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科院校贫困生适应大学生活心理预防体系构建研究

2014-08-01储东霞,段智利,王白娟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11期
关键词:贫困生

储东霞,段智利,王白娟

摘要:农科院校贫困生群体占比在农科院校学生比例中呈现上升趋势。这些学生由于成长背景的局限性,容易对大学生活产生不适应状态。因此,设计一套专门针对农科院校贫困生的心理预防体系势在必行。通过对农科院校贫困生进行《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以下简称CCSAS)测试并分析数据后发现,农科院校贫困生在贫困等级、性别及专业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性。本研究结果数据分析及文献分析,构建出农科院校贫困生的心理预防体系。该体系包括内部体系和外部体系两部分,外部体系又包括贫困认定、资助力度及方式和心理辅导渠道三部分。通过这个体系,将对农科院校辅导贫困生建立健康积极的“三观”和及时有效地解决他们的实时心理困惑起关键作用。

关键词:农科院校;贫困生;心理预防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1-0138-02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正日益受到重视。大学生心理预防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及时、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为大学生度过安全和谐、温暖健康的大学生涯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尤其是农科院校大学生中的贫困生,因为成长背景的差异,使他们在校期间成为经济上的弱势群体,因此,重视这个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关注他们适应大学生活的能力成为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构建农科院校贫困生的心理预防体系,将有针对性地帮助这个弱势群体,引导他们积极乐观地适应大学生活,为今后步入社会打好强大的心理基础。

一、研究意义

由于农科院校学生大多来自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多子女家庭、城镇下岗职工家庭,来自外界的文化差异、经济压力等因素,形成了农科院校贫困生独特的心理特点。有研究表明,农科院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强烈的自卑心理;过度的自尊心理;严重的敏感心理;长期的焦虑心理。覃东兰认为,农科院校贫困生的心理特点为:自卑孤僻;焦虑抑郁;虚荣妒忌;盲目从众。目前的研究大多为理论研究,这些研究把大学贫困生的心理现状影响因素归纳为外界原因和内部原因两部分,其中外界原因包括:社会原因、家庭原因和学校原因等。

二、研究过程

本研究采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CCSAS)》,分别对云南农业大学2009级、2010级、2011级基础与信息工程学院、农学院、园林园艺学院、外语学院、人文学院等300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291份问卷,排除信息不完整问卷6份,计回收有效问卷285份。《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CCSAS)》由教育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课题组编制,经过对全国182所高校收集的55106名大学生中数据分析结果证明,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稳定性较强,能反映大学生对大学生活的适应状况。在量表上添加研究需要的自变量如“贫困等级”、“年级”等项。

三、研究结果

对研究数据使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如下结果:

1.描述性统计结果。

从上表可以看出,得分最高的前五项分别是:“T58:当心情不好时我会出去散心”、“T39:我常常通过转移自己的注意来调整情绪状态”、“T22:我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培养一些业余爱好”、“T48:我认为大学生活中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T37:我知道如何关心别人”,说明这5种方法最有利于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

2.差异性统计结果。对不同自变量进行方差分析后发现:不同贫困等级、不同性别、不同专业贫困大学生在适应大学生活上是有差别的。以“贫困等级”为自变量时,“学习适应”维度在不同贫困等级大学中差异很显著;以“性别”为自变量时,男女大学生在“校园适应”和“满意度”两个维度上差异很显著(p<0.01),女生在这两个维度上表现出比男生更好的适应性。以“专业”为自变量时,不同专业大学生在“学习适应”和“自我适应”两个项目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在另外两个自变量“环境”及“年级”中,贫困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从统计数据上看没有显著差异。说明贫困大学生无论来自城镇还是农村或是大中城市,无论大一还是大四,都会遇到适应大学生活的困难。

四、建议

综合国内文献对心理预防体系构建的论述,结合农科院校贫困生的特点,依据本研究所做的统计分析结果,得出农科院校贫困生心理预防体系构建思路。该体系分为内部体系与外部体系两部分,二者结合后使农科院校贫困生得以培养出健康积极的心态,对自我产生正确的评价,树立正确的“三观”;同时,受到多方位的心理援助和经济援助。结果是能顺利完成学业并且具备足够的心理强度去应对毕业、就业,顺利过渡进入工作岗位。内部体系主要指农科院校贫困生自我心理体系(以下简称“心理体系”)的构建。具体措施为: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从大一贯穿到大四的长期、必修课程,类似现在学校开设的“三生教育”、“形势与政策”课程。尤其针对进入经济困难认定等级的学生,把困难认定工作与“心理健康”课程学时画等号,规定额定的学习时间。根据这门课程,系统地、有针对性地对农科院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贫困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因材施教,帮助他们构建适合自己的“三观”和“人格”。外部体系主要包括三方面:科学合理的困难认定工作、资助力度和方式及心理辅导。第一,困难认定工作。根据多年资助工作的经验来看,困难认定工作是资助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资助工作的难点所在。做好困难等级划分,不仅有利于教育者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也提醒教育者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大学生活适应问题。第二,资助力度和方式。对不同等级的困难学生,应予以不同程度的资助。虽然目前现在有国家一等、二等助学金和校助学金等,但针对我校超过60%的贫困生,这些助学金名额明显不够,如果能有更多的资助名额、更大的资助力度,对贫困生解决生活问题应该帮助很大。第三,畅通便捷的心理辅导途径。加强学校心理健康网站建设,提供学生和心理咨询师一对一的对话平台,为贫困学生倾诉心理困惑、解决心理难题提供畅通的交流渠道。不仅能辅助贫困生建立健康积极的心理态度,也有助于建立贫困生心理健康档案。

总之,构建对农科院校贫困生的心理预防体系有助于农科院校提高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导工作,使贫困生不因为家庭贫困而再造成学习困难的“二次贫困”。此外,对农科院校贫困的心理预防体系与其他的心理援助体系是有差别的,我们应重视农科院校本身的学科特色,同时关注贫困生的家庭困难情况以及性别差异,既采用具有共性的心理预防体系,也要注意学生的个人差别,切忌生搬硬套,讲究灵活机动。最大范围地帮助、辅导农科院校贫困生心理脱贫,最终达到他们生活脱贫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覃东兰.对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探析[J].法制与社会,2008,(3):220-221.

[2]方晓义,沃建中,蔺秀云.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2):95-101.

[3]宋丽波.高等农业院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J].现代农业科学,2008,(1):97-99.

[4]仲稳山.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行为特征[J].教育与职业,2011,(8):85-87.

[5]王华斌,姚莉,王旭.略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预防体系的构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14-118.

[6]郭安宁,俞海侠.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1):53-56.

[7]刘冕,等.论高校贫困生心理行为特征及问题应对[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4):41-42.

[8]李晶,李向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的构建[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4):46-48.

[9]魏文君.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7):76-77.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边疆农科院校贫困生适应大学生活心理预防体系构建》(项目编号:2013Y450)。

作者简介:储东霞(1979-),女,云南大理人,教育学硕士学历,讲师,研究方向是发展与教育心理学。endprint

摘要:农科院校贫困生群体占比在农科院校学生比例中呈现上升趋势。这些学生由于成长背景的局限性,容易对大学生活产生不适应状态。因此,设计一套专门针对农科院校贫困生的心理预防体系势在必行。通过对农科院校贫困生进行《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以下简称CCSAS)测试并分析数据后发现,农科院校贫困生在贫困等级、性别及专业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性。本研究结果数据分析及文献分析,构建出农科院校贫困生的心理预防体系。该体系包括内部体系和外部体系两部分,外部体系又包括贫困认定、资助力度及方式和心理辅导渠道三部分。通过这个体系,将对农科院校辅导贫困生建立健康积极的“三观”和及时有效地解决他们的实时心理困惑起关键作用。

关键词:农科院校;贫困生;心理预防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1-0138-02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正日益受到重视。大学生心理预防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及时、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为大学生度过安全和谐、温暖健康的大学生涯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尤其是农科院校大学生中的贫困生,因为成长背景的差异,使他们在校期间成为经济上的弱势群体,因此,重视这个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关注他们适应大学生活的能力成为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构建农科院校贫困生的心理预防体系,将有针对性地帮助这个弱势群体,引导他们积极乐观地适应大学生活,为今后步入社会打好强大的心理基础。

一、研究意义

由于农科院校学生大多来自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多子女家庭、城镇下岗职工家庭,来自外界的文化差异、经济压力等因素,形成了农科院校贫困生独特的心理特点。有研究表明,农科院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强烈的自卑心理;过度的自尊心理;严重的敏感心理;长期的焦虑心理。覃东兰认为,农科院校贫困生的心理特点为:自卑孤僻;焦虑抑郁;虚荣妒忌;盲目从众。目前的研究大多为理论研究,这些研究把大学贫困生的心理现状影响因素归纳为外界原因和内部原因两部分,其中外界原因包括:社会原因、家庭原因和学校原因等。

二、研究过程

本研究采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CCSAS)》,分别对云南农业大学2009级、2010级、2011级基础与信息工程学院、农学院、园林园艺学院、外语学院、人文学院等300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291份问卷,排除信息不完整问卷6份,计回收有效问卷285份。《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CCSAS)》由教育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课题组编制,经过对全国182所高校收集的55106名大学生中数据分析结果证明,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稳定性较强,能反映大学生对大学生活的适应状况。在量表上添加研究需要的自变量如“贫困等级”、“年级”等项。

三、研究结果

对研究数据使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如下结果:

1.描述性统计结果。

从上表可以看出,得分最高的前五项分别是:“T58:当心情不好时我会出去散心”、“T39:我常常通过转移自己的注意来调整情绪状态”、“T22:我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培养一些业余爱好”、“T48:我认为大学生活中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T37:我知道如何关心别人”,说明这5种方法最有利于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

2.差异性统计结果。对不同自变量进行方差分析后发现:不同贫困等级、不同性别、不同专业贫困大学生在适应大学生活上是有差别的。以“贫困等级”为自变量时,“学习适应”维度在不同贫困等级大学中差异很显著;以“性别”为自变量时,男女大学生在“校园适应”和“满意度”两个维度上差异很显著(p<0.01),女生在这两个维度上表现出比男生更好的适应性。以“专业”为自变量时,不同专业大学生在“学习适应”和“自我适应”两个项目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在另外两个自变量“环境”及“年级”中,贫困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从统计数据上看没有显著差异。说明贫困大学生无论来自城镇还是农村或是大中城市,无论大一还是大四,都会遇到适应大学生活的困难。

四、建议

综合国内文献对心理预防体系构建的论述,结合农科院校贫困生的特点,依据本研究所做的统计分析结果,得出农科院校贫困生心理预防体系构建思路。该体系分为内部体系与外部体系两部分,二者结合后使农科院校贫困生得以培养出健康积极的心态,对自我产生正确的评价,树立正确的“三观”;同时,受到多方位的心理援助和经济援助。结果是能顺利完成学业并且具备足够的心理强度去应对毕业、就业,顺利过渡进入工作岗位。内部体系主要指农科院校贫困生自我心理体系(以下简称“心理体系”)的构建。具体措施为: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从大一贯穿到大四的长期、必修课程,类似现在学校开设的“三生教育”、“形势与政策”课程。尤其针对进入经济困难认定等级的学生,把困难认定工作与“心理健康”课程学时画等号,规定额定的学习时间。根据这门课程,系统地、有针对性地对农科院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贫困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因材施教,帮助他们构建适合自己的“三观”和“人格”。外部体系主要包括三方面:科学合理的困难认定工作、资助力度和方式及心理辅导。第一,困难认定工作。根据多年资助工作的经验来看,困难认定工作是资助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资助工作的难点所在。做好困难等级划分,不仅有利于教育者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也提醒教育者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大学生活适应问题。第二,资助力度和方式。对不同等级的困难学生,应予以不同程度的资助。虽然目前现在有国家一等、二等助学金和校助学金等,但针对我校超过60%的贫困生,这些助学金名额明显不够,如果能有更多的资助名额、更大的资助力度,对贫困生解决生活问题应该帮助很大。第三,畅通便捷的心理辅导途径。加强学校心理健康网站建设,提供学生和心理咨询师一对一的对话平台,为贫困学生倾诉心理困惑、解决心理难题提供畅通的交流渠道。不仅能辅助贫困生建立健康积极的心理态度,也有助于建立贫困生心理健康档案。

总之,构建对农科院校贫困生的心理预防体系有助于农科院校提高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导工作,使贫困生不因为家庭贫困而再造成学习困难的“二次贫困”。此外,对农科院校贫困的心理预防体系与其他的心理援助体系是有差别的,我们应重视农科院校本身的学科特色,同时关注贫困生的家庭困难情况以及性别差异,既采用具有共性的心理预防体系,也要注意学生的个人差别,切忌生搬硬套,讲究灵活机动。最大范围地帮助、辅导农科院校贫困生心理脱贫,最终达到他们生活脱贫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覃东兰.对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探析[J].法制与社会,2008,(3):220-221.

[2]方晓义,沃建中,蔺秀云.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2):95-101.

[3]宋丽波.高等农业院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J].现代农业科学,2008,(1):97-99.

[4]仲稳山.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行为特征[J].教育与职业,2011,(8):85-87.

[5]王华斌,姚莉,王旭.略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预防体系的构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14-118.

[6]郭安宁,俞海侠.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1):53-56.

[7]刘冕,等.论高校贫困生心理行为特征及问题应对[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4):41-42.

[8]李晶,李向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的构建[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4):46-48.

[9]魏文君.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7):76-77.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边疆农科院校贫困生适应大学生活心理预防体系构建》(项目编号:2013Y450)。

作者简介:储东霞(1979-),女,云南大理人,教育学硕士学历,讲师,研究方向是发展与教育心理学。endprint

摘要:农科院校贫困生群体占比在农科院校学生比例中呈现上升趋势。这些学生由于成长背景的局限性,容易对大学生活产生不适应状态。因此,设计一套专门针对农科院校贫困生的心理预防体系势在必行。通过对农科院校贫困生进行《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以下简称CCSAS)测试并分析数据后发现,农科院校贫困生在贫困等级、性别及专业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性。本研究结果数据分析及文献分析,构建出农科院校贫困生的心理预防体系。该体系包括内部体系和外部体系两部分,外部体系又包括贫困认定、资助力度及方式和心理辅导渠道三部分。通过这个体系,将对农科院校辅导贫困生建立健康积极的“三观”和及时有效地解决他们的实时心理困惑起关键作用。

关键词:农科院校;贫困生;心理预防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1-0138-02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正日益受到重视。大学生心理预防体系的构建,有利于及时、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为大学生度过安全和谐、温暖健康的大学生涯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尤其是农科院校大学生中的贫困生,因为成长背景的差异,使他们在校期间成为经济上的弱势群体,因此,重视这个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关注他们适应大学生活的能力成为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构建农科院校贫困生的心理预防体系,将有针对性地帮助这个弱势群体,引导他们积极乐观地适应大学生活,为今后步入社会打好强大的心理基础。

一、研究意义

由于农科院校学生大多来自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多子女家庭、城镇下岗职工家庭,来自外界的文化差异、经济压力等因素,形成了农科院校贫困生独特的心理特点。有研究表明,农科院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强烈的自卑心理;过度的自尊心理;严重的敏感心理;长期的焦虑心理。覃东兰认为,农科院校贫困生的心理特点为:自卑孤僻;焦虑抑郁;虚荣妒忌;盲目从众。目前的研究大多为理论研究,这些研究把大学贫困生的心理现状影响因素归纳为外界原因和内部原因两部分,其中外界原因包括:社会原因、家庭原因和学校原因等。

二、研究过程

本研究采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CCSAS)》,分别对云南农业大学2009级、2010级、2011级基础与信息工程学院、农学院、园林园艺学院、外语学院、人文学院等300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291份问卷,排除信息不完整问卷6份,计回收有效问卷285份。《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CCSAS)》由教育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课题组编制,经过对全国182所高校收集的55106名大学生中数据分析结果证明,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稳定性较强,能反映大学生对大学生活的适应状况。在量表上添加研究需要的自变量如“贫困等级”、“年级”等项。

三、研究结果

对研究数据使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如下结果:

1.描述性统计结果。

从上表可以看出,得分最高的前五项分别是:“T58:当心情不好时我会出去散心”、“T39:我常常通过转移自己的注意来调整情绪状态”、“T22:我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培养一些业余爱好”、“T48:我认为大学生活中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T37:我知道如何关心别人”,说明这5种方法最有利于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

2.差异性统计结果。对不同自变量进行方差分析后发现:不同贫困等级、不同性别、不同专业贫困大学生在适应大学生活上是有差别的。以“贫困等级”为自变量时,“学习适应”维度在不同贫困等级大学中差异很显著;以“性别”为自变量时,男女大学生在“校园适应”和“满意度”两个维度上差异很显著(p<0.01),女生在这两个维度上表现出比男生更好的适应性。以“专业”为自变量时,不同专业大学生在“学习适应”和“自我适应”两个项目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在另外两个自变量“环境”及“年级”中,贫困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从统计数据上看没有显著差异。说明贫困大学生无论来自城镇还是农村或是大中城市,无论大一还是大四,都会遇到适应大学生活的困难。

四、建议

综合国内文献对心理预防体系构建的论述,结合农科院校贫困生的特点,依据本研究所做的统计分析结果,得出农科院校贫困生心理预防体系构建思路。该体系分为内部体系与外部体系两部分,二者结合后使农科院校贫困生得以培养出健康积极的心态,对自我产生正确的评价,树立正确的“三观”;同时,受到多方位的心理援助和经济援助。结果是能顺利完成学业并且具备足够的心理强度去应对毕业、就业,顺利过渡进入工作岗位。内部体系主要指农科院校贫困生自我心理体系(以下简称“心理体系”)的构建。具体措施为: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从大一贯穿到大四的长期、必修课程,类似现在学校开设的“三生教育”、“形势与政策”课程。尤其针对进入经济困难认定等级的学生,把困难认定工作与“心理健康”课程学时画等号,规定额定的学习时间。根据这门课程,系统地、有针对性地对农科院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贫困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因材施教,帮助他们构建适合自己的“三观”和“人格”。外部体系主要包括三方面:科学合理的困难认定工作、资助力度和方式及心理辅导。第一,困难认定工作。根据多年资助工作的经验来看,困难认定工作是资助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资助工作的难点所在。做好困难等级划分,不仅有利于教育者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也提醒教育者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大学生活适应问题。第二,资助力度和方式。对不同等级的困难学生,应予以不同程度的资助。虽然目前现在有国家一等、二等助学金和校助学金等,但针对我校超过60%的贫困生,这些助学金名额明显不够,如果能有更多的资助名额、更大的资助力度,对贫困生解决生活问题应该帮助很大。第三,畅通便捷的心理辅导途径。加强学校心理健康网站建设,提供学生和心理咨询师一对一的对话平台,为贫困学生倾诉心理困惑、解决心理难题提供畅通的交流渠道。不仅能辅助贫困生建立健康积极的心理态度,也有助于建立贫困生心理健康档案。

总之,构建对农科院校贫困生的心理预防体系有助于农科院校提高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导工作,使贫困生不因为家庭贫困而再造成学习困难的“二次贫困”。此外,对农科院校贫困的心理预防体系与其他的心理援助体系是有差别的,我们应重视农科院校本身的学科特色,同时关注贫困生的家庭困难情况以及性别差异,既采用具有共性的心理预防体系,也要注意学生的个人差别,切忌生搬硬套,讲究灵活机动。最大范围地帮助、辅导农科院校贫困生心理脱贫,最终达到他们生活脱贫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覃东兰.对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探析[J].法制与社会,2008,(3):220-221.

[2]方晓义,沃建中,蔺秀云.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2):95-101.

[3]宋丽波.高等农业院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J].现代农业科学,2008,(1):97-99.

[4]仲稳山.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行为特征[J].教育与职业,2011,(8):85-87.

[5]王华斌,姚莉,王旭.略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预防体系的构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14-118.

[6]郭安宁,俞海侠.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1):53-56.

[7]刘冕,等.论高校贫困生心理行为特征及问题应对[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4):41-42.

[8]李晶,李向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的构建[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4):46-48.

[9]魏文君.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7):76-77.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边疆农科院校贫困生适应大学生活心理预防体系构建》(项目编号:2013Y450)。

作者简介:储东霞(1979-),女,云南大理人,教育学硕士学历,讲师,研究方向是发展与教育心理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贫困生
班主任对贫困生创新创业辅导的研究
144名贫困生的爱心爷爷——余祖堂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提高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实效的措施探讨
加强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建设
高校贫困生不良心理问题与对策
辅导员在贫困生就业工作中的可为空间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方式的构建与完善:基于高校贫困生需求的视角
论高职院校贫困生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