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孟母教子看家长在教育孩子成才中的作用

2014-08-01吕红梅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11期
关键词:孟母教子成才

吕红梅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 100191)

由孟母教子看家长在教育孩子成才中的作用

吕红梅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 100191)

孟子的成功与其母对他的精心培养有很大的关系,孟母为了孟子三迁其住所,为了教育孟子有恒心将快要织成的布斩断,为了实践自己对孟子所说的话不顾家庭经济的拮据为孟子买肉,加上孟子自身的努力,使孟子终于成为了“亚圣”。孟母教子的经验对于现代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我们可以从中探讨家长在教育孩子成才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我们还应该知道,孩子成才的真正因素是自己,是内因,家长和外部环境只能起辅助作用,是外因。

孟母三迁;买肉啖子;家庭环境;内因;外因

“孟母”指的就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亚圣”孟子的母亲,她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孟子的成功离不开母亲的悉心培养,“孟母三迁”的故事从汉代的《列女传》开始流传后世,被作为贤母教子的典范事例而广泛流传。现代社会,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才,为此而费尽心力。为何我们不从历史的长河中汲取经验呢?在这个问题上,孟母给了我们太多的启示。说到孟子的成功,不能不说是因为他有一位伟大的母亲。孟子的母亲姓什名谁不好考证,但是她教育孩子的方法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在此,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一下孟母对孟子的教育。

一、孟母教子二三事

孟子的母亲很注意胎教。据孟子的母亲自己说:“吾怀娠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太之教也。”意即,她怀孕的时候,席子不摆正了不坐下,肉或者食物割得不正她都不吃,这是给孟子的胎教。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胎教的国家,《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胎病”的论述。据《史记》记载,中国古代第一个对其子进行胎教的是周文王的母亲太任,文王生下来非常聪明。文王的孙子周成王也是受胎教而生,长大后也很聪明。由此说来,孟子的母亲也应该算是胎教的先行者。孟子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都受到了母亲严格的管束。孟母一心让小孟子读书,让他长大后成为有学问的人。孟子的母亲很明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因此非常注意对居住环境的选择。小孟子和他母亲最初住在城北的乡下,他家附近有一块墓地,每天都有人在这里送葬,哭啼之声不绝于耳。耳濡目染,小孟子就学会了哭丧,孟母觉得这样对孩子的成长不利,于是尽最大可能搬了家。这次他们把家搬到了集市的附近,小孟子成天受市井之徒的熏陶,学会了叫卖和讨价还价。孟母觉得这样也不行,下决心第二次搬家。这次孟母领着孟轲来到邹县南门外,租了两间草房便住下了。孟母依然忙着织布,孟子就在城墙下、学宫外、小河边玩耍,很快就和学校的小朋友熟悉了。孟子跟孩子们一块儿演习周代礼仪,嬉戏,设俎豆,揖让进退,一副严肃认真的样子。孩子们上课了,小孟子便在教室外边的窗户底下听老师讲课,听学生念书。小孟子慢慢地就入迷了。他回家告诉母亲,母亲听了非常高兴,觉得在这个环境里,孩子一定能成才。有一天,孟轲又在窗外听老师讲课,终于被老师发现了。孟子知道家中的经济状况,不愿让母亲因为学费而为难。老师找到了孟母,告诉她学堂决定免费收孟轲上学。孟子的母亲还比较注意对孟子恒心的培养。随着年龄的增长,孟子开始外出求学,学了一段时间,他有点儿想家了,就偷偷地跑了回来。孟子回到家的时候,他的母亲正在织布,一看到小孟子,就问:“你不是在外边求学吗?怎么跑回来了?”小孟子说:“我想家了,我想念母亲啊!”孟母二话没说,拿起剪刀把正要织好的一匹布剪断了。孟子本来就家境贫寒,全靠母亲织布为生,小孟子见了,急忙阻拦说:“母亲,您这是干什么呀?”孟母回答道:“求学和织布是一个道理,你还没有学成,就跑回家里来,这就像织布织到中间被剪断了一样,以前的工夫都白费了,求学千万不能半途而废呀!”孟子听了母亲的话,知道错了,从此便安心求学,不再三心二意。孟母还以身作则,教育孟子不能说话不算话,没有信用。孟子小时候,有一次邻居家杀猪,他问母亲,为什么邻居家要杀猪啊?孟母随口说,是为了给你吃肉。说完孟母便意识到自己对孩子说的话是不恰当的,为了实践自己所说的话,不让孟子感觉到母亲言而无信,孟母便专门跑到邻居家买回了猪肉,给孟子吃。这种父母对孩子的诚信教育是几千年来都应该继承和发扬的,所以,父母对孩子说话一定要有诚信,说到做到,否则,孩子长大以后就会觉得父母说话都不可以不算话,自己当然也可以这样做了。孟子的母亲还是一个模范婆婆。她在儿子与儿媳发生矛盾的时候,能够不袒护自己的儿子,客观冷静地分析问题,促进了家庭的和谐。根据《韩诗外传·卷九》:“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白其母曰:‘妇无礼,请去之。’母曰:‘何也?’曰:‘踞。’母曰:‘何知之?’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非妇无礼也。’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妇。”孟子是非常讲“礼”的人,他的妻子独自在屋里的时候,坐的姿势不雅观,踞坐指的是坐的一种姿势,两脚底和臀部着地,两膝上耸,即蹲,这在古代表示的是一种不礼貌或者傲慢的姿势。孟子进门的时候看见了,于是就告诉他的母亲,说媳妇不讲究礼节,要休妻。孟子的母亲说,礼的规定是,你要进门的时候应该提前敲门,让人知道你要进来了。你在进自己家的时候没有吭声,这是你的不对,而不是妻子的不对。一番话把孟子说得很自责,再也不提休妻的事情了。从这件事情上来看,一是孟子的母亲是一个严格而又公正的人。二是孟子能看到妻子的错误,可见他独处的时候坐姿肯定是端庄的。三是孟子的妻子应该也是一个很守礼的妇人,否则孟子也不会娶她进门的。在这件事情上,又一次显示了孟子母亲的教育方法和为人之道。正是因为孟子有这样一个伟大的母亲,再加上自身的努力,才能够成就日后“亚圣”的地位。元延佑三年即1316年,朝廷追封孟母为邾国宣献夫人,塑像为一品冠服。孟子对他的母亲也非常孝顺。在孟母去世的时候,孟子正好在齐国游历,听到母亲去世后他返回鲁国埋葬母亲。他为母亲做了非常精美的棺椁,葬礼也办得非常隆重。这既表达了孟子对母亲的孝心,又可以从中一窥孟子对于“礼”的理解是很灵活的。

二、如何学习孟母

孟母后来被后世看作教子成功的典范。《宋史·贾黄中传》:“拜给事中、参知政事。太宗召见其母王氏,命坐,谓曰:‘教子如是,真孟母矣。’作诗以赐之,颁赐甚厚。”又《宋史·苏易简传》:“及易简参知政事,召薛氏入禁中,赐冠帔,命坐,问曰:‘何以教子成此令器?’对曰:‘幼则束以礼让,长则教以诗书。’上顾左右曰:‘真孟母也。’”这都表现了孟母教子的影响,千百年来已经深入人心。综观孟子少时所受到的母亲的教导,可以总结为以下几条:第一,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创造良好的家庭居住环境。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这个环境包括家庭小环境和外部大环境。家庭小环境的创造要靠家长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因为家长的文化素养决定其精神情趣,从而决定了对孩子的熏陶质量。家长还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社区居住环境,这种居住环境应是有利于孩子学习、生活和良好品德形成的和谐人文环境。邻里之间要团结互助,和睦相处,社区教育要落到实处,要构建学习化社会,让每一个家庭都成为学习型家庭,提高社区文化水准和教育水准;提高社区居民的素养,为孩子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健康的居住环境。当然,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环境对孩子成长的作用。第二,重视对孩子进行浅显易懂的说理教育,不能诉诸蛮力。家长要与孩子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共同讨论问题,要结合孩子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说理,做到情理交融。家长要把理与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孩子在情感上引起共鸣,在看法上产生共识。家长要以关心孩子为出发点,注意措辞,要用文明、尊重、协商的语言,使孩子感到既好理解,又能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从而能较容易地接受父母的告诫或者激励。这是做家长的应该注意的问题。第三,家长要重视自身的榜样力量,以身作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孩子的年龄越小,榜样的感染力就越大。年幼时受到榜样的影响,印象极为深刻,甚至终生不忘。因此,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起一个模范带头作用。这是最好的、最有说服力的教育。古人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家长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掌握教育的主动权,才能有效果。

当然,通过孟母的教育方式总结出来的经验也不是所有人都必须要借鉴的,比如说,我们强调要重视环境对人的熏陶,但环境对人的成才只是一个外在因素。目前很多的家长为了孩子成才,拼命为孩子找重点中学来上,其实,成才的孩子不一定都来自重点中学。所以,对待孩子成才问题上,我们一方面要学习先贤的经验,另一个方面,也要注重开发孩子自身,把内因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孟子的成才与母亲的教育有一定的关系,但绝对不是决定因素。我们再举几个范例来证明真正起作用的人是自己,是内因,而非外因。法国教育家卢梭小时候曾有过小偷小摸的经历,他在《忏悔录》中这样写道:“……我这样学会了贪婪,隐瞒,作假,撒谎。最后,还学会了偷东西——以前,我从没有过这种念头,可是现在一旦有了,就再也改不掉了……”(选自卢梭的《忏悔录》,青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月版,第20~21页),可是卢梭长大后不但没有成为盗贼,反而成为了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我们大家都熟悉的先贤孔子,据《史记》记载,孔子的母亲颜氏与挽车夫为邻,“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以演习丧礼及祭祀之礼仪作为儿童游戏。从儒家的三《礼》看,《礼记》特重丧礼,表明孔子精研于此。也许他少年时的理想就是做一个主持祭丧之礼的傧相吧。可是孔子成年后非但没有成为主持祭丧之礼的傧相,反而成为了一位儒家大师。因此,孩子所居住的环境可能会使他在一定的时期内表现出受环境影响的特点,但这并不能决定他日后就会照着这个样子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借鉴孟母教子的一些经验,重视家长在教育孩子中所起的作用,同时,又要充分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为孩子成才创造最大的可能。

注释:

[1]《列女传》,是一部介绍中国古代妇女行为的书。作者是西汉的儒家学者刘向,不过也有人认为该书不是刘向所做,现在流传的版本是后人在刘向所做版本之上又增加若干篇得来的。《列女传》共分七卷,共记叙了105名妇女的故事。这七卷是:母仪传、贤明传、仁智传、贞顺传、节义传、辩通传和孽嬖传。

[2]西汉韩婴所作,历来学者将之看作是实际运用《诗经》的示范性著作。其中有道德说教、伦理规范以及实际忠告等不同内容的杂编,一般每条都以一句恰当的《诗经》引文作结论,以支持政事或论辩中的观点。

[3]何新:《关于孔子的出身与身世》,刊于《香港商报》,2002年11月29日。

项目名称:“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英才项目(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YoungElite Teacher Project)”先秦秦汉时期士人法制观念研究,该文章为其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YETP1739。

{G40-01}

A

1674-9324(2014)11-0267-02

吕红梅(1979-),女,现为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系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

猜你喜欢

孟母教子成才
牢记“三心育人”嘱托,坚守“育残成才”使命
为更多农民工读书成才创造条件
孟母断机
教子无方
孟母断机子虚
“不靠谱”的教子经
孟母难迁等5则
成才先成人 雷锋好榜样
迷途知返,奋发成才的汤佩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