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改革探索

2014-08-01唐文华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11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机电改革

唐文华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工程系,广西 柳州 545006)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改革探索

唐文华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工程系,广西 柳州 545006)

课程改革是指课堂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完善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制度,更新教与学的观念,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随着新课改实施的不断推广和深入,机电一体化专业逐渐成为我国高职教学的重要教学内容。本文主要对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改革进行了分析。

高职;机电一体化;课程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从事机电设备的使用、维护、维修、设备的管理与设计等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高级职业技术人才已经成为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的核心和主体。我们应实现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的改革,由传统学习模式“被动、依赖、虚拟”向“主动、独立、体验”转变,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促进我国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发展。

一、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实行课程改革是改变我国机电一体化教学现状的根本原因,也是推动我国机电一体化发展的直接动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体化产业逐渐成为高新产业的主导地位,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社会对一体化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第一,具备扎实的专业技术技能,能够使用现代化机器设备,理解、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使用方式。第二,拥有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能够快速适应企业的管理经营模式。第三,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和团队合作意识。但是,我国一体化专业教学由于起步晚,并没有形成有效的教学模式、经验,因此严重阻碍了我国一体化专业的发展,不能满足市场对一体化专业人才的需求,出现“用工荒”的人才危机,严重阻碍了我国一体化技术、经济的发展。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改革

1.优化重组课程。现阶段,在我国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中,为了培养市场所需的高技能、全方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学生学习课程种类越来越多、课程量越来越大。但由于高职学生时间、精力的限制,造成“学不透彻”、“多而杂”的学习现状,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了学习效率。在教学中,老师往往受传统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的影响,对教学采用机械式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枯燥乏味的教学理论,大幅度的实践任务,这容易使学生产生逃避、厌烦、抵制的情绪。因此,优化重组专业课程是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优化、重组高职机电一体化教学课程,进行有效合理的调整安排需要我们遵循“综合化与简约化”原则。将机电一体化专业系统划分为几大系列课程,实行综合化与简约化原则,对传统的学科进行重新整合,将复杂烦琐、理论性过强,但实际作用并不大的学科进行简约。优化专业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专业学科的质量,减轻了学生学习的任务。因此我院为了达到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就是要求当代大学生既具备扎实的专业技术技能,同时又要拥有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所以在近几年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开设了《机电产品营销与服务》、《现代企业生产管理》等课程,使学生们的自身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整体素质上了一个台阶。

2.机电类经典课程的数字化改革。高职机电一体化课程改革需要不断引进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设备,实行数字化的课程教学。计算机语言是一种数字化高科技技术,是计算机运行、工作的工具和载体,也就是指对计算机执行相应操作的指令和程序。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新一代的计算机语言正在迅速运用到一体化专业教学中,对机电一体化教学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现阶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化的发展,新的计算机语言不仅高效、简洁,其功效能满足工程计算、绘图等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多方要求。因此,在课程改革中,应当引进计算机语言学科,实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的数字化改革。在教学中,基于计算机数字言语的功能,开展有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比如说对于烦琐的工程计算、绘图任务应使用相应的计算机软件,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的引导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实操能力、逻辑思维等。

3.课程理论教学改革。高职学生缺乏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学习能力,学习基础较差,对学习积极性不高,注意力容易转移,造成教与学环节的严重脱节。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教学中,对教学效果、教学态度等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应当基于高职学生的现状,实行切合实际的教学课程改革,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之前,应当对学生进行大体定位,摸清学生的学习现状。对教学内容,应当遵循够用实际为原则。比如说,在讲授机械传动技术时,由于学生建模所需的专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又没有获得相应的实操经验。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应当忽略机械传动技术原理的讲解,对其故障分析和处理方法作重点讲解。另外,教师应当认清每位学生存在的差异,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教学方法。教学难度应当与大部分同学学习能力、学习基础相适应。在上课之前,应当对上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粗略的回顾,再开始新课教学,这样不仅照顾到了基础较差的同学,同时也有利于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学生容易进入教学活动中,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我院提倡的具体做法就是:在布置大作业或者进行毕业设计的时候,把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都有好、中、差的学生,这样有利于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和帮助,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4.实行项目化课程教学。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课程改革中,应当加重实践课程在教学中的比重,培养掌握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操作、维护、调试和维修,掌握应用机电一体化设备加工的工艺设计和加工工艺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这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开展实施项目化课程教学方法。项目化课程教学实质是将理论教学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任务、项目,并围绕项目问题开展实践教学,从实践中解决理论问题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老师以小组的形式,将学生进行分组,然后将相应的项目任务分配给学生,学生通过制定、填写相应的实验报告表的形式,完成课程教学活动。比如说,实验目的和要求、实验原理、实验仪器、操作步骤、实验结果、讨论等实验活动程序,不仅使学生了解实践操作的大致环节,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项目化课程教学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机电一体化专业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运用,确保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活跃了课堂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在项目教学中,老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确保项目教学的实践性。同时,我院为了确保教学效果,还在每个学期适当时间安排学生到校企合作单位进行一个月的实习。如柳州福臻车体实业有限公司,柳州东风汽车有限公司等。

总之,作为一名机电一体化技术教学老师,应当紧密结合高职学生学习能力、基础等现状,大胆创新教学模式,探索课程改革的有效措施,实现我国机电一体化专业又快又好地发展。

[1]韦瑞录.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职业化课程体系构建[J].广西教育,2013,(19).

[2]王敏.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3,(11).

[3]杨洪.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主干课程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2,(31).

A

1674-9324(2014)11-0062-02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机电改革
高速公路站级机电维护管理模式创新探讨
改革之路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机械制造过程中机电自动化的应用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瞧,那些改革推手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