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拓展”是一座课堂与生活的桥梁

2014-08-04赵芳

职业·下旬 2014年5期
关键词:拓展语文教学生活

赵芳

摘 要:“真正的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目前,拓展已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流行风”。在注重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赋予它更多的意义:打开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架设作品与社会的桥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自主地阅读教材,研究教材。本文就一些教学实例谈谈如何有效地将语文课堂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 拓展 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语文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对于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语文,笔者试图通过拓展这一环节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搭建一座作品与社会的桥梁,激起学生关注社会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主动了解历史,了解社会,探索作品的内涵,从而更好地体现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注重观察,热爱自然

自然的美往往更容易吸引人,更能让人沉下心来思考问题,它常能触发作者的灵感。在教材中有一些文章极细腻地体现了自然的魅力,教师借这些文章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自然,细心地体会自然,不要浮躁地对待周围事物。

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是一篇多次被选进高中语文教材的名篇,当中对清、静、悲凉的秋的描绘不知触动了多少读者心中那淡淡的愁绪。在分析完文中几幅秋的图画后,笔者问学生:“你们走过了十几个秋天,你们对秋天有什么样的感受吗?”学生谈到了落叶残花的萧条之感,也想到了秋高气爽的舒适之感,还有丰收带来的喜悦之感。无论是怎样与作者相近的感受,总还是截然不同的,学生的描述总难以触动人心。究其原因,在于学生没有这样的人生经历。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故都的秋》一文中,作者没有独特的情,无非是对故都的眷念之情,飘零所带来的丝丝愁绪,选择的也是平常都能看到的秋天之景:青天、牵牛花、槐树、秋蝉、秋果,再加上几个赏秋的闲人,哪有什么特别之处?秋天是普通的,即便是作者大力赞扬的北国之秋也是常见的,不普通的是作者那种细腻的感触,那种对生活、对周围环境的细心的观察和体会,所以他看到了牵牛花下的草,扫帚扫出的丝纹,感受到那种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这些都需要观赏者有一颗沉静的心。如果在观察欣赏自然时留于表面又大而化之,当然就会觉得没什么可写。现在的人习惯于用照相机、摄像机来记录所看到的,而忽略了要用心来感受世界。笔者告诉学生只有真正沉下心来感受一切才能有真正的收获,要用心去体会它,净化我们的灵魂。同时,笔者让学生在课外收集关于写“秋”的诗文,让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学习感受不同的“秋”,从而更好地理解景因情生之意。

二、联系现实,关注社会

社会对于学生来说是既熟悉而又陌生的,要引导他们正确面对社会,不幻想也不偏激,教材就是一个很好的媒介。

笔者在教授鲁迅的《药》一文时,则是从鲁迅指出的当时的社会弊病,联系到现实社会中还存在的一些弊端,让学生来共同诊断和治疗。笔者设计了几组近段时间的新闻事件:一组是2011年10月13日下午,佛山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型货柜车碾过,却无人问津的事件;一组是2011年11月16日9时15分许,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榆林子小博士幼儿园一辆运送幼儿的校车(核载9人、实载64人),与一辆重型自卸货车发生正面相撞,造成21人死亡(其中幼儿19人)、43人受伤的严重事故;另一组是电视节目《非诚勿扰》中女嘉宾的一句话:“宁可坐在宝马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在笔者给出这几组案例后,学生反应很大,很多学生很快说出了这些事件让他们看到的社会弊病: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缺乏责任感、拜金主义。更有学生补充在现实社会中还存在的其他社会问题:环境的污染问题、食品的安全问题等等。这样的拓展,不仅让学生看到现实生活中的弊病,更让学生在反思中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和责任意识。

三、审视自身,完善自我

高中生是即将走入社会的学生,中学是学生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有的学生过于自信,有的学生则过于自卑,很多学生既向往成熟又恐惧成熟。在教材中有些篇目可以在这方面帮助学生,挖掘出来就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这点让笔者印象深刻的是《赤壁赋》一文的教学。

在教学时,笔者与上学期学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结合起来让学生认识苏轼,感受苏轼。学生说苏轼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不仅在于他文学上的才华,更在于他遭遇到挫折和不公时却能如此豁达。我们说苏轼有挫折感也有无奈感,但是他没有沉溺其中,而是用一种开阔的胸怀来面对一切,这是一种真正的个性,是一种最高境界的成熟。最后,让学生齐声朗读余秋雨《苏东坡突围》中的一段话:“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

我们通过《赤壁赋》让学生了解苏轼,进一步让他们感受到这种精神,使他们知道不能把任性当成个性,不要因为追求成熟而刻意掩饰或做作,成熟是自然而然的。

在教材中还有很多文章值得老师和学生思考。例如《病梅馆记》告诉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让学生保持自己的个性,但是作为学生这一方难道就没有要思考的吗?笔者提供了两张图片,一张拍的是一棵参天大树,无所约束、无所顾忌地张扬着;另一张拍的是一排路边的绿篱,修剪得很整齐,静静地站立着。笔者问学生,你更喜欢哪张图片,原因是什么,学生说法不一。笔者认为其实无论是大树还是灌木,都有美丽值得欣赏的地方,就像人一样,只要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就都是可取的。能够个性张扬固然很好,但循规蹈矩地生活也没错,而事实上,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将成为平凡的行道树。我们要正确地对待社会中合理的要求和约束,不能曲解文章的意思,认为任意胡为是对的。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处处都是语文学习的资源,时时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语文教学向生活(包括现实生活、历史生活、科技生活和大自然)拓展延伸,可以把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联系起来,通过拓展,提供给学生一个认识世界的平台,一个自由思考想象的机会,一个展示自我个性的舞台。这不仅能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而且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生活和生命的意义和乐趣,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观察、体验、思考、表达生活的习惯和能力,最终达到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的目的。

猜你喜欢

拓展语文教学生活
漫生活?阅快乐
关于新形势下公证业务拓展的一点思考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孟子》课堂拓展
生活感悟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论公共服务政府购买范围之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