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国学元素

2014-08-01陈巧芸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11期
关键词:国学小学生传统

陈巧芸

(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福利东路第三小学[兰化一校],甘肃 兰州 730060)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国学元素

陈巧芸

(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福利东路第三小学[兰化一校],甘肃 兰州 730060)

国学经典是古代圣贤思想与智慧的结晶,内容博大精深,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而小学语文教学的课程目标之一就是“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与国学之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适当注入国学元素,不仅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以及对小学生身心健康培养,都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国学元素;课标;意义

近年来,国学热方兴未艾,“让孩子读点国学经典”的观念渐入人心,很多学校、社团、教师、家长都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比如,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于1998年发起并组织实施了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中国孔子基金会传统文化教育分会也决定自2006年6月开始,结合“中华少年孔子奖”的评选,常年对各地参加经典诵读的少年儿童(包括幼儿),开展传统文化经典诵读及测评工作。全国各地中小学的国学经典诵读工程及各种形式的国学活动更是如雨后春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地位,而以国学为主要载体的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也得到应有体现。小学语文中所遴选的优秀国学内容,正是小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提升人文素养的重要窗口和途径。本文选取现行的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至六学年的全套语文教材,以国学元素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国学呈现方式及国学元素在语文教学中的注入策略,以期更好地发挥国学元素在现代教育中应具有的文化教育意义。

一、“国学”概念之界定

国学,作为我国固有的一个词语,早在周朝时就使用了,原义是国家设立的学校及制度。鸦片战争以后,西学东渐,一些知识分子产生文化危机感,为抵御西学的冲击和西化倾向,他们开始积极倡导国学。不过,从严格意义上讲,关于国学的概念,学术界到目前还没有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见是:相对于新学它指旧学;相对于西学它指中学。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关于国学的概念,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先生有较全面的论述,他认为“国学可以理解为是参照西方学术对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进行研究和阐释的一门学问。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国学,即胡适所说的‘中国的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思想、学术、文学艺术、数术方技均包括其中;狭义的国学,则主要指意识形态层面的传统思想文化,它是国学的核心内涵,是国学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今天所要认识并抽象继承、积极弘扬的重点所在”。由此可见,国学有着丰富的内涵,是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认识和研究,也是一种文化身份的认同。

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国学内容

通过对现行的人教版一至六学年全套语文教材中的国学内容做一个粗略统计,可以看出,一到六年级的十二本教材中,包括选读部分在内,共有课文四百二十一篇,其中国学内容四十篇,国学占课文总量的百分之九,此外,更有大量国学内容遍布在课文后面的“语文园地”或“回顾拓展”部分。这些国学内容分布于课文及课文后的知识拓展部分,使小学生能更多地了解、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通过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来进一步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国学部分,是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教育的要求,它不仅体现了语文的课程性质,更是形成与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丰厚资源,是实现语文课程目标不可或缺的途径之一。

三、国学元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注入

国学大师南怀瑾说:“一个民族需要一种精神力量支撑,而一个没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没有自己的文化,民族就不会有进步,不会有创新。”眼下,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人文教育,以提高人才竞争力。国学经典的学习不仅可以培养青少年的优秀人格,使青少年能自觉遵守日常行为规范,而且能增强他们对传承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人文素质教育,小学语文中的国学教育都应渗透其中。人文素质教育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使小学生的人格得到塑造、个性得到发展、精神得到升华,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那么,如何有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入积极向上的国学元素呢?笔者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小学语文教育一线的老师,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和心得,认为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1.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一方面能增加学生的国学涵养,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另一方面把诵读活动和语文教学相结合,又能成为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助推器”,增加学生的识字量,积淀语感。心理学研究表明,十三岁以前是人生中记忆力的黄金时期。根据这一规律,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应以记忆、积累为主。新课标提出的一到六年级学生要背诵优秀古诗文一百六十篇(段)的要求,正是根据语文教学的规律和小学年龄特点和智力特点而提出的。诵读不仅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还能使学生更好地体悟诗文的情感,更好地感受诗文的形象和意境。所以,利用小学生记忆力发展的最好时期,学习传统文化经典,无疑能达到文化熏陶、智慧锻炼和人格培养的目的。

2.故事熏陶。中华五千年文明,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这些故事穿越历史、代代相传、历久弥新,彰显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浓缩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和智慧,同时还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揭示纷繁历史变迁的窗口。给小学生讲故事,可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能有效提高他们的语文素质和文化素养。每天利用课前几分钟时间,由教师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故事,目的是让学生感到国学故事的无限精彩,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再让学生说一说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从而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打下基础。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用生动有趣的故事讲述国学经典的内容,解释其中的含义,学生听得愉快、学得轻松,同时也消除了反复诵读产生的枯燥感。因此,我们应在日常语文教学中,通过国学典故中的生动事例对学生进行生动的国学教育,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3.琴棋书画。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文化,包括琴棋书画、民俗风情等在内的国学元素,生动地描绘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画卷与精神风貌,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具代表性的载体。小学的语文教材虽不能涵盖所有的中华文化,但即便是少量的涉及,也能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从小学低年级开始用音乐、书法等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熏陶孩子,让孩子浸润在文化艺术的氛围中,能增加民族文化素养。这些对于国学的深入学习都是很重要的。心理学家认为音乐、书法等传统文化国粹,能渗入人们的心灵,激起人们无意识的超境界幻觉,并能唤起平时被抑制的记忆。让孩子在经典文化的熏陶中潜移默化,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认识和学习国学精粹,从而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愿望,对孩子们精神世界产生更深层、更广泛的影响。

4.名胜游历。古语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除了鼓励小学生利用节假日参观历史博物馆、名胜古迹外,还可以组织以国学为主题的夏令营,或以家庭为单位带孩子出去游历,增长见闻。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父母应为孩子创造和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利用假日带孩子游历名胜古迹,寓教于乐,让他们在了解祖国历史的同时陶冶情操,用心去感受千百年的文化气息。名胜游历不仅能使孩子们增长见闻、开阔眼界,还能激发孩子们对祖国秀美山河的热爱,从而对孩子们的精神世界产生更深层次的情怀濡染。国学的内容博大精深,涵盖了方方面面的民族传统文化,可以说是“多元一体”的。中国的诗词歌赋、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围棋、古筝、书法、剪纸等都是国学教育的好题材。然而,理性地传承和弘扬国学依然任重道远。对国学教育的内容必须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师资条件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规律做出科学选择。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入国学元素的成败与否,关键在于对国学教育内容的选择和处理。要采取一种继承和扬弃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对小学素质教育的深化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国学最重要的当代教育价值之一,就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传承国学有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提升思想境界。开展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核心内容的国学教育实践,根本任务就是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人。在实践当中我们要让国学走进课堂,走进学校,走进校园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让学生耳濡目染促进德行的养成。要通过国学教育,来提高学生的自我修养,陶冶学生的性情,提升学生的人格品质,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1]章太炎.国学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纪宝成.国学的当代意义[N].光明日报,2006-04-05.

[3]南怀瑾.南怀瑾讲演录[G].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G623.2

A

1674-9324(2014)11-0087-02

陈巧芸(1977-),女,甘肃兰州人,兰州市西固区福利东路第三小学(兰化一校)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国学小学生传统
“垂”改成“掉”,好不好?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