求与题型等作为教研内容,深入研究,促进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三是建立以赛促改的机制。名次背后的真正差距是各校在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法上的差距。以赛促改,推动人才培养科学发展是竞赛赋予学校内涵建设的最核心要求。只有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等教学改革手段,才能锻炼教师队伍,严格要求学生刻苦训练,加快技能大师的培养步伐。尤其在“以赛促学”等方面一步一个脚印,虚心向他人学习,最终使得“以赛促学”的作用日益显现出来,并取得可喜可贺的成绩,达到了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提升了学院的品质品牌。

; ;搭建高端引领平台,推动技能大师队伍梯次发展和多能发展

学校各个技能大师工作室从理论、实际操作和技能竞赛三个方面制定了人才培养计划。在技能人才培养环境上,积极创造条件让每个大师拥有自己的工作室和培养场所,并以岗位能力为主要培训内容,建成了仿真训练室或实践工作室。同时要求大师们积极组织成员积极参加企业及市级、省级、国家级、世界级的技能比武大赛。在培养方式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工艺流程和相关知识的培训、仿真训练、技术革新、技艺传授等活动。

所谓“阶梯式”的大师工作室,就是创造条件,搭建平台,通过“导师带徒”的形式,开展传、帮、带工作,建立一级带一级、一级促一级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大师带准大师,准大师带骨干教师,骨干教师带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带新教师,力求以点带线、连线成片,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技能水平,形成一个人带动一群人的滚雪球式的良好局面。目前学院的大师工作室中,已有15人晋升到高级技师、技师行列,工作室成员及学员都成为学校的“能工巧匠”和教学骨干,涵盖了学校多个工种、大部分专业。

培养一专多能人才是学院技能大师工作室人才培养的又一大亮点。这种培养方式打破了多个工种之间的界限,一个技能大师既要熟悉本职工作,又要了解相关专业技能知识。让一个“专才”发展成为“通才”,为学校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将是学院深入发展的必然趋势。

; ;搭建高效、高端的国内外校企合作平台,夯实技能大师培养基础

一是积极开展技能大师培养工程,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此,学院实施技能大师进修、定期深入企业实践等制度,了解专业和行业发展新动向,在教学中引进和渗透新技术、新成果。

二是以项目为纽带,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一起进行研发和技术攻关,在合作中,提升教师技能。学院与企业联合进行技术开发,完成汽车空调系统改造、惠州自来水供水系统技术改造、半导体二级放电管自动测试分送系统等项目。在技术开发的实战环境中,技能大师的职业技能、研发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和提高。

三是校企合作共建大师工作室,为技能大师培养奠定物质基础。学院在校内实训中心与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上,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为技能大师的培养构建坚实的物质平台。先后建成了39个多功能实训中心以及180多个校外实训、就业基地和师资培养基地,并与海尔集团等企业共建了共享型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师生开展科技服务、培养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 ;搭建一体化教学平台,为技能大师打造特色鲜明的教学风格创造条件

学院积极搭建一体化教学平台,为技能大师打造特色鲜明的教学风格创造条件,使他们成为技能教学舞台上的佼佼者和技工院校增强育才效能的引领者。

一是发挥大师们在行业通用基础技能“一体化教学”的骨干作用。该教学过程让技能大师承担的通用基础技能分解为若干教学模块最难的教学任务,重点抓好“教、学、做”融合一体的讲解与示范作用,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本功,使学生的操作技能规范有效、安全文明。

二是发挥大师们在专业核心技能一体化教学的特别专长。该教学过程是让技能大师在职业岗位功能的若干典型工作任务中,发挥其在某一专业核心技能上强化训练的点石成金的专长,并在“七分实践、三分理论”的教学指导过程中,深入浅出地精讲本专业相关理论知识点的应用,理论紧密结合实际,走产教结合之路,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

三是发挥大师们在专业综合技能方面“一体化教学”的指导能力。该教学过程是让技能大师承担集多项相近相关专业技能为一体的综合训练课题的任务,起到巩固、提升、拓展核心技能和保证产品质量的作用,并在应用专业理论知识方面,帮助师生分析解决技能训练的实际问题,做到按需施教,学以致用,切实加强了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力度,从而加快培养知识型、技术型、复合型的高技能人才。

四是发挥大师们跨专业的综合项目“一体化教学”的引领才能。该教学过程是让技能大师在承担若干典型综合项目任务时,做好团队共同完成任务的教学及管理工作,从目标任务的整体分析到子任务的分解,从方案的设计到工艺流程的制定,从内部工作的协调到外部环境的沟通,都在大师的指导下,由团队成员自主解决专业性、技术性问题。在完成整体项目的过程中,注重学科知识间的渗透与综合,重视知识与实用性的沟通与转化,促使学生在运用综合性知识与技能过程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成为攻坚克难、身怀绝技的准技师走向工作岗位。

(本文节选自《技能名师是如何炼成的——广东省技师学院名师成长录》)endprint

猜你喜欢

大师学院技能
高级技能
初等教育学院
大师剪我也剪
环保高效的清洁大师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学院掠影
画唇技能轻松
向改装大师们致敬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