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元词语释义二则

2014-08-01王君君燕秀丽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11期
关键词:宋元义项和尚

王君君,燕秀丽

(潍坊科技学院,山东 寿光 262700)

宋元词语释义二则

王君君,燕秀丽

(潍坊科技学院,山东 寿光 262700)

宋元时期的禅宗语录和元代杂剧具有非常明显的口语痕迹,其中的一些词语甚至传承至今。本文从中择取了“终不道”和“乞两”两词,从汉语史的角度加以考释,考察它们的来源和含义,兼补大型辞书释义的不足。

终不道;乞两;禅宗语录;元杂剧

宋元时期的语料,尤其是禅宗语录和元代杂剧具有非常明显的口语痕迹,贴近当时生活,其中一些词语也是来源于当时的市井口语,对其中词语的考释也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和文化。前者作为记录当时禅师言行的书籍,大都为禅师口语,由亲随左右的弟子随时笔录编辑而成。至于后者,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说:“古代文学之形容事物也,率用古语,其用俗语者绝无。又所用之字数亦不甚多。独元曲以许用衬字故,故辄以许多俗语或自然之声音形容之。此自古文学上所未有也。”在此从禅宗语录和元代杂剧中各选一词进行解释,了解它们的意义。

一、终不道

“终不道”作为一个口语化程度非常高的词,在近代汉语语料中多有出现。然而对“终不道”的释义几种词典却不一致,让人莫衷一是。下面简要叙述一下。江蓝生、曹广顺《唐五代语言词典》中“终不道”条的释义为:“终不道,全不料。‘终’,为语气副词。”并举《祖堂集》中三例:

1.《祖堂集》卷十镜清和尚:“镜清和尚嗣雪峰,……温州人也。……却续到象骨,象骨问:‘汝是什摩处人?’对云:‘终不道温州生长。’峰云:‘与摩则一宿觉是汝乡人也。’云:‘只如一宿觉是什摩处人?’峰云:‘者个子好喫一顿棒,且放过。’”

2.《祖堂集》卷十二宝峰和尚:“问:‘如何是古佛心?’师云:‘终不道土木瓦砾是。①’”

3.《祖堂集》卷十三招庆和尚:“问:‘目瞪口呿底人来,师如何击发?’师云:‘何处有与摩人?’学人云:‘如今则无,忽有如何?’师云:‘待有则得。’进曰:‘终不道和尚不为人?②’师云:‘莫垸鸣声。’”若将“全不料”带入文中三处,似不能完全解释通。袁宾、段晓华、徐时仪、曹澂明《宋语言词典》中未收“终不道”,只收有“终不成”,释为“总不能,总不至于,难道。有时含有反诘语气。”举两例:

4.《朱子语类》卷一三六“问‘陆宣公既贬,避谤,阖户不著书,只为古今集验方。’曰:‘此亦未是。岂无圣经贤传可以玩索,可以讨论?终不成和这个也不得理会。’”

5.《张协状元》十二出:“老汉虽是个村肐落里人,稍通得些个人事。平日里终不成跪拜底与它一贯,唱诺底与它五百,没这般话头。”

李崇兴、黄树先、邵则遂《元语言词典》中“终不道”释为“难道”。例证有:

6.(元)关汉卿《裴度还带》四[乔牌儿]:“他道是奉君王圣旨为盟信,终不道我为媳妇拜丈人?”

7.《智勇定齐》一白:“傻弟子!他是我女孩儿,终不道不养活他!”另有“终不然”,释为“难道,岂能”。龙潜庵编著《宋元语言词典》中无“终不道”,但“终不成”条释为“总不会、总不是”,亦作“终不然”、“终不是”、“终不道”。举关汉卿《裴度还带》的例子。通过对以上几种词典的总结,词语“终不道”有以下几个义项:①全不料。②总不会,总不是,总不至于。③难道,莫非。表反问语气。

通查唐宋时期其他语料中的“终不道”,除以上《祖堂集》中三例外,还有以下几例:

8.(唐)李延寿《南史·普明列传》:“蚊甚多,通夕不得寐,而终不道侵螫。”

9.(南宋)朱熹编《河南程氏遗书》:“譬如负贩之虫,已载不起,犹自更取物在身。又如抱石沉河,以其重愈沉,终不道放下石头,惟嫌重也。”

10.《五灯会元》卷六九峰虔禅师法嗣中的泐潭延茂禅师:“僧问:‘如何是古佛心?’师曰:‘终不道土木瓦砾是。’”

11.(南宋)赜藏主《古尊宿语录》卷十四赵州(從谂)真际禅师语录之余:“问:‘大海还纳众流也无?’师云:‘大海道不知。’云:‘因什麽不知?’师云:‘终不道我纳众流。’”

通过对以上语料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终不道”的义项有以下几种:①自始至终不说。终,副词,自始至终。道,动词,说。②总不会,总不是,总不至于。③难道,莫非。表反问语气。将上述三种释义带入以上几例语料中,基本可以解释其中的“终不道”、“终不成”。例2、4、5、7、11中的“终不道”都可以释为义项②。例3、6中的“终不道”可以释为义项③。其余1、8、9、10中的“终不道”都可以释为义项①。对例1的解释,此处“终不道”释为“自始至终不说”是可以解释得通的。参看《祖堂集》中的问答,此处可以看作是一种禅宗问答的“机锋”。如《祖堂集》中的问答。卷三慧忠国师:祖师问:“从什摩处来?”对曰:“只近。”祖曰:“生缘在阿那里?”子曰:“自得五阴后忘却也。”祖师招手云:“近前来!”子便近前。祖师曰:“实说你是什摩处人。”子曰:“浙中人。”卷四丹霞和尚中有:和尚问:“从什摩处来?”对曰:“某处来。”石头曰:“来作什摩?”秀才如前对,石头便点头曰:“著槽广去。”卷七雪峰和尚中有:师问僧:“什摩处来?”对云:“不涉途中。”师云:“咄!这虾蟆叫。”又问僧:“什摩处来?”对云:“江西来。”例1中镜清和尚的回答与上几例有类似之处,即故意不对问题作正面回答,或不直接回答。这样,例1可以这样理解:象骨问:“你是什么地方的人?”镜清和尚回答说:“我始终不说是温州人。”雪峰说:“那么一宿觉和尚是你的同乡。”镜清和尚又故意说:“这个一宿觉和尚是什么地方的人?”这样故意装哑作痴的回答,所以雪峰说:“这小子应该让他吃一顿棒,且放过。”“终不道”义中二三两个义项的来源,可以说来源于“不到得”。《宋语言词典》中有“不到得”,亦作“不到”,释为“不至于,不见得”。而“不到”亦作“不道”(《元语言词典》第30页),这样“不道”已有“不至于,不见得”之义,“终不道”即有“总不至于,总不会”之义。然后又引申出表反问的“难道,莫非”意义来。

二、乞两

“乞两”(或作“乞良”、“彳乞彳两”)是元代杂剧中始见出现的一个词,前代文献中不见出现。现存的当时南戏作品中却未见出现,南戏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南方口语,却不见有这个词,可见,“乞两”应是当时北方口语中的一个常用词。查找到的用例如下:

1.枉乞两的两个小冤家不快,那凄凉日月索耽捱。(马致远《黄粱梦》第二折)

2.听言绝擗踊一声倒。然如此省艰难,怕彳乞彳两地成病了。(郑光祖《周公摄政》第二折)

3.我不怕烦恼杀他爷爷,我则怕乞良煞他奶奶。(郑廷玉《看钱奴买冤家债主》第二折)

4.若是他来时节再休想相陪奉,难比那似之前放松,乞良的面皮兒羞,再休想被窝兒里宠。(郭勋《雍熙乐府》,卷十一,枕痕一线玉生红)

5.亏欠下莺花债,彳乞彳两的恹恹害。(戴贤《盛世新声》亥集,沽美酒带过快活年)

综合各种词典对“乞两”一词的释义主要有如下几种:①忧愁、哀伤、凄苦。王贵元、叶桂刚主编《诗词曲小说语辞大典》持此义。②悲痛、着急、凄凉的样子。岳国均主编《元明清文学方言俗语辞典》持此义。③形容忧愁、烦恼、凄凉的样子。龙潜庵《宋元语言词典》持此义。④忧愁、烦恼。徐沁君《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注释持此义。⑤愁伤、悲痛。许少峰《近代汉语词典》持此义。⑥悲愁、郁闷。《元语言词典》持此义。⑦悲痛、凄凉。此为《汉语大词典》对“乞两”的释义。《汉语大词典》还举明代康海的《六幺序苦雨》曲为例。⑧苦果,苦煞之意。这是顾学颉、王学奇著《元曲释词》对“乞两”的解释。八种释义不尽相同,但前七种似乎都是将“乞两”看作形容词。对照上面元明杂剧中的例子,我们认为“乞两”在句中更适宜被看作动词。现代山东寿光方言中仍有“乞两”一词,读音为qí liang,“两”读为轻声,义为“(故意)惹某人生气;气某人”。将这一义项带入上面的五例中,都可以解释得通。

引书目录:

[1]《祖堂集》(南唐)静、筠编.张华点校.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

[2]《五灯会元》(南宋)普济.苏渊雷点校.中华书局,1984.

[3]《古尊宿语录》(南宋)赜藏主.萧萐父、吕有祥点校.中华书局,1994.

注释:

①《唐五代语言词典》中作“终不道土木瓦砾。”依张华点校《祖堂集》改。

②《唐五代语言词典》中作“终不道和尚不为人。”依张华点校《祖堂集》改。

[1]江蓝生,曹广顺.唐五代语言词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李崇兴,黄树先,邵则遂.元语言词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3]龙潜庵.宋元语言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

[4]许少峰.近代汉语词典[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7.

[5]袁宾,段晓华,徐时仪,曹澂明.宋语言词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H031

A

1674-9324(2014)11-0129-02

王君君(1981-),女,山东寿光人,潍坊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语法史。

猜你喜欢

宋元义项和尚
小和尚打水
再发展期|宋元明清
向前奔跑的和尚蟹
浙江湖州寺前宋元遗址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宋元语言词典》释义商兑
宋元以来桂林回汉饮食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