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动”起来 ;合作“活”起来

2014-08-04单克胜

职业·下旬 2014年5期
关键词:台架货车校企

单克胜

从2008年的校企“第一次亲密接触”,到现在的校企“共荣圈”,温州市瓯海职业中专教育集团学校借力校企合作,搭建产学研平台,让校企“动”起来,让合作“活”起来,真正适应、服务、引领当地经济社会转型发展。

四段螺旋递进培养模式杜绝“放羊”

2009年,温州市瓯海职业中专教育集团学校与温州市港华汽车维修有限公司合作开办冠名班,期望通过量身定制的培养方式为企业输送专业人才。然而,受限于传统教学模式,冠名班的合作如同“戴着镣铐跳舞”,仍然走不出学校专业教学和企业岗位需求脱节的困境。

如何才能打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任督二脉”?几经走访调研,学校逐渐明晰办学思路:中职学校的学生如果采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只能走进死胡同,只有通过校企合作,把企业、学校和社会的资源整合起来,构建“四段螺旋递进”人才培养机制,让学生走向企业,“触电”岗位,才是“上上策”。所谓“螺旋递进”人才培养机制,就是根据学生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学习的需求,对接企业工作岗位的要求,将学生的学习分为四个阶段,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工学交替教学。

如今,“四段螺旋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已在“港华班”试行并不断完善。高一学生在校学习文化课程和汽修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同时每学期安排1~2周的企业见习课程,学生了解行业情况、企业文化和岗位需求,明确职业生涯取向;高二上学期,采取边学边做的教学方式,安排1个月的时间,让学生进企业拜师学艺,切身体会所学专业知识和岗位的联系,掌握岗位技能要领,提高岗位实操能力;高二下学期,学生进企业完成为期2个月的顶岗实习,该阶段要求学生进入企业的项目小组,在组长带领下进行团队合作,完成项目工作任务;高三上学期为预就业阶段,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到企业参加实际生产活动,逐步适应岗位要求,熟练掌握工作流程,形成独立工作的能力,借此实现学生和岗位的双向磨合,为学生高质量就业做好铺垫。

今年,高二学生小郑进入港华公司拜师学艺,虽然他只是名义上的“学徒工”,但和公司里其他学徒工一样,必须每天跟着师傅学手艺,人手不够的时候,也要上“手术台”,协助师傅“诊疗”汽车。他告诉记者,企业给学生“学徒”提供了专门练手的设备,因此短短几天他的维修技术就已经上了一个台阶。“我已经能够独立地进行轮毂保养了!”小郑一脸自豪。

与小郑一样,学校学生都在实习中受益匪浅。在他们身上,没有了过去“学生实习等于放羊”的现象,他们都能够在实践中扎扎实实地提升技能水平,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

为了进一步完善“四段螺旋递进”人才培养机制,学校还特邀港华公司的技术人员参与课程改革。校企双方围绕大货车维修实际工作岗位的各项工作任务、项目及职业资格证书要求,设置课程及实训实习项目,按照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培养要求整合教学内容,构建集素质培养、技术基础知识、专业能力训练、工作实践、职业培训为一体,以及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并行、互动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正如学校汽车维修专业教师杨宁江所说:“课程体系的变革带动了教材的变革,学校和企业共同提炼的实用性教材,实现了学生专业教学和职业培训的并轨。”目前,《东风140后轮毂保养流程》《汽车底盘结构原理分册》《东风变速器拆装流程》等7本校企合作编写的教材已经在教学中使用。

创新研发近水楼台先得“利”

在学校的汽车维修专业实训基地内,有三台“另类”台架——电控故障台架、发动机台架和变速器台架,这是杨宁江和同事们根据货车维修的现实需求研发的教具。

通过和港华公司技术人员的几次“碰撞”,杨宁江的研发团队发现目前市场上很少有适用于大货车维修培训的设施设备,且通用的台架往往缺斤少两。为此,杨宁江他们主动接洽企业,让企业列出维修频率在80%以上的货车故障,然后自己动手改造教具。以电控故障台架为例,货车电控故障很常见,但在整个货车维修行业,真正掌握电控技术的人却不多,而电控故障台架正好突破了企业货车维修技术培训缺乏教具的瓶颈。

除教具研发之外,杨宁江他们还把心思动到了优化企业岗位流程上。不久前,杨宁江向港华公司提交了一份《优化货车更换机油标准流程》的建议,将原来不规范的换机油工作优化为标准双人配套作业流程。这份建议得到了企业的热烈响应,应用于生产后,工作时间缩短了一半。最近,杨宁江为企业编写了一份《货车体检工单》。该工单将货车体检的工作人员分为A、B角,当A进行左边门体检时,B负责右边门体检;当A进入驾驶室检验发动机时,B负责右边轮胎检测。如此一来,不仅工时只有原来的约三分之一,还避免了漏检、复检的现象。

学校教师团队就像专业的医生,为企业诊断发展“病症”,提供最佳“药方”。而这,也让港华公司董事长郑德峰铭记于心,他多次提到:“如果没有学校的‘金点子,也就不会有企业的今天。”事实上,港华公司和学校合作之初,只是一家小规模的货车修理店。基于货车维修产业低、小、散的生存现状,学校向企业伸出了一起探索“4S店连锁经营模式”的橄榄枝。如今,港华已发展成为拥有8家分公司、年产值高达7000多万元的连锁企业,更是浙江省内唯一的货车维修省级质量规范达标企业。

“创新研发对中职学校来说并不是一种奢望!”学校与港华公司的成功合作,让学校对深化校企合作充满信心。事实也证明,中职学校有能力参与产业研发,并能在企业乃至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中发挥作用。下一步,学校将推广这一创新研发的合作模式,并注重将研发成果有效转化为企业生产力,为更多的企业解决实际生产问题,让更多企业尝到近水楼台先得“利”的甜头。

实践性基地产学结合一步到位

“学生踏出校门第一步时,前脚和后脚间的距离就是学校教学和企业需求之间的距离。”在学校老师之间流行着这样一个形象生动的说法。为了缩短这一步之遥,学校以创建校内实践性基地为基础,着力打造产学结合的学习环境。

在学校的实践性基地内,现有2个专门为港华班定制的实训室。港华班的学生几乎每天都要来这里报到,完成与在企业实习一样的工作任务——拆装机修和库房管理。在拆装实训室内,轮毂拆装台架、发动机台架、变速器台架等机修工具一应俱全。而这些设备都是学校从企业招标引进的,与企业的机修标准一模一样,学生们既可以看,也可以动手,在校内就能进行汽车维修。因此,对学生来说,这里不仅是实践性基地,更像是一个生产性基地。

在基地内,除了“标准版”实训室,学校还依托汽修爱好者协会,为汽修专业学生开辟了校内车辆洗护中心。高一、高二的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为学校老师的车辆提供清洗、护理、保养的服务。高二学生小陈就是洗护中心的负责人。在这里,他和同学们每天都要洗护八九辆汽车,他们认为,这不仅是一种工作体验,更是一个技能修炼的过程。

洗护中心的另一名学生负责人小林是从一个“门外汉”修炼成“洗护专家”的。他最初选择加入这支“洗护小分队”,只是出于对专业和行业的好奇心。刚开始他什么也不会,于是就认真观摩学长们的洗护动作,还认真琢磨洗护的技巧。他逐渐发现,洗车并非是一项机械、重复的工作,其实有很多门道,比如怎样洗才能使车身干了以后没有水渍、踩脚的毯子如何清理才干净等。

两年以来,跟小林一样在洗护中心完成“破茧”的学生还有很多。洗护中心也从汽车洗护界的“杂牌军”变成了“正规军”。为了更好地发挥基地的生产性功能,学校正在积极引进二手车翻新企业,打造真正的“校中厂”。而二手车翻新包含的岗位更齐全,除了维修以外,还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技能提升空间。这一项目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产学结合,能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学习,提高学生适应企业的能力。

当前,无论是高职学校,还是中职学校,都在寻求校企产学研结合的新动力。动力从何而来?温州市瓯海职业中专教育集团学校的答案是:从“动”中来,从“活”中来。正是在这一观念的引领下,通过五年磨砺,学校的产学研之路越走越宽,成效越来越显著。

(本文作者系浙江省温州市瓯海职业中专集团学校校长)

猜你喜欢

台架货车校企
货车
发动机台架排放测试影响因素
P2离合器摩擦片磨损率台架测试方法
可变进气歧管(VIS)切换点的台架标定方法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货车也便捷之ETC新时代!——看高速公路货车ETC如何实现
推货车里的爱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治超新规实施在即 深究货车非法改装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