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试点困境儿童分类救助 扩大救助范围

2014-08-02陈荞

决策探索 2014年11期
关键词:房山福利院养育

陈荞

5月30日,北京市民政局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今年已在房山试点对困境儿童及困境家庭儿童进行分类分层次救助,预计在两年内完成数据摸底及制度设计。同时,北京市推行20年的农村家庭寄养,也将向城市家庭寄养“升级”,相关寄养标准正在制定。

试点

扩大困境儿童救助范围

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李红兵介绍,今年,房山区将启动儿童福利分类保障试点,试点核心探索构建“一普三分”的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分类保障制度。一普即适度普惠制度,三分即分层次、分类型、分标准。

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试点经验是将儿童群体分为孤儿、困境儿童、困境家庭儿童、普通儿童4个层次,分层分类由当地政府给予不同的福利待遇。同时,坚持困境儿童优先,在制定政策规划、提供福利服务等方面,优先考虑困境儿童的利益和需求。具体来说,就是扩大儿童福利保障范围,重点围绕困境儿童和困境家庭儿童进行分层、分类、排序和定位,进行政策项目设计和组织实施。

据了解,困境儿童主要是指重病、重残、流浪儿童,困境家庭儿童是指父母没有抚养能力、重残重病、被强制戒毒或长期服刑在押、父母一方死亡另一方无法抚养等家庭的儿童。

“儿童福利救助类似于金字塔,以前的儿童救助主要针对金字塔的塔尖——福利院的弃婴、孤儿,但其实更多的孩子未能包括其中。”李红兵说,房山试点困境儿童救助,显示对儿童的救助已由塔尖开始扩展到下一层——更广大的困境儿童,“它对应着一个更加完善的、针对包括重病重残流浪儿童在内的基本儿童福利制度的建立”。

去年6月,南京2名女童因父亲服刑、母亲吸毒而无人照管,被发现时已活活饿死家中。此次房山的试点也意味着,南京幼童被饿死的惨剧或将不再出现。李红兵介绍,目前房山正在开展困境儿童的摸底调查,预计两年内完成摸底和制度设计,并将推行试点。

转变

城市家庭寄养将出标准

据了解,北京市农村家庭寄养从20世纪90年代推行至今,已近20年,曾被民政部称为“北京模式”在全国推广。

李红兵介绍,当时儿童福利院的床位数不能满足孤儿的养育需求,农村家庭寄养的出现,缓解了机构的压力,也为孩子的成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5月初,民政部就《家庭寄养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规定,寄养家庭寄养儿童不得超过2人,且无未满6周岁儿童,对寄养家庭的人均住房面积、人均收入水平、健康条件及家庭关系等均进行了详细规定。

李红兵表示,该意见里吸纳了北京家庭寄养的一些经验,也明确了北京家庭寄养的方向。

“现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孤儿传统的重养已经向重育转变,而且是着重孩子全面的教育发展,这也就使得家庭寄养需要调整。”李红兵说,今后,家庭寄养将由农村向城市转化,城市寄养家庭的自身要求、经济状况、家长受教育程度等相关标准都会有所提高,目前针对城市家庭寄养的具体标准正在制定中。

据了解,从2009年起,北京市寄养在农村的孤儿已开始陆续被接回儿童福利院,并根据成年孤儿安置政策进行了安置。到目前,已有143名成年孤儿获得安置。

不过,对于城市家庭寄养何时开始推行,民政部门并未给出具体的时间表。

李红兵同时表示,收养是孤儿养育的最好方式,这种方式可使得孩子更早地回归家庭,享受到亲情的温暖,今后民政部门也将采取措施,鼓励和推进家庭寄养转为收养。

不足

设施欠缺,护理人员不足

北京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现在的儿童福利政策尚不完善,儿童养育模式也需要探索革新和规范。

目前,各区县的儿童福利机构建设滞后,配套设施普遍欠缺,服务功能单一,部分区县尚未建立独立运作的儿童福利机构,未列入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未解决其独立的事业单位法人身份和基本人员编制。

最重要的是,儿童福利机构专业技术人员不足,孤残儿童护理员配置比例偏低,特教人员、社工以及康复、医护人员缺乏。

北京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处长李邵纯说,目前全市儿童福利机构一线的儿童护理员有200名左右,护理员和孤残儿童的比例基本在1:10左右,相当于一个护理员要照顾10个孤残儿童。而按照发达国家的相关测算,这个比例应该在1:3至1:5才是最合适的。

李邵纯说,儿童护理队伍的整体薪酬待遇偏低,也导致了护理员的流动性大,这个队伍如何稳定、薪酬上升机制、晋升机制等是民政部门目前正在研究的。

此外,北京市已率先开展了儿童护理员培训班,并开办了儿童福利院院长和管理员培训班,提升一线队伍的素质。

探访

房山首创“类家庭”式养育

今年新建成的房山区儿童福利院成立爱心基地,为社会力量参与、捐赠儿童福利工作搭建平台。而该福利院最大的创新在于创新了儿童集中养育方式,“我们尽最大可能给予孩子家庭的温暖,在福利院里设立了‘类家庭式的儿童养护模式”。

据了解,房山儿童福利院位于房山青龙湖镇豆各庄村,总建筑面积4083平方米,建筑主体为3层,总床位数100张。内设残疾儿童养育中心、特殊教育中心、康复中心和医疗中心等,达到区县级儿童福利机构一流水平。

记者在现场看到,与传统的福利院不同,该院内在儿童居住区内按照普通家庭的格局,在楼内划分了客厅、卧室、学习室、游戏室等,而客厅的布置包括沙发、电视、绿色植物等等,茶几上还有各种水果、零食。

房山儿童福利院院长耿红梅介绍,福利院共有60多个孩子,98%以上是重残重病儿童,除去脑瘫孩子、婴儿外,福利院将正在上学以及有认知能力的18个孩子,分到了3个大家庭里,“每个家庭有一个男职工和一个女职工,担任爸爸妈妈的身份,孩子们则以兄弟姐妹相称”。

据了解,这个家庭尽可能按普通家庭孩子的成长方式来照顾孩子,“每天晚上爸爸妈妈会辅导功课,周末带他们去超市、逛街,节假日会去旅游、采摘等等”。

同时,“家长”们也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比如让孩子自己收拾卧室等。

耿红梅说,通过这种“类家庭”的养育方式,将可让孩子们有一个健康的情感发育,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北京市民政局负责人表示,这种“类家庭”养育模式也将在其他儿童福利机构进行尝试,对于集中养育的孤儿们来说,“‘类家庭养育今后会是主推的方向”。

猜你喜欢

房山福利院养育
「寺」「城」相遇 北京房山云居寺历史文化展览设计解析
北京房山云居寺辽金刻经考述
天下有“完美的养育风格”吗
养育宝宝 专家团来帮你
养育宝宝专家团来帮你
养育孩子 只需温和助推
BABY,COME BACK
感谢信——致南充市第一社会福利院
孩子将亲手种植的蔬菜送至福利院
房山 您身边的世界地质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