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的个体发展探析

2014-08-04张良才

职业·下旬 2014年5期

张良才

摘 要: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名教师从毕业到各方面相对成熟、成长,成为出色的教学骨干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探析教师的个体成长及个体的自我培养。

关键词:教师个体 成长分析 自我培养 反省型教师

俗话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教育大计”则以教师为本。一支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师资队伍是学校生存发展、做大做强的有力保证。从教师的个体发展来看,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名教师从毕业到各方面相对成熟、成长,成为出色的教学骨干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教师个体成长分析

教师职业虽然有其明显的特殊性,但其成长也有自身的规律可以触摸。一名教师从毕业到成为出色的教学骨干,其成长过程可以分成四个时期。

1.定向发展的关键期

青年教师参加工作的头两年是定向发展的关键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热情与消沉同在,好奇与困惑并存。他们热爱本职工作,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积极进取,对自己有较高要求。随着在工作中不断遇到问题和矛盾,以及现实生活意外的碰撞和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导致理想失衡,有些教师可能很快变得消沉、彷徨,工作热情也急剧下降。这一时期,要对他们投以关注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认清现实,学会理性思考,培养坚守不渝的意志品质,才能有利于他们迈出成长过程中的第一步。

2.波峰浪谷的起伏期

这一阶段的教师基本奠定了成为教学骨干的基础,但由于他们承担较重的课务和管理工作,用于理论学习、研究的时间相对较少,工作中使用大于培养,再加上婚姻及生儿育女等家庭问题,使这个时期的教师容易出现上进心下降,钻研精神不足,课堂教学应付了事等现象,使得教育教学工作出现向低潮跌落的趋向。

3.停滞不前的高原期

这个时期的教师已经熟悉了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基本形成了自己稳定的教学风格。而这时往往会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的现象,使教育教学水平不再上升,甚至有所下降。处于高原期的教师,就像是高原缺氧区的登山者一样,每向前迈出一步都要付出相当的艰辛。这时他们常常会出现疲惫的心理,或者是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成为许多有潜力的教师难以跨越的一道门槛。

4.稳如泰山的成熟期

经过十几年的磨练,当处于高原期的教师成功跨越那道倦怠期的门槛后,他们就走向了教育教学的成熟期。工作起来挥洒自如,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正确的教育理想、坚毅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他们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技能水平,形成了鲜明的教学个性与风格,具备了较强的科研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并取得了相当数量的教学科研成果,有的成了某些学科的带头人。

在了解了教师成长尤其是青年教师成长的一般规律后,教师不能被动地去等待单位的培养,而应把心思聚集到对自身综合素质的自觉性提高上来。

二、教师个体自我培养

教师要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提升自己的事业境界和人生品位,从职业生涯中体验到人生的快乐和富足。因此,教师要能够自己培养自己,努力争做一名反省型的教师,通过反省,解剖自己日常的教育实践而不断超越和提升自己的教育境界。因此“反省型”教师至少应该具备以下四个“不停”。

1.不停地阅读

阅读使人充实,要把阅读养成日常生活的一种本能、一种习惯,阅读的范围既可以是新技术、新材料等前沿信息的“专业性”书籍,也可以是哲学、心理学、历史等“人文性”的书籍。一本好的书籍总会给人以启迪,早一天阅读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

2.不停地实践

反省型教师进行的实践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情感性”,就是热情饱满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融入学生中,关爱学生;二是“科研性”,就是有目的的工作,把每一个学生当作研究对象,把每一个难题当作课题。在教育实践中既不模仿别人也不重复自己,争取每一阶段都要有创新,都要有超越。

3.不停地写作

教育的“写作”实际上是探寻积累自己的教育矿藏的过程,也是总结提炼自己教育智慧和艺术的旅程。要保持写作的“日常性”和“鲜活性”,通过每一天点点滴滴的写作聚集教育心得,让自己的教育故事充满着活色生香的气息。

4.不停地思考

教育本身就是最具创造性的精神活动,思考应该伴随教育的每个环节和整个过程,这种思考一是“切身性”思考,即把自己当作研究对象,揣摩、体验、品味自己的教育教学;二是“借他性”思考,就是要关注、研究、咀嚼他人的教育实践、教育思想。

学会思考、理解知识,百思其解、以求真理。把思考升华为“反省”并形成习惯和本能,这是任何一个教师走向成功必不可少的精神修养和职业品质的磨砺。

(作者单位:淄博市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