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工教育课程模式的开发和课程结构的改革

2014-08-01孙园媛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11期
关键词:课程结构课程模式开发

孙园媛

摘要:随着社会和科技的高速发展,原有的职业教育教学体系已不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需要,打破原有的职业教育教学体系势在必行。笔者就“职业教育观念转变、专业设置转变、课程设置转变、教学模式转变、实施方法转变”五方面对技工教育课程模式的开发和课程结构的改革做一简单阐述。

关键词:课程模式;开发;课程结构;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1-0055-02

经过6年从事我校的一线教学工作,我认为我校当前的课程的开发和改革工作,有的从保持现有教学体系出发,针对现行课程体系各课程过于强调自身的系统性、完整性,因而造成课程组合时的重复和多余,而产生了删繁就简、舍弃重复的措施;有的针对理论与实践分离,先理论后实践等,采取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同步进行等措施;有的针对重知识轻品德而采取强化德育或渗透德育等措施。应该说,这些单项改革都不同程度地有利于实现职业教育的目标,但更深一些层次的改革是在整体上思考。面对社会和科技的高速发展,知识的爆炸,面对两个根本转变,重新考虑职业教育到底应该选择什么知识教给学生,选择的依据是什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适应社会需要的职业综合能力?职业综合能力如何测定,如何考核?由此产生了一些打破原来的教学体系,按职业岗位能力的需要重新设计课程等综合性改革的大动作,如模块综合型、多元综合型等等。

技工学校进行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培养综合能力为核心,力争知识传授与品德培养同步,理论和实践相融合。我认为当前我校的教育课程模式的开发和课程结构的改革应该从下边几个方面入手。

一、观念由单纯培养职业技能向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方向转变

人们习惯地把中等职业教育视为是使学生掌握一门或几门职业技能并使之娴熟的教育。随着科技进步,社会迅速发展,对人的基础文化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而且从终身教育的框架来看,中职教育只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阶段,现时的教育要为以后的教育准备必要的基础,贮备发展的潜能。因此,中职教育在培养职业能力的同时要注重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势在必行。目前有部分学校已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了人文科学的比例。

二、专业设置向综合化、群集化方向转变

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主要目标是追求最大限度的适应。它包括与当地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相适应;与当地的经济结构、技术水平急剧变化的形势相适应;与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职业技术等级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规范要求相适应。为适应这种形势,职业学校专业的覆盖面向宽的方向和综合的方向发展已成了明显的趋势。例如,把原来的钳工、铆工、管工专业合并为安装专业;机加工、车、铣、刨、磨专业合并为金工专业;电工和仪表专业合并为电仪专业等等,已成为并不鲜见的事实。这种加宽不仅能使毕业生在就业时增加了选择的路数和竞争力,适应了企业增设综合性岗位的要求,而且使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可塑性,使学生就业之后遇到换岗转岗的情况时也能适应。

三、课程设置向宽基础、活模块方向转变

宽基础的思想首先产生于办学实践的信息反馈。实践证明,学生的知识面不宽,毕业后就业门路就受到限制。这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随着科技进步及企业生产组织形成的现代化,职业综合化已是大势所趋。故产生了与专业覆盖面扩宽相适应的课程设置的思想,专业基础知识面加宽产生了所谓群集课程设置方案;其次来源于现代社会意识的强化,认识到作为现代就职人员,除传统的政治、语文、数学、体育等基础知识之外,还有各行各业通用的基础知识,如能源、安全、法律、质量、信息、职业道德、外语、微机等等。另外,实践显示人的品格与教养相关,缺乏教养,职业道德教育就会流于形式,因而,不少学校已在通过第二课堂等途径,开设多种潜能性的、陶冶情操、提高人的基础素质的课程。如礼仪、书法、美术、文艺、演讲等等。总之趋于让学生获得较宽厚的基础素质,以利于形成综合能力。而在课程编排上,则划分成若干中心,形成多个知识模块,模块之间能相对独立和互相组合。

四、教学模式由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方向转变

我国的职业教育正处于蓬勃发展大力改革之中,教学模式呈多样化态势,目前较流行的主要有三种:

1.学科本位模式。这是传统的、目前仍被广泛采用的模式。这种模式是仿照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的做法,以学科体系作为课程设计的基础,强调科学理论的系统性、连贯性和完整性。注意课程间的前后衔接,循序渐进。课程结构一般分为四大块,即政治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实践等。这种模式比较适合教师为主导,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依据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它能较好地符合教学规律,能传授给学生比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这种模式主要缺点是以抽象知识作为教学重点,认识和解析能力不足的职校学生较难适用,还有重理论、轻实践的偏向,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培养目标。

2.双元制模式。这种模式严格说来只是教学安排上的变化,但这种模式目前已被冶金、化工等大生产工种(专业)所采用。双元制是取之于德国人的称谓。实际上是把教学分为两个部分,在学校进行政治文化课和专业基础课以及基本技能的教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技巧的学习则移入生产工作岗位,由现场职工和专职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学生被视为生产工作岗位的在职人员,由学校和生产工作单位共同管理。学生享受部分劳保待遇,毕业后基本留岗工作。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把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实习、上岗融为一体,较好地解决了针对性和实践性问题。

3.能力本位模式。这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成果。这种模式是以职业岗位的需要为基础,按照能胜任所从事职业必须具备的能力结构及其形成特点来设计课程,以各专项能力作为教学单元,编写模块式教材,各个突破,最后累计叠加。这种模式针对性强,以实践为中心,理论知识以满足专业需求为限度,较好地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点,有利于实现职教培养目标,具有显而易见的优越性,但普遍采用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例如要进行职业分析,对各职业的职业能力要作全面的科学的界定和合理的单元划分,编写模块教材,以及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教师等等。尽管如此,这还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五、施教方法由封闭性、理论性向开放性和实践性转变

职业能力是胜任工作的本领,它以心理特征为表征,在完成具体任务中来体现。打破封闭突出实践已成为大家的共同追求。打破封闭,包括打破学科内容上的封闭性,舍弃传统学科的划分系统,按职业岗位的能力需要重新组织模块知识系统,从单元教学到模块组合;打破学科之间的封闭性,提高渗透性。如各科教学都要渗透文化知识教育、思想品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综合能力培养等等,力争德育与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同步;打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封闭性,争取最大限度地接触社会实际。如在校内进行基本的规范化的基本操作技能强化训练的基础上,增大社会实习面和时间,把社会力量引入学校教学等等,还有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演讲比赛、体育文艺竞赛、学科技能竞赛以及为民服务、市场调查等多种形式的社会活动,以提高学生认识社会、服务于社会的综合能力。

综上所述,根据当前的社会形式,我们必须做出一些打破原来的教学体系,按职业岗位能力的需要重新设计课程等综合性改革的大动作,才能充分发挥我校职业教育资源的作用,努力培养更多更好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朱群新.深化职教课程改革的策略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5,(2).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程结构课程模式开发
中美两国教师教育培养目标与课程结构的比较研究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优化的三种导向
突破传统课程模式立足发展核心素养
中国古典舞教学课程模式探究
河南方言文化资源的保护及其开发利用的研究
遵义红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单片机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和开发
“六位一体”课程模式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