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计学调整为一级学科后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改革研究

2014-08-01周四军,张晓,李曼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11期
关键词:培养模式

周四军,张晓,李曼

摘要:2011年统计学由经济学的二级学科调整为理学一级学科后,它原来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的市场需求。主要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层次模糊,培养模式相对单一,实践能力教育薄弱等问题。本文经过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学科调整;统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1-0043-02

2011年,《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批准印发。新目录是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年)》的基础上修订形成,其中,统计学就由原来的经济学的二级学科调整为理学的一级学科,可授经济学和理学学位。统计学调整为一级学科后,高等统计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改革并完善现有高校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确定明确的培养目标,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为社会输送更高质量的毕业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统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1.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方向较窄。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规定统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或数学与经济学素养,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和统计专门软件分析数据,能在企业、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量分析等开发、应用和管理工作,或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但该培养目标实施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过去统计学作为经济学下的二级学科,对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定位不准,培养目标过专过窄,加上引导不足,导致许多学生毕业后所学的知识在岗位上派不上用场,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又极度缺乏,出现知识结构上供需脱节而来自企业的各种统计专业人才呈现需求上升趋势,一些新的行业部门也给统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空间。

2.培养模式单一,与实践结合不紧密。传统的统计人才培养模式是“以教为本”。这种培养模式的特点是理论性和课堂性的统计教学。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是中心和主体,学生被动地听讲,缺乏独立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以培养学生素质为主的现代统计教育的要求相距甚远。

3.实践是目前统计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从教学计划看,实践环节所占的课时普遍不足。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来看,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实践技能的训练,教材内容更新缓慢。统计教学与统计软件脱节。从学生的学习情况看,许多学生没有转变中学时的学习和思维方式,习惯于按固定的思维模式进行计算和分析。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学科,它涉及统计数据的采集、加工处理等。统计方法的掌握和运用只有在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来实现。

二、对统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

1.确立明确的培养目标。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应根据市场中企业对统计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定制相应的培养计划。建立统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确立正确的人才培养方向是关键。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将统计学的学习内容与统计学的实际应用领域结合起来,并且应该适应统计学应用领域的不断变化,培养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这就要求统计专业的毕业生,既要有扎实的统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具备其他学科的基础知识背景。因此,可以将我国高校统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界定为:培养具有良好的统计专业思想和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有扎实的统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并具有相关行业知识背景。能够在政府、企业、事业单位从事信息管理、风险监控、统计分析、预测与决策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统计专业人才。

2.设立新型的培养模式。首先要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根据统计学实践教学改革的目标,建立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统计学实践教学体系。深化课程与实践教学内涵。使课程特色化、体系规范化。统计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要有利于“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高素质”统计人才的培养。其次,课程设置要体现强调基础知识、注重灵活应用、突出定量分析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最后,在课程结构上,强调数学、统计学、统计分析软件应用和经济学等应用学科四个方面课程的有机结合。构建统计学“自主—互动”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与实践教学体系。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为基础。探索自主教学模式、合作教学模式以及探究式教学模式。自主教学模式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合作教学模式侧重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探究式教学模式倾力于模拟实验教学来发展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建立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统计学实践教学体系。提出集课堂实践子系统、社会实践子系统、教学实习子系统、毕业实习子系统为一体的实践教学新模式。课堂实践子系统包括实验教学内容和案例教学:社会实践子系统包括参加统计调查大队的城调队、企调队、农调队的实践调查;教学实习子系统包括市场调查与入户调查等:毕业实习子系统包括毕业论文设计和毕业实习,适应统计实务的需求。

3.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统计学是应用性、操作性非常强的专业。应该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还可以建立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提高的实训检验平台。建立统计学专业学生的调查员体系,根据统计实务活动,以调查员参加统计普查全过程,同时检验其专业素质与能力程度。聘请在统计实务部工作的专业人士模拟统计工作实践环节,进行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统计调查实践、统计数据处理等。检验学生处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数据分析能力检验平台。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判断选取所需要的数据,决定应当使用的统计方法。并组织学生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其可信性,以检验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具有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是高素质统计人才必不可少的条件。在高度信息化的社会,统计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统计方法,而且会利用电脑、网络提取数据、加工数据。要求掌握在国际上比较流行的统计应用软件如:SAS、SPSS、Eviews、Stata、R等。要将统计软件引入到其他统计学课程的教学中去,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这个工具去解决一些实际的统计问题,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统计软件应用能力。总之,统计学就由原来的经济学的二级学科调整为理学的一级学科后,统计学专业的教学应该以培养社会各行业所需要的复合型统计专业人才为目标。转变人才培养的传统观念,适应市场和大众的需求,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顺应时代的要求,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统计人才,更好地为国家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晏正春.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统计研究,2007,(04).

[2]李晓毅.高校统计学教学改革与统计人才优化培养[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9,(04).

[3]魏和清.改革统计教学培养新型统计人才[J].统计教育,1994,(03).

[4]郭培心.高等院校统计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研究[J].统计研究,1991,(05).

[5]刘丽珍.浅析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商品与质量,2011,(07).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统计学调整为一级学科后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湖南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改项目《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的成果。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探索与实践
实践创新驱动的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融合APTECH体系的软件产业人才培养探究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