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卓越计划的制药工程专业本硕一体化培养方案探讨

2014-08-01张洪斌,胡雪芹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11期
关键词:制药工程培养方案

张洪斌,胡雪芹(等)

摘要:围绕“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人才标准,结合我校制药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成果和已经通过全国工程教育认证的现实,在具有制药工程专业学位授权资格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与研究,提出基于卓越计划的制药工程专业本硕一体化培养新模式,打通制药工程本科和专业学位一体化培养屏障。本硕一体化培养按照2.5+1+1+1.5的模式,2.5+1年在校学习,1年在企业一线进行顶岗实践实习和毕业设计,1.5年主要在学校和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开展并完成硕士毕业论文;工程硕士毕业论文期间,采取“双导师制”,由学院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制定培养方案,按照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完成研发型工程师专业能力的培养;本科部分专业课程和研究生专业课程打通,体现本硕一体化的课程特色,使课程体系达到最大程度的优化。形成制药工程专业本硕一体化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新模式,为现代制药企业培养符合国际化标准的工程师提供依据。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计划;制药工程;本硕一体化;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1-0005-02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期,国家做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选择,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与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紧迫要求,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水平人才队伍是我国从工业大国转变为工业强国的先决条件。具体到制药行业而言,当今世界医药工业的竞争焦点是技术创新,我国与先进国家的主要差距在于制剂手段和技术的落后,在于制药工程水平的落后。制药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极大地制约着医药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制药业缺乏从事制药工程方面的高级专业技术和质量管理人才。也反映出多年来我国高等药学教育中存在的某些问题:如在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着重工艺、轻工程,轻设计与制造,重研究、轻应用开发和产业化与质量管理等偏向,对工程化制药人才的培养相当薄弱。为解决医药产业面临的问题,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关键在于调整和加强我国高等制药工程教育和人才培养,为制药业提供大批既懂制药技术,又懂工程,并擅长质量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这类人才的培养单靠本科教育或研究生教育是难以保证的,必须开展从本科到研究生阶段的制药工程专业本硕一体化培养才能符合制药行业高级人才需求目标。因此,合肥工业大学制药工程专业积极探索制定本硕一体化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方案,为我国制药工程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新模式提供参考。

一、目标

我校自创办制药工程专业以来,在专业建设上,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有特色”的原则,紧扣现代制药企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围绕制药工程专业特色技术人才培养规格,建设师资队伍、构筑课程体系、建设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实施教学研究、开展科研、促进学科发展,不断改革、勇于创新,初步取得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与突出的教研成果。构建了以“理工结合、文理渗透;以化学制药工程、生物制药工程和中药制药并重”三合一的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针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提出的培养目标为:围绕现代制药工业对制药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培养能解决制药工程实际问题所必需具备的核心能力,即培养以化学、药学和工程学为基础,系统掌握制药工程与技术方面的基本原理和专业理论知识,能够在制药工程等相关领域从事医药产品的研究开发、技术创新、生产管理和工程设计的研发型工程师。

二、模式与内容

制药工程专业本硕一体化培养按照2.5+1+1+1.5的模式,2.5+1年在校学习,1年在企业一线进行顶岗实践实习和毕业设计,1.5年主要在学校和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开展并完成硕士毕业论文。工程硕士毕业论文期间,采取“双导师制”,由学院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制定培养方案,按照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完成研发型工程师专业能力的培养。制药工程专业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见以下方案图:

第一阶段(2.5年):按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课程体系,进行本科通识教育和学科基础的课程学习,学科基础课程包括:化学、生物与化工类课程和部分药学基础课程,以加强本科理论基础知识和培养实验技能为目标。第一阶段学习结束,按照要求遴选本硕连读生单独编班,安排全程导师。第二阶段(1年):学习本科阶段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硕士研究生阶段的部分必修课程。以奠定学生的学科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了解学科动态和发展趋势。第三阶段(1年):在企业一线进行顶岗实践实习和毕业设计,这一阶段完成研究生的专业选修课程,研究课题的选题与开题。这一阶段根据顶岗实践实习情况完成研究生课题的选题与开题。第四阶段(1.5年):为工艺研发和科学研究阶段。在完成研究生课题选题与开题的基础上,根据研究任务与内容,在导师指导下开展科学研究,完成专业学位硕士论文。

三、设置

按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基本要求,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以“加强基础课程、优化知识结构、强化科研能力、突出创新特色、严格考核分流”的原则设置课程。研究生基础课程:政治理论、研究生英语、数理统计、矩阵理论、高等有机化学。实践教学环节:1年在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践(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创新训练等)、制药设备与工艺实训、制药工程课程设计、社会调查、创新教育、课程实验及研究生课题实验研究。

四、合作实践教学

在已建校企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积极建立校企合作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将“产、学、研”相结合,按照“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的原则与校外实习基地紧密合作,把科研技术、人才优势转变为生产力,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同时利用校外实习基地的实践优势和资金优势,努力将其转变为高校产品开发和推广科学研究的试验基地,通过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互动,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围绕我校制药工程专业“三药合一”的建设思路,在现有校内实习实训实践基地的基础上,依托省内有关大型制药企业,联合建设制药工程专业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成立“丰原药业——合肥工业大学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四大类企业实践教育中心:(1)化学合成药物及其制剂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丰原药业、皖北药业、久易农业科技);(2)生物药物及其制剂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六安华源药业、龙科马药业、安科生物);(3)天然药物(中药)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金陵药业、迪尔药业);(4)工程设计训练中心(东华工程公司、安徽省化工设计院、安徽省医药设计院)。在企业学习前期,以学校专业教师为主,企业导师为辅,对学生的实习进行指导。学生分组进入某一类型制药企业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践教育,了解企业生产状况,进行基本工程能力和技能的训练,完成实习报告(基本要求同生产实习要求)。在企业学习的中后期,企业导师与学校导师联合指导,对学生进行顶岗实践实习。将学生进行分流,分别进入产学研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要求在实习过程中对生产工艺与工程进行摸底,能够针对某一特定工艺过程,去发现问题,结合实验室研究,提出可行的改进措施和创新方案,并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工艺创新研究,提交本科毕业论文。进入设计院的同学,要求能够在设计院工程师的指导下完成某一工程设计项目的工艺设计部分。这一阶段完成研究生课题的选题与开题。

五、与遴选机制

1.组织管理体系。为保障“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制药工程本硕连读试点的顺利实施,在分管校长的领导下,学院成立的制药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本硕连读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集中全部力量,与教务处、相关学院一起协商制定培养计划和实施方案、学生实践学习环节的安排。学院成立以制药工程学方面知名教授或专家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家委员会,学院负责协调各实践基地和企业导师的关系,落实企业导师的教学、指导学生的企业学习等工作。

2.遴选机制。本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在三年级第一学期结束后进行遴选,三年级第二学期本硕连读生单独编班,实行全程导师制,按照研发型卓越工程师的模式进行培养。选拔程序遵循以下原则:(1)学生自愿申请,报名;(2)按照学分绩点排名,前2年课程无挂科情况;(3)广泛征求教师和学生意见,审查申请者的资格,确定候选人。(4)为候选人配备硕士生指导教师,制定本硕连读培养计划,并将《本硕研究生直读推荐申报表》、本硕连读培养合同书、推荐材料以及本硕连读培养计划分别报学院、教务部和研究生院。(5)经学院确认备案后,由教务部和研究生院共同审核候选人的资格和本硕连读培养计划,报主管校长批准。(6)人员实行动态管理,达不到要求者,实行淘汰制,转入本科培养计划。

3.培养体制与策略。制药工程专业本硕连读培养要有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培养阶段。工程硕士毕业论文期间,采取“双导师制”,由学院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制定培养方案,按照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完成研发型工程师专业能力的培养。

我国制药工程本科专业已实现多学科交叉组合,并开始进入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等专业内涵建设阶段。尤其是创新和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教育,倍受关注。我校制药工程专业是1997年与安徽中医学院合办的专业,为国内最早一批招收本科制药工程专业的高校,2009年被列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12年通过教育部组织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同时具有制药工程学术型硕士授权点、制药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制药工程领域硕士学位授权点。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现代制药企业对高等教育培养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内涵要求,结合我校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科支撑、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情况,课题组分别从制药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与内容、课程设置、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组织与遴选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形成制药工程专业本硕一体化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新模式,为现代制药企业培养符合国际化标准的工程师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李茂国.中国工程教育全球战略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6):1-12.

[2]王章豹,樊泽恒.试论大工程时代卓越工程师大工程素质的培养[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3,29(5):48-54.

[3]李琼,王凯,蒋尹华,等.制药工程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药学教育,2013,29(1):6-9.

[4]姚日生,张洪斌,冯乙巳,等.制药工程学科内涵与本科专业课程设置[J].药学教育,2003,19(4):9-11.

[5]王淮,姚日生,邓胜松,等.融合CDIO理念的《药物分离工程》课程教学建设[J].广东化工,2012,39(4):212-213.

[6]万春杰,张珩,宋航,等.基于卓越计划的制药工程专业工程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改革[J].化工高等教育,2013,130(2):15-17.

基金项目:安徽省省级教研重点项目(20100077),安徽省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12gxk008);合肥工业大学研究生教研项目(YJG2011Y08)。

作者简介:张洪斌(1970-),男,安徽桐城人,教授,博士,从事制药工程专业教学与科研。

五、与遴选机制

1.组织管理体系。为保障“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制药工程本硕连读试点的顺利实施,在分管校长的领导下,学院成立的制药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本硕连读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集中全部力量,与教务处、相关学院一起协商制定培养计划和实施方案、学生实践学习环节的安排。学院成立以制药工程学方面知名教授或专家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家委员会,学院负责协调各实践基地和企业导师的关系,落实企业导师的教学、指导学生的企业学习等工作。

2.遴选机制。本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在三年级第一学期结束后进行遴选,三年级第二学期本硕连读生单独编班,实行全程导师制,按照研发型卓越工程师的模式进行培养。选拔程序遵循以下原则:(1)学生自愿申请,报名;(2)按照学分绩点排名,前2年课程无挂科情况;(3)广泛征求教师和学生意见,审查申请者的资格,确定候选人。(4)为候选人配备硕士生指导教师,制定本硕连读培养计划,并将《本硕研究生直读推荐申报表》、本硕连读培养合同书、推荐材料以及本硕连读培养计划分别报学院、教务部和研究生院。(5)经学院确认备案后,由教务部和研究生院共同审核候选人的资格和本硕连读培养计划,报主管校长批准。(6)人员实行动态管理,达不到要求者,实行淘汰制,转入本科培养计划。

3.培养体制与策略。制药工程专业本硕连读培养要有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培养阶段。工程硕士毕业论文期间,采取“双导师制”,由学院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制定培养方案,按照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完成研发型工程师专业能力的培养。

我国制药工程本科专业已实现多学科交叉组合,并开始进入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等专业内涵建设阶段。尤其是创新和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教育,倍受关注。我校制药工程专业是1997年与安徽中医学院合办的专业,为国内最早一批招收本科制药工程专业的高校,2009年被列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12年通过教育部组织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同时具有制药工程学术型硕士授权点、制药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制药工程领域硕士学位授权点。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现代制药企业对高等教育培养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内涵要求,结合我校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科支撑、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情况,课题组分别从制药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与内容、课程设置、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组织与遴选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形成制药工程专业本硕一体化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新模式,为现代制药企业培养符合国际化标准的工程师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李茂国.中国工程教育全球战略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6):1-12.

[2]王章豹,樊泽恒.试论大工程时代卓越工程师大工程素质的培养[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3,29(5):48-54.

[3]李琼,王凯,蒋尹华,等.制药工程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药学教育,2013,29(1):6-9.

[4]姚日生,张洪斌,冯乙巳,等.制药工程学科内涵与本科专业课程设置[J].药学教育,2003,19(4):9-11.

[5]王淮,姚日生,邓胜松,等.融合CDIO理念的《药物分离工程》课程教学建设[J].广东化工,2012,39(4):212-213.

[6]万春杰,张珩,宋航,等.基于卓越计划的制药工程专业工程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改革[J].化工高等教育,2013,130(2):15-17.

基金项目:安徽省省级教研重点项目(20100077),安徽省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12gxk008);合肥工业大学研究生教研项目(YJG2011Y08)。

作者简介:张洪斌(1970-),男,安徽桐城人,教授,博士,从事制药工程专业教学与科研。

五、与遴选机制

1.组织管理体系。为保障“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制药工程本硕连读试点的顺利实施,在分管校长的领导下,学院成立的制药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本硕连读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集中全部力量,与教务处、相关学院一起协商制定培养计划和实施方案、学生实践学习环节的安排。学院成立以制药工程学方面知名教授或专家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家委员会,学院负责协调各实践基地和企业导师的关系,落实企业导师的教学、指导学生的企业学习等工作。

2.遴选机制。本制药工程专业学生在三年级第一学期结束后进行遴选,三年级第二学期本硕连读生单独编班,实行全程导师制,按照研发型卓越工程师的模式进行培养。选拔程序遵循以下原则:(1)学生自愿申请,报名;(2)按照学分绩点排名,前2年课程无挂科情况;(3)广泛征求教师和学生意见,审查申请者的资格,确定候选人。(4)为候选人配备硕士生指导教师,制定本硕连读培养计划,并将《本硕研究生直读推荐申报表》、本硕连读培养合同书、推荐材料以及本硕连读培养计划分别报学院、教务部和研究生院。(5)经学院确认备案后,由教务部和研究生院共同审核候选人的资格和本硕连读培养计划,报主管校长批准。(6)人员实行动态管理,达不到要求者,实行淘汰制,转入本科培养计划。

3.培养体制与策略。制药工程专业本硕连读培养要有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培养阶段。工程硕士毕业论文期间,采取“双导师制”,由学院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制定培养方案,按照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完成研发型工程师专业能力的培养。

我国制药工程本科专业已实现多学科交叉组合,并开始进入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等专业内涵建设阶段。尤其是创新和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教育,倍受关注。我校制药工程专业是1997年与安徽中医学院合办的专业,为国内最早一批招收本科制药工程专业的高校,2009年被列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12年通过教育部组织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同时具有制药工程学术型硕士授权点、制药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制药工程领域硕士学位授权点。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现代制药企业对高等教育培养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内涵要求,结合我校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科支撑、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情况,课题组分别从制药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与内容、课程设置、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组织与遴选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形成制药工程专业本硕一体化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新模式,为现代制药企业培养符合国际化标准的工程师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李茂国.中国工程教育全球战略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6):1-12.

[2]王章豹,樊泽恒.试论大工程时代卓越工程师大工程素质的培养[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3,29(5):48-54.

[3]李琼,王凯,蒋尹华,等.制药工程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药学教育,2013,29(1):6-9.

[4]姚日生,张洪斌,冯乙巳,等.制药工程学科内涵与本科专业课程设置[J].药学教育,2003,19(4):9-11.

[5]王淮,姚日生,邓胜松,等.融合CDIO理念的《药物分离工程》课程教学建设[J].广东化工,2012,39(4):212-213.

[6]万春杰,张珩,宋航,等.基于卓越计划的制药工程专业工程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改革[J].化工高等教育,2013,130(2):15-17.

基金项目:安徽省省级教研重点项目(20100077),安徽省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12gxk008);合肥工业大学研究生教研项目(YJG2011Y08)。

作者简介:张洪斌(1970-),男,安徽桐城人,教授,博士,从事制药工程专业教学与科研。

猜你喜欢

制药工程培养方案
民族地区高校制药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