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到喜洲看民居

2014-08-03撰文周媛牦牛

中华民居 2014年1期
关键词:严家照壁商帮

撰文/周媛 图/牦牛

到喜洲看民居

撰文/周媛 图/牦牛

XIZHOU HOUSES

在云南大理的北部,有个喜洲古镇。这并不是最热门的大众旅游目的地,但对于一批摄影爱好者和怀古爱好者来说,这里倒是比游客如织的几大景点更让人心生欢喜。

于是有人文艺地说,在喜洲的日子,是不期而遇的一段柔软的时光。

而老舍先生则曾在《滇行短记》这样描述——

“喜洲镇却是个奇迹。我想不起在国内什么偏僻的地方见过这么体面的市镇。进到镇里,仿佛是到了英国的剑桥,街旁到处流着活水;一出门便可洗菜洗衣,而污浊立刻随流而逝。街道很整齐,商店很多,有图书馆,馆前立着大理石的牌坊,字是贴金的!有警察局。有像王宫似的深宅大院,都是雕梁画栋。有许多祠堂,也都金碧辉煌。不到一里,便是洱海,不到五六里便是高山。山水之间有这样一座市镇,真是世外桃源啊!”

喜洲镇,距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东临洱海,西枕苍山,是南诏古城中留存下来的古城之一。比起大理古城来说,这里的文化积淀显得更浓郁醇正,风雅得很。

TUCKED AWAY IN A STONE BAI STYLE石头里藏着的白族风情

喜洲是白族文化的源头。自然,在喜洲感受白族民居也是一门必修课。

我国大多地区推崇的风水——坐北朝南,在喜洲并不那么的吃香。

喜洲地区背倚巍峨苍山,面临洱海,常年都是风力较强的偏西风。所以,白族人的房屋便以东西轴线安排布局,主房坐西朝东,门窗朝东而开。如此,风则从不易入室。而四合院或“三坊一照壁”的建筑组合,则挡住了来自其他方向吹来的风。

就这样在院子里,晒晒太阳,喝点小茶,又没有刺骨穿堂风,实在是太惬意不过。

大理石头多,于是白族民居也便大都就地取材,广泛采用石头为主要建筑材料。据记载,南诏的民居建筑就是“巷陌皆垒石为之,高丈余,连延数里不断”。而与其他地区的石头房子不同,白族民居的石头不仅用于打基础、砌墙壁,同时也用于门窗的横梁。

即便如此,目之所及的民居倒也没有“石头制造”的那般粗犷。或许没有江南水乡那般灵动,那白族民居精致的韵味与材质的实在,倒也是相映成辉了。

白族一切建筑,包括普通民居,都离不开精美的雕刻、绘画装饰。有了这些点缀,便为房屋增添了诸多灵气。而门楼和照壁则成为最凝聚民族风情的地方。

所谓门楼,便是一户人家贫富的象征,所谓“门面”便是如此而来。于是门楼也成为家家户户最最关注的装饰部位。

白族民居的门楼分为有厦门楼和无厦门楼。所谓,有厦门楼,民间称“三滴水”门楼,它的历史相对悠久,建筑的手法也比较成熟。“三滴水”门楼通常使用泥塑、木雕、大理石屏、石刻、彩绘、凸花砖和青砖等材料组成一座串角飞檐,花枋轻巧,斗拱重叠、玲珑剔透、雄厚稳重的综合性艺术建筑。

“三滴水”又分“出角”和“平头”两种。出角是指在门楼的顶部有两层翘起的翼角,檐下有斗拱装饰,极为华丽多彩,多为富贵和仕宦人家的宅第。而平头有厦门楼的斗拱则较为简单,灰白的粉墙上绘有各种图案,显得淳朴。与“出角”不同,“平头”听上去便已知它的适用范围不是达官贵族,而是在农村的白族居民。

无厦门楼是比较近期的建筑形式,多用砖雕、泥塑、镶砖手法修建和装饰,是普通的坡屋面式。比起“三滴水”的精致巧妙,无厦门楼显得更加的简朴大方。

照壁本身并不能作为喜洲的白族民居之特色。因为照壁本身就是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一部分。但走进白族人家,才发现白族照壁除了优美之外,也颇藏深意。

在白族,往往通过照壁便可知主人家的姓氏。

若是门楼或照壁上题有“王者遗风”,大抵应该是“段”姓人家。即便不熟悉历史,也知段家在大理的地位。而如果题有“南诏宰辅”,便可推断乃“董”家,历史上董姓的始祖董成曾为南诏蒙世隆时期的清平官。若有“工部家声”,或许便可以联想到此户人家应该为“杜”姓。苏姓题“赤壁家声”,姜姓题书“钓渭家风”,许姓题书“太岳寂声”,代姓题书“注礼家声”,尹姓题书“莘野遗风”(或“耕读传家”)。事实上,这些人家并非都是真正的后裔,更多的是一个家族性的象征符号。那么“青莲遗风”,你又能联想到是谁?

所以,行走喜洲,通过看照壁猜姓氏倒成了一个乐趣,活跃气氛之余又顺便回顾了一番传统文化,倒也是乐事一桩。

DRINK OFF TUOCHA IN STRICT YARD在严家院子喝下关沱茶

喜洲算得上一个比较富庶的村子,按当地人的话说喜洲人可是大理的犹太人,而在历史上,喜洲商帮在清末民初也成为了滇西的三大商帮。

严、董、尹、杨四大家被后人称作喜洲商帮的“四大豪杰”。他们所经营的行业涉及茶叶、药材、棉纱、洋杂、布匹、香烟、金银、银行、矿产、火柴、钢铁、水泥、炼油、纺纱、织布等,每家所经营的行业各有不同,所实行的经营方式也各有妙招。正是这些不同,造就了喜洲商帮无比丰富的内涵和持久的生命力。

而严家则是其中最显赫的一位。“川销滇茶,缅销川丝”是喜洲商帮的一大特点,而当时严家商号“永昌祥”所生产的“下关沱茶”,是风行长江上游五十余年的著名品牌。事实上,他家的“下关沱茶”至今仍是一批茶客的心头好。

作为喜洲的首富,严家自然建有多处宅院,目前保存完好的宅院就是位于喜洲严家大院,占地约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宅院是白族院落典型的“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四个院落以“六和同春”和“走马转角楼”连成一个整体。

与现有白族民居不同的是,严家大院大部分建筑均为木制,仅大门为砖墙,墙面石灰粉刷,白墙青瓦。严家大院的门、横披、板裾、耍头、吊柱、走廊栏杆等均精雕细琢。而院内每进院落都花木扶疏,匾额、对联均透露着浓浓的书卷气,也彰示着严家显赫的家世。

现在的严家大院已作为景点,向游人收取不算便宜的门票。为了让票价看上去有所值,严家大院里安排了三道茶和其它的一些白族习俗表演。所谓“三道茶”,是白族的敬客礼仪——

第一道茶,选取较粗、较苦的茶叶装进小砂罐用文火烘烤,再冲滚烫的开水。此茶虽香,却也很苦,称之为“清苦之茶”。

第二道茶,加进红糖、乳扇、核桃仁、芝麻,香甜可口,叫做“甜茶”。

第三道茶有蜂蜜和4~6粒花椒调拌,甜中有苦,苦中有甜,还夹带一丝麻辣味道,便是“回味茶”。

“三道茶”取义“一苦、二甜、三回味”,寓意着人生的历程和真谛。当然,批量化的礼仪显然已经没有了原初的味道。还不如一把小竹椅,一杯下关沱茶,一个破酥粑粑来得惬意。

CHANCE ENCOUNTER WITH XIZHOU与喜洲不期而遇

看网络上喜洲的照片,除了整洁灵气的白族民居以外,一抹在喜洲田间的黄墙也是最常入镜的景色。那里曾是喜洲著名商帮杨品相老先生的府第,又被人称为“杨家苑”。

据说,杨品相老先生在修建杨家苑时可谓费了不少心思。他亲自参与设计和施工,在各个环节精益求精,所以才打造了一个如此具有白族风情的院落。1987年云南省政府将其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杨家苑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当然,关于杨家苑的故事并没有就此尘封,此刻的杨家苑并不单纯地作为“传统民居”被束之高阁,相反,它倒是以开放的姿态继续绽放着传统的美丽。

2004年,美国的林登夫妇与喜洲不期而遇,与杨家苑一见如故。几次三番的努力后,这对美国夫妇倒真的将中国白族的一个传统民居打造成为一个颇有调性的客栈。当然,这对夫妇倒也很好地保留了老先生留下的元素,颇有点老树逢春的感觉。

事实上,丽江的很多老院子也被改造成了现代客栈,其中不乏经典之作。而一位参与改造的设计师提出了“用进废退”这般理念,说的便是对这些老民居的态度——保护与利用也绝非那样不可调和。

这些古老的东西,要么在时代更迭中变得面目全非;要么则在原始状态中被人渐渐遗忘,然后迎接推土机带来的“新规划”。

单纯地保护只能使历史成为空洞的文物,失去了价值;而盲目开发利用,也许会在仓促之中割断与历史的联系,最终丧失传统的美好。

我们不能将一个城市贴上标签封存起来,也不能以牺牲古城底蕴为代价过度开发。尊重历史的过往和当下的规律,显然是个不错的选择。

当双廊变成大工地为无数小资情调买单时,这个曾经以商业闻名的城镇倒褪去了商业的喧嚣,停留于此。

倒也不算落寞,总有一群人和她不期而遇,绘出不同的色泽。

猜你喜欢

严家照壁商帮
探访崇因寺残存一字琉璃照壁
照壁:从“光天化日”到“五福捧寿”
灵秀俊逸的照壁山
驰骋西北的平阳商帮
残荷
浅谈温州商帮文化特点
从中法身税交涉看近代旅越闽粤商帮的利益诉求与历史演变
夜壶泡茶
商帮沉浮录
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照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