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好语文课堂动与静的度

2014-08-01马丽娟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11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创设文本

马丽娟

(福建省福鼎市山前中心小学,福建 福鼎 355200)

把握好语文课堂动与静的度

马丽娟

(福建省福鼎市山前中心小学,福建 福鼎 355200)

综观当今的小学语文课堂,浮华的外表掩盖了语文课的本真,这已成为新课程改革面临的忧心忡忡的问题。本文从两大方面阐述,谈谈如何把握好语文课堂中动与静的度,使语文课堂真正达到动静结合、动静相宜的良好状态,使语文教学行之有效。

语文课堂;语文教学;动静结合;动静相宜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有十多个年头了,我们切切实实地感受到这一场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刻。但是,当我们欣喜地瞻望新课程改革的大旗飘扬于猎猎长风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今当我们走进小学语文课堂,常常被嘈杂与喧嚣扰得透不过气来。各种各样的公开课、评优课,总喜欢搞花哨课堂,有着太多的资料补充,太多的多媒体演示,太多的非语文活动。过去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耳根不得清净,现在是课堂读书声不断,教室难有安静的时候。于是乎,从传统教学的误区好不容易摆脱出来,又步入另一个新的误区。殊不知,语文课在提倡“书声琅琅、议论纷纷”的同时,“静思默想、鸦雀无声”也不可或缺!语文教师应把握好语文课堂上动与静的度,进行行之有效的教学。

一、动,让学生走进激活的语文课堂

动,并不意味着吵吵闹闹;而是指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各种情境中,手、脑都动起来,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应注重在语文教学中激励每个学生“动”起来,积极参与,学会自行探索、创造,在活动中发展认识、发展个性,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及中低年级教材生动、形象、富有童趣等特点,应选择“以动为主、以静辅之”的教学方式。那么,如何在这些语文课型的教学中让学生“动”起来呢?

1.运用情境效应,激活课堂。语文教学情感性是关键,情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拉近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那么,怎样才能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激活课堂,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个个乐于参与课堂学习呢?(1)创设情境导语。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在导语中提出疑问,激发悬念,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心存疑问渴望答案的求知情境中学习,为课堂创造探索的气氛。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沉香救母》一课时设计的导语是:“沉香是谁?他为什么要救母?救母成功了吗?是怎样救出来的呢?”这几个问题正是学生心中极想知道的,他们的求知欲被大大激发,便迫不及待地去文本中寻找答案了!(2)创设情境课堂。首先要联系生活情境。如某教师教学《云房子》时,让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云,想象:“如果让你也来造云房子,你会造出什么样的云房子呢?跟小鸟们造的云房子比一比,看谁造的更有创意!”从课内到课外,然后又从课外再回到课内,拓展教学思路,激起学生的情感。其次,适度运用课件,创设情境。信息技术的运用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让语文课堂更加形象化、趣味化、真实化。实践证明如果运用得当,可以让语文教学如虎添翼。

2.运用空白效应,激活课堂。“空白”艺术是课堂教学中美的升华。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学作品常常会使人觉得言虽尽而意不尽,留下艺术空白,让读者去思考、去想象。这也正是教师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时机。如《狼和小羊》一课的结尾:“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某教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充分想象:“狼向小羊扑去后,结果可能会怎样?”学生跃跃欲试,大胆地表达了他们的想象,他们说出了六七种之多的故事结局。正是教师循循善诱的引领,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得到思维碰撞,学生智慧的火花得以点燃。这样就使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开发。因此,教师要用心发掘教材中蕴含的可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空白,引导学生去感悟这种艺术空白。让学生填补空白,让学生敢于想象,更敢于表达。

3.运用角色效应,激活课堂。活泼好动、爱唱爱跳爱表现,这是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特性。利用角色效应,让学生扮演特定而又与教材相关的角色是很有意义的。角色的出现使教学内容与学生更贴近,活动中学生担当、扮演其他角色的新鲜感与情感体验,使学生兴奋不已。如一教师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时,在学生充分阅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扮演“狐狸”和“乌鸦”的角色,把课文内容演一演。当学生把头饰一戴,教室里的气氛立刻活跃起来,扮演的,当观众的,个个兴趣盎然,仿佛身临其境。在活动表演中领悟故事蕴含的道理,如此收得的教学效果,是教师辛苦讲解百遍也未必做得到的。

二、静,让学生在潜思默想中体情悟理

静,不意味着死气沉沉,是指学生在教师精心创设的“场”内“潜心会文,反刍咀嚼”,以品味文章的意蕴。语文课并不总是热热闹闹的,学生有时需要潜心读书、静思默想,有“沉浸浓郁,含英咀华”的充分时间和空间。只有静下心来,沉浸于文本之中,才能调动起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进行不同的解读,产生独特的体验,才能使学生越来越深入地走进语言文字描绘的境界之中,感悟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才能入境悟情,为有效对话进行必要的铺垫,积蓄丰富的“谈资”。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解感悟能力,假若教师也采用各种各样的手段或方式,或自己声情并茂地讲解,或让学生又是演又是讨论的,学生的思维过程就会受干扰,也就不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了。正确的做法是,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身临其境,体其义,会其情,让他们在感悟中形成自己的想法和观点,逐渐塑造自己富有个性的灵魂。因此,对高年级学生的语文教学,我们可以采用“以静为主,以动辅之”的方式进行有效教学。

1.重视默读。朗读固然重要,默读同样不可或缺!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与默读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然而阅读教学中默读的弱化甚至缺失,已经造成了现今语文教学的失衡。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的确,语文学习是需要朗读的,语文课更是少不得那琅琅的书声。不必说“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的诗文,单是那些写景、状物的选文,就需要我们去纵情朗读。但语文学习中如果一接触文本就摇头晃脑地大声朗读,或者老师要求学生刚接触文本就要做到有感情地朗读,显然不够妥当。朗读如果缺少了对文本起码的理解与感悟,一味地读和背,能解读出什么真情来,又能悟出什么意义来呢?没有潜心的默读,学生能发现疑问吗?能咀嚼品味吗?朗读能有所悟有所得吗?因此,朗读前的默读是必要的,这其实是课堂上动静搭配的有效组合。先静——静静读思;再动——书声朗朗,以至议论纷纷。这才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这样做感情朗读才能成为可能。

2.学会倾听。课堂上,我们经常可以捕捉到这样的镜头:在精心创设的情境面前,学生个个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当教师请别的同学发言时,他们或悄悄地与其他同学窃窃私语,说些毫不相干的话;或急不可耐,没等别人说完,就跳着喊着举起手继续争取发言的机会;有的甚至在不断地打断发言同学的思路。课堂上可谓一片热闹,但真正倾听的学生却很少。如果教育只顾创造课堂“热闹”的情景,而忽视对“热闹”背后的学生“独我”意识潜流的疏导,没有组织学生倾听别人的发言,那么新课程倡导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方式就无法落实,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行为就难以矫正。因此,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而且要教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别人,学会吸纳别人的观点。学会倾听可以使学生博采众长,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学会倾听可以使学生萌发灵感,触类旁通,闪烁智慧的火花。

3.细心感悟。感悟是一种“相视而笑,莫逆于心”的意境,是一种“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默契……一种萦绕心头而又妙不可言的味儿。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美意境,“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给人的无穷遐想,没有细心感悟、反复品味,又怎能领会其中的神韵?如果也通过多媒体播放画面,反而会失却美感,也就没有了想象的空间。可见,语文教学,感悟是绝不可少的!教师应给足时间,引导学生充分地与文本零距离接触,与作者的心灵相碰撞,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自由辐射,想象才能自由放飞。有些感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此时无声胜有声”也是一种境界。

语文课堂是一幅画,是一首诗,是一道广阔的背景。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创设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活跃气氛,更要善于为学生创设一个静思默想的“场”。把握好语文课堂中的动与静的度,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更有效地发挥文本的作用,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只有张弛有度、读阅并举、动静相宜,两方面相辅相成,有机整合,才是新语文课堂应有的状态。

[1]陈先云.语文教学改革慎防“矫枉过正”[J].小学语文教学,2006,(10):11-12.

[2]杨继辉.公开课要有度[J].小学语文教学,2007,(3):16-17.

[3]朱瑛.语文教学,切莫冷落了“静思默想”[J].福建教育,2006,(2):24-25.

[4]许发金.宁静方能致远[J].小学语文教学,2006,(7)(8):26-27.

G623.2

A

1674-9324(2014)11-0090-02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创设文本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