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外大学生创新课程对比研究

2014-08-01许兆洁,严加亮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11期
关键词:对比大学生

许兆洁,严加亮(等)

摘要:创新课程是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目的,通过多手段多途径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综合性课程体系。国内高校在创新课程建设方面已有尝试,但仍存在问题。国外创新教育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课程实施模式等方面有更多的探索与成果。国内高校可借鉴部分国外高校的先进经验,结合国家的实际情况,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性人才。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课程;对比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1-0046-02

高等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国内外创新课程教育模式和教育成果的差距逐渐明晰,国内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一、国内高校创新课程的设置现状和存在问题

1.国内高校创新课程状况。自上世纪80年代起,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西南交大等48所高校先后开设了创造工程课,开启了我国创新课程的大门。目前,国内创新课程的形式以实验项目和创新活动为主,以东华大学为例,面向在读本科生,支持校级创新训练项目的立项研究,从优秀校级项目中遴选国家、上海市级的项目。清华大学开设了“跨学科系统集成设计挑战”商业竞标式的创新课程,要求学生团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项综合商业勘探开发计划。南京大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课程,开办“南京大学本科生创新网”,对创新项目的申报、实施、成果进行公示。

2.国内创新课程存在的问题。国内教育界已经开始重视创新课程的设置,但开设创新课程的高校比例仍然较低,还只是小规模试点或实验,受众学生范围较小。目前,以模仿国外教学经验为主,教师的创新能力也有待提高。我国高校现有办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仍处于灌输式教学方式,缺乏启发式、开放式教学。

二、国外创新课程设置情况及典型案例

1.国外创新课程设置特点。国外大学在高教改革中不断摸索,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就,表现在课程设置上有显著特点[1]:课程设置呈综合化和跨学科趋势。国外研究型大学注重设置综合的专业和课程,利于学生从本科阶段起就进行跨学科知识的学习,得到跨学科研究的训练,培养创新思维,激发创造潜能。课程设置把培养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放在首位。哈佛大学的课程分为教师讲授课程、学生个别学习课程、讨论课程、学生与教师专题讨论会四种类型。即使是教师讲授的课程,也不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而是努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其中讨论课、学生与教师专题讨论会占课程的相当比重,而且随着年级的增高,此类课程的比重不断加大,最后成为课程的主要形式。有效强化学生实践环节课程。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凭借其科研优势,采取了利用课余及假期加强学生的工程实际训练的办法。在教授指导下,做研究实验的“本科研究导向计划”、“本科实践导向计划”、“技术创业计划”等计划,全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国外创新课程实施模式。国外高校开设创新课程已有丰富经验,体系也相对成熟。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综合利用了教学的硬件和软件资源,把课程的创新贯彻入大学。综合分析国外创新课程,根据实施模式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几类:(1)思维训练课程。思维训练课程是以训练思维为目的,选择人类思维的生理特点和机制为突破口,通过集中、大量的“思维体操”,来加强学生左右脑的平衡整合效应,强化学生思维的敏锐性、流畅性、变通性、发散性和独创性。奥斯本的“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和日本的创造性专门学校,也都充分体现了开展思维训练和创造力培养的可能性和可行性[2]。(2)问题探究课程。西方的教育学家非常重视问题解决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认为这两种素质是创新人才必不可少的。尝试开发了一种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从生活和社会活动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以探索性的学习方法为基础,以独创性的见解为结果,以创造性人格的培养为最终目的的问题探究课程。(3)着眼于前瞻性问题的“未来课程”。“未来课程”着眼于不断发展与变化的人类世界,紧密联系时代特征,及时发掘值得研究与探讨的课题,灵活安排各类专题课程。该类课程涉及到的课题与时代和未来紧密结合,富有前瞻性、多面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学生无法直接获得现成的答案,只有通过自己不断地探索,创造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学生在这类课程中的最大受益是开发对未来的想象力和预见力[3]。

三、中外创新课程的对比和启示

1.创新教育理念。国内高校首先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形成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新型教育观。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不但要让学生们在课堂中学到理论知识,而且还应让学生运用学到的各种原理与方法,学会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其次要建立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础的新型教育观。最后要从共性教育转向共性与个性教育共同发展,树立起具有个性空间的新型教育观。

2.创新教师队伍。创新教育的关键在于有高素质、高度责任心的教师队伍,能把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并在创造性思维、动手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独立性方面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训练。

3.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法,要引入研究性教学手段以创新理论教学,开展教学方面的研究,实施研究性教学,在具体教学形式上,应当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学习规律,实施符合大学生实际需要的多媒体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提问教学法等各种教学方法,把课堂教学从以教师讲授为主变革为以师生互动为主。同时,要引入体验性教学手段,提倡实施具有体验性的实践性教学,促使大学生积极体验社会。

4.创新考核方式。考核方式具备导向性与激励性,创新考核方式,应当全面总结原有考核方式所具有的经验与不足,借鉴国外经验,在考核的内容与形式方面大胆创新,通过动态考核和静态考核、定性考核和定量考评、全面考核和重点考核、教师考核和学生考核等全方位的有效结合,全面创新具体的考核方式,从而科学评价教学成效。endprint

四、国内高校创新课程的设置建议

高校创新课程设置要在充分借鉴和吸收国际知名大学的课程设置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体现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国际化的特点[4]。

1.改革传统的授课模式。传统的文化背景固化了“课本和教师都是正确的”思想,然而,教学是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创新的授课模式,应当是随着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模式的拓展,在具体的讨论争论中,创造出宽松的利于学生成长的文化氛围。

2.完善课程结构体系。完善的课程体系应当具备合理的课程结构,能平衡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课程的比重,突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广泛增设选修课程。通过扩大选修课的比重,把学科的最新成果及教师自己的研究和见解反映到课程中来,同时允许学生在选修方而有更大的自由度,全面培养学生兴趣爱好,拓展学生视野。(2)重视创新实践环节。高校必须理论联系实际,组织学生进行创新实践,为学生提供培养思维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机会,加强实验教学,鼓励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3)改革更新课程内容。紧随科学发展的步伐而加以动态革新的课程,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课程应在内容上反映该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大学生学会获取新知识的科学方法。中国高校也应借鉴国外高校的经验,不断充实更新科学教育的内容,使课程内容始终体现科学知识发展的最新趋势。(4)灵活变换考试考核方式。为了更好地实施创新课程建设,必须改变传统的“一考定论”的考核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考核方法,重视训练环节,强化课外学习,努力向“考练结合”模式转化。采取过程考核与最终考核相结合的办法,让全体学生得到知识累积和能力培养的双丰收。同时,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教学模式,强化课外学生学习,进一步改革考试管理体制,同步构建成绩管理控制模式,确保整个考核体系公平、公正,有效推动创新课程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兴业.美日法三国名牌大学本科生课程体系改革及启示[J].武汉大学学报,2002,(4).

[2]贺国庆.国外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动向和趋势[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

[3]刘明维.高校构建创新课程体系的路径思考[J].改革与探索,2010,(10).

作者简介:许兆洁(1984-),女,江苏无锡人,讲师,主要从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endprint

猜你喜欢

对比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