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途径

2014-08-01张琼英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11期
关键词: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材

张琼英

(四川省乐山市第七中学,四川 乐山 614000)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途径

张琼英

(四川省乐山市第七中学,四川 乐山 614000)

语文教学中如何将学科知识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呢?可以从下面三个途径着手: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心理教育元素,造就学生健康人格;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塑造学生健康心理;开发学生潜能,展示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语文教学;心理素质;途径;健全人格;健康心理;心理素质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初中是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和养成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利用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既能弥补家庭教育的缺陷,又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教学在培养学生心理方面的重要功能。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比其他学科更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把语文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听课时的言表等心理反应,同时根据学生的共同心理特点和因年龄不同、经历不同所形成的个性差异,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爱好等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语文教学,就能使教学活动变得和谐愉快,实现“春雨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将学科知识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呢?我认为可以从下面三个途径着手。

一、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心理教育元素,造就学生健康人格

文学大师巴金曾说:“我是靠情感动笔的。”还有位作家也曾经说过:“生活对于任何一个男女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学生的这种精神从何而来,就得从我们在语文课文中挖掘其情感因素中去培养。初中语文教材本身就是思想性、艺术性和情感性的完美统一。教材中那些表现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无私无畏、与人为善、乐于奉献、安贫乐道、自尊自强自立、负重致远、成仁取义等内容的文章,都是一篇篇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如果语文教学能充分合理地利用教材,让学生在美的艺术和情感中去体验,就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开阔学生的视野,从陶冶学生健康情感中形成学生的健康人格。如《斑羚飞渡》,以斑羚“牺牲一半,保留一半”精神,使种族得以生存繁衍,老斑羚和中年斑羚的自我牺牲精神,不仅仅是动物们的生存法则,也是我们人类应该学习的榜样。教师若能以饱满的情感去诠释教材蕴含的自我牺牲的情感因素,就能让学生从羊群的咩咩叫声中,受到情感的震撼,感悟生的意义,死的价值,由此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像这样的文章在语文教材中很多:《陋室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表现的面对不良生活环境的乐观态度,可以培养学生的积极的人生态度;《爱莲说》则可以培养学生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德;《我的信念》可以鼓舞学生具有坚强的性格和不屈的奋斗精神。语文课本中的这些优秀文章,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其中的价值观、道德观、世界观、人生观都将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心理培养起到到良好的引导作用。语文教材虽然不是专门的心理教学书,但是它所蕴含的心理教育因素如地下的宝藏,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去发现和挖掘,并有目的地呈现在教学过程中。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塑造学生健康心理

培根说:“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然“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纹”,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可拘泥于一种教学方法,语文教学也不例外。要根据教材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让教学过程丰富多彩,让教学生动有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专注于教学过程,才能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同时得到心灵陶冶。

首先,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动机在心理学上属于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因。高成就动机水平的人更富于创造性,力求把每件事情做得尽可能好。叶克斯-多德森规律向人们揭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动机增强,学习效率也随之增加,动机过弱不能激起学习的积极性。初中生知识基础比较薄弱,思维能力不强,因此进行深层次的启发式教学还只宜引导,只能通过教师循循善诱去教学生学会思考。在语文教学中,注意给学生以新鲜丰富的知识,巧设新颖多变的课堂形式,尽可能激发学生潜在的求知欲,使其思维处于兴奋状态,可以让学生保持持久的学习动机。如在教鲁迅的《故乡》时,有一段选用“深蓝”、“金黄”、“碧绿”等词修饰天空、圆月、西瓜,色彩鲜明,对比强烈。展现了夏夜天空和田野的高远、明丽,意境美妙。其间一个“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的“十一二岁少年”正“尽力”向“一匹猹”“刺去”。人景相映成趣,和谐统一。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少年闰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和表情,让学生在头脑中生成“少年月下刺猹”的生动形象,会让学生有一种亲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

其次,采用多角度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布鲁纳认为: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的过程,除了尽可能使学生学到科学知识以外,“还应当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而自动的思想家”。应试教育和“题海战术”培养出了一批批失去个性的只会读书的机器,学生除了读书之外没有想象力,没有独特个性。这种被动学习,对高效率地掌握语文知识也最为不利。为此,教师要适时鼓励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中去,通过对话交流和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的能力。而要做到这些,语文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和文学功底,还要善于整体把握课文,以高度的责任感备好每一堂课。这样能使学生对他们熟识的事物有新的认识,了解到该事物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同时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尽可能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长期坚持,学生自然会在学习中进入融会贯通的境界。

再次,鼓励学生创新,培养学生激疑问难精神。“学问,学问,学贵于问。”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学习的目的。古人云:学贵在疑。有疑问就会去学习,进而学好。初中学生正处于心理转型阶段。好动、好奇、好胜,求知欲旺盛,接受信息广,乐于竞争,思维敏捷,又爱独立思考,愿意独立自主。很多时候,他们对语文课文会提出一些新奇的思想。教师要尊重和肯定学生善于动脑敢于表达的精神,适时加以引导,以此培养学生求异、求新、求真的精神,以实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目的。

最后,注重听、说、读、写四个环节,让学生多听、多说、多读,多写,以此陶冶学生的性情。让学生从“听”中悟情,从“说”中释情,在“读”中怡情,在“写”中传情。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内在心事如果被压迫得越久、越多,就越容易发生心理变态。学生也一样,如果在课堂上想说的内心话压得太多,就会产生压抑、苦闷、失望、暴躁、不满等种种不良情绪,这既不利于学生学习,也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听”,听老师讲,听学生讲,听广播,听新闻,用“听”来陶冶心灵,感悟真理;教会学生“说”,让他们心中的情尽情倾诉,让学生吐露心声;教会学生“读”,有表情、有语调、有节奏、全身心地投入去读,铸造学生美好的灵魂;教会学生“写”,让学生用笔把吐露心声。

三、开发学生潜能,展示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生活是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心理的最佳环境。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开辟语文第二课堂,利于学生拓宽视野,增长阅历,积累写作素材,提高阅读能力。此类活动伸缩性很强。语文教学中,应该结合学生实际,灵活开展。如:演讲会、故事会、辩论赛、影视剧评论等等。让学生根据自身需要自由组合,自由活动,既能扬长避短,又能修身养性,克服不良心态,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组织能力、团结合作精神。

常言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它启示我们,发展学生个性,张扬学生个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也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个性,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并要重视对学生个性的疏导。可通过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准确地把握学生的个性。如:情绪不稳定,有反常表现;品行不端,行为乖张;身体有缺陷的学生;学生成绩低劣的学生等等。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能因材施教,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参加学习,既实现语文教学目的,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口语交际教学是新课程的一株新苗。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利用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口语交际力、语言组织能力、思维能力,加强了交流、沟通,让学生不良情感得到解脱,不断完善自己,形成良好的个性,使自己健康成长。如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上的口语交际课《成长的烦恼》里三项活动,都是围绕“成长的烦恼”这个主题展开的。“说一说自己的烦恼”,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列出自己曾经有过或正在有的烦恼,然后教师有针对性地给予辅导,从而消除学生的烦恼,让学生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妈妈(爸爸、老师、朋友……)少年时期的烦恼”,可引导学生知道烦恼并不是自己独有的,关键是怎样对待烦恼。老师通过介绍成年人对当年烦恼的认识和感受,以让学生得到怎样正确面对烦恼的启示。“替朋友解脱烦恼”,可以让学生在帮助别人中体验到快乐感。这三项活动的设计既易化解学生心中的烦恼,又让学生体味到爱心的重要性,从而有利于学生安全度过心理上的“烦闷期”,维护学生快乐、健康地成长。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口语交际《让世界充满爱》、《笑着面对生活》、《青春随想》等等,都能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对待人生、团结合作的精神。通过这些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实践活动,学生大都能感受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能或多或少地有意识地寻求完善自己。

总之,有目的有意识在语文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的重要途径,这是为学生一生的生活和幸福奠基的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美]布鲁纳.教学论[M].姚梅林,郭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3][英]弗兰西斯·培根.培根随笔[M].吴昱荣,译.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

G633.3

A

1674-9324(2014)11-0195-02

猜你喜欢

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材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心理素质
论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写作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