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在高职院校数学课程改革中的定位分析

2014-08-01谢蔚,方国敏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11期
关键词:改革发展数学课程

谢蔚,方国敏

摘要:教师作为课程与学生的中介,应该积极调整心态、转变观念、更新知识、提高施教能力,主动适应并推动数学课程改革。

关键词:数学课程;改革发展;教师定位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1-0063-02

教师是课程与学生的中介,所以任何革新课程的尝试都必须考虑到教师的作用。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水平,对课程改革的态度等都将影响着课程的实施,从而制约着课程的发展。本文就教师在高职院校数学课程改革中的定位谈一点认识。

一、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几年来,高职院校课程改革适应国家对不同领域人才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紧密联系,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理念,在课程的目标、内容以及课程体系上,进行了实质性的改革,为我国的课程研究和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以人的发展为本。课程本身只是一种媒介、一种知识的载体,但课程作为知识的载体是为促进人的发展服务、为人的终身发展打基础。因此,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开发的着眼点和目标,应以最有效的方式将最有价值的知识呈现给学生。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在课程观上有根本性的变化,真正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来考虑课程设计,不仅考虑学科体系和知识结构,更要注重学生学习的现实和学习的基本规律、基本特点,以及未来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旨在促进人的健康发展的新数学课程体系。高职院校数学课程应充分体现发展性和数学的文化教育功能。有助于人的情感、个性、潜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念,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高职院校课程的设置应为人才的培养服务,人才的培养应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例如,数学思维方法已经渗透到现代医学的基础研究、临床、检验、诊断等一系列工作中。因此,在医学高等院校数学课程中,要增加各知识点在医药学中应用的教学内容,特别是具有示范性和趣味性的临床案例。学生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学习和研究,深刻体会现代医学对数学知识的依赖和促进作用。另外,压缩和删减教材中与医学脱节的内容以及目前数学课程中一些传统的、实际工作中不常用的内容,减少不必要的计算技巧训练和命题的理论证明。另外,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学校有明确的办学理念、课程专家的参与、教育行政领导的支持;需要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机构;需要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课程开发意识等等。应在考虑本校实际的情况下,密切联系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真正使高校服务地方经济,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3.课程与教学的一体化。当课程与教学的价值取向定位于“人的发展”的时候,课程就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课程的设计既要考虑知识的严谨性、科学性,更要注意从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出发,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把教育教学的思想方法融入课程体系中,把学生的非智力个性品质的发展融入课程体系中。同时,教学不再只是一个传递内容而与内容无关的“管道”,而是课程的再开发过程。课程不再只是一些于教育情境之外开发出来的官方课程文件(课程计划、教材等),而是师生在教育情境中共同创作的一系列“事件”,是由师生交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不断生成的建构”。教师和学生就不再只是既定课程计划的实施者,而是课程开发者和教学设计者。

4.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发展。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深刻地改变了数学世界,把现代数学以技术化的方式迅速辐射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影响到什么数学是重要的,而且影响到如何做数学、数学应当如何教。它既为数学应用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同时也带来数学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深刻变革。不仅冲击着传统的教育观念、课程观念和教学观念,而且引起教学手段、教学工具的现代化革命。“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以计算机为主体的多媒体组合教学正日愈深入课堂、深入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使教师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的理论和技术,已不仅仅是学校课堂教学的需要,不仅仅是观摹课、竞赛课、示范课上的点缀,计算机知识已成为现代社会每个人必备的基础知识。

二、课程发展对教师的要求

1.转变观念。课程改革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着力构建一种促进机制,促进教师主动参与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去。一方面,要树立起教师为本的改革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另一方面,要建立起以课程决策者、课程专家和教师为主体的多边互动决策机制,提升课程改革的实效;同时要建立起课程改革的激励机制,如优秀教学成果奖的评定,优秀教材的评选,开展精品课程的评选等,采取多种措施,推动课程改革,激发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进取精神,促使广大教师转变观念,同时,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充分发挥创造性的机会和空间。

2.更新知识。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学习更多新知识,掌握更多新技能,从而获得更多新的课程实施能力。一是要求教师具有课程研究、课程开发的基本理论知识。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以教师的知识水平、课程研究理论为基础,他们对课程的理解,对课程、教材目的、意图和要求等的领会都直接影响课程的实施效果。二是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因材施教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知识丰富、一专多能,才能承担“既是方案的实施者,又是课程的设计者”的职责。三是要具有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具有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多媒体组合教学的能力。

3.提高施教能力。课程改革强化了数学文化教育,强调通过数学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就要充分揭示思维过程。首先,充分揭示概念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经历比较、抽象、概括、分设、验证和分化等一系列的概念形成过程,从中学到研究问题和提出概念的思想方法。其次,要充分揭示结论的发现过程;让学生经历曲折的实验、比较、归纳、猜想和检验等一系列探索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再次,充分揭示问题解决的思路探索过程,将问题解决的思路探索过程充分暴露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从中学会问题解决的思路探索方法,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课程改革是一项艰巨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直接参与者或实施者,应当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无私奉献的精神投身其中,自觉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知识水平,学习,为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参考文献:

[1]丁尔升.现代数学课程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7.

[2]丁尔升,唐复苏.中学数学课程导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12.

[3]周克希,赵斌译.数学课程的发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8.

[4]吕达,张廷凯.试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J].课程·教材·教法,2000,(2).

[5]钱佩玲.关于中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1999,(12).

[6]舒华.昨天·今天·明天——课程改革:历史发展的永恒[J].人民教育,2000,(10).endprint

猜你喜欢

改革发展数学课程
大学数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
让钟表发展史走进数学课程思政课堂
浅谈高中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
关于课程改革对初中数学课程与教学的影响探讨
组合数学课程教学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