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中的哲学思想

2014-08-01薛媛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11期
关键词:主客体双元制校企

薛媛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陕西 咸阳 712046)

浅析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中的哲学思想

薛媛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陕西 咸阳 712046)

目前对于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的分析多立足于经济与教育关系的角度来论述,笔者试图从主体间性的哲学思想角度来分析在市场供求关系中职业教育机构和企业的关系,以及从哲学角度来分析德国“双元制”的合理性以及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职业教育;双元制;主体间性

一、德国“双元制”概况及特点

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和基本形式,它作为教学实体,是指工厂、企业与职业学校两方面共同完成对学徒——职业学校学生的培训工作。它是一种职业学校教育与工厂、企业培训的交叉结合。在职业学校,通过课堂教学等传统教学手段传授有关职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以便使学生能够适应未来所要从事的职业需要。另一方面,由于学校教学的局限性,在实践的过程中,更需要工厂以及企业的实际训练,因此,在职业学校学习知识的基础上,由企业内的实训老师带领学生进行实际演练,学习接物待人,等等,以便使在职业学校所学到的知识加以巩固与深化,并在实际的生活中学有所用。学校与企业合作,突出企业培训;理论与实践结合,突出技能培训。这种“双元制”基本思想的设想是,只有通过实践和理论的指导才能传授一种完全有效的职业培训。这不单是一种职业教育模式,也是一种重能力、重实际的职教新思想。

双元制作为德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形式,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呈现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其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重视企业实训与学校理论学习的结合,并以前者为基础,以企业实训为核心,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它的职业教育的体系中分为一级培训和二级培训。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分流,一部分进入五年制的主体中学,一部分进入六年制的实科中学,对其进行三年到三年半的企业实训以及理论知识的教学。其中,企业实训即实践教学占据70%的份额,而理论知识的教学仅占30%,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掌握了比较全面的操作技能以及相关的专业知识,成为熟练的技术工人,而后在经过相应的考试和入学手续进行进修,获取职业学校的毕业文凭进入技术员学校学习,培养分析问题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两年的学习成为技术员,完成二级培训。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主体间性剖析

1.市场供求关系中职业教育机构与企业的传统关系——主客体关系。在传统的教育活动中,我们将教师和学生看作是主客体的关系。同样,在市场供求关系的传统观念中,我们将职业教育机构和企业的关系定位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职业教育机构为市场和企业培养职业技术人才,人才的规格和素质决定着经济的发展速度和企业运营的状况。同样,企业也反作用于职业教育机构,接纳职业学校培训出来的学生,为职业教育机构的学生提供实训和实习的机会和场地。在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中,主体作用于客体,客体也反作用于主体。但这种传统的主客体关系存在着很大的隐患和弊端。其一,在这种主客体关系的作用下,企业一直处于相对被动的状态,一方面企业在人才的培养上没有主动权,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企业就接收什么样的人。这样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创新。另一方面,众所周知,教育具有持续性和滞后性的特点,职业教育也不例外。人才的更替永远也无法赶上科技发展的脚步,经过传统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经过数年的学习走向社会时,也许才发现自己根本无法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

2.“双元制”模式中的职业教育机构与企业的关系——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主体的关系,是对主体间关系的规定。是指主体之间在语言和行动上互相平等、互相理解和融合、双向互动、主动对话的交往特点和关系。它超出了主体与客体关系的模式。进入了主体与主体关系的模式。主体间性以主体性为前提,个人主体性是主体间性的基础,但主体性与主体间性又是有区别的。主体性是主客体发生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能动性、自为性,强调主体对客体的认知、征服与占有,主体所面对的是一个外在客体。而主体间性则是主体与主体在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以“交互主体”为中心的和谐一致性,强调的是各主体之间的相互理解与沟通,以实现认同。德国“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一大亮点就在于它改变了职业教育机构和企业在市场供求关系中的传统的主客体关系,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使职业教育机构能够和企业在人才培养的需求上进行平等对话,做到相互平等、互相理解和融合。在德国“双元制”的职业教育模式中,企业的工作人员要参与课程的设计和开发、专业设置、授课等各个方面,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参与职业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双元制中校企的合作性正是主体间性中主体间互识和共识的体现,将校企在市场供求关系中的主客体关系转变为了主体间关系,使人才培养模式从“对象化活动”向“交往式活动”转变。在普通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中,职业学校和企业,受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主体间对人才规格培养要求的差异,这种差异影响了课程设置。在校企合作的“双元制”课程模式中为学校和企业提供了对话和沟通的平台,使校企双方克服狭隘文化与价值偏见,形成对双方的尊重、宽容、关怀与理解。

3.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才刚刚开始,在德国职业教育的面前可以说还是一个新生儿,因此需要从这一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吸取经验。首先要改变观念,树立校企合作意识建构中国职业教育培养新模式。构建中国职业教育培养的新模式不是单纯地制定几项制度、发布几份文件,用外部的力量强行将学校与企业“捆绑”起来,这样的合作是一种人为的合作,发挥不了合力的作用。要彻底转变校企的观念,提高校企的合作意识,让学校和企业切身体会到建构校企合作既有利于企业发展,又能对职业教育机构专业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是自身专业发展的需要,这样才能使学校和企业积极地参与到校企合作中。其次,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大弊端是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我国的职业教育虽然非常重视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但“学校制”单一的培养模式客观上使学生远离了生产第一线,使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不能有效地得到巩固与补充。所以,我国应充分地发动企业与学校的真正的互动,使企业大力支持与参与,继而发展成一种义务,从而使我国的职业教育从学校制的一元转化成多元,做到职业与教育的相结合,实现职业教育的真正内涵。最后,应重视职业教育的实训。纵观我国的职业教育,大多是理论知识为主,职业教育相对于其他教育来说,它培养的是应用型和操作型专业技术人才,更强调的是与职业的直接挂钩,因此除了相应的理论教学外,就是大量的实际演练与操作。我国的职业教育要想更快地发展,必须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更多地参与实际的生产实践,从做中学,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运用知识。

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仅是教育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责任,它的进步与否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双元制的成功范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我国的职业教育要更快更好地发展,需要职业学校、企业以及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与参与。

[1]欧阳河.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姜大源.职业教育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G710

A

1674-9324(2014)11-0169-02

猜你喜欢

主客体双元制校企
《甲·宣》——文明记忆的主客体交互表达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客体关系的特点与当代启示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浅析“物我本相因”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双元制”模式在导游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我对德国篮球的理解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