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初中数学合作教学

2014-07-31任会晓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14年7期
关键词:师生数学过程

任会晓

当前,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初中数学教学开展的合作教学,更加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课堂学习参与意识.师生合作指的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影响的合作活动.师生合作体现的教与学的合作、不同主体之间的交流学习过程,要想更好地推动师生之间的合作,就需要转变师生的角色和观念,注重方式方法,教师要内化合作教学理念,培养自己的合作教学意识,多放手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让课堂充满激情,活跃起来.

一、初中数学合作教学现状

在目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仍然没有真正理解合作的内在理念,只是形式上重视合作教学,主要表现有:

1.教师讲得多,学生以听为主

大多数教师的教学还是保持原有传统教学的影子,在教学过程中,偏重讲授,让学生合作的内容少,教师教为主体的作用发挥的明显,但是学生学为主体的地位没有落实好.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合作,包含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要求的是合作过程中体现出的教学内容的完善.

2.合作内容少,流于形式

当前,尽管中学数学合作教学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但是很多教师的合作教学仅仅是落实数学专业知识的掌握,没有从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的角度进行,只是一味地强调知识理论的灌输,没有真正从落实新课改的三维目标出发.

3.课堂气氛活跃,三维目标落实不好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一问一答,课堂气氛热烈,学习氛围浓厚而热闹.表面上看,师生合作交流流畅,教学效果理想.其实,对于学生的很多思考和分析体现的较少,不利于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培养的.

二、开展初中数学合作教学的策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开展合作教学,就要把教学的合作交流落到实处,不能流于形式,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真正的让初中数学课堂在合作交流中,提高中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

1.锤炼教师收放自如的能力

师生合作要求教师敢于放手,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出具体要求.同时,在学生遇到疑问的时候能高屋建瓴地引导他们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技能,这也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长远看来,更有利于师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对教材内容烂熟于心,还要对学生的情况做到胸有成竹,包括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生的个性特点、表达能力.这样才能在课堂合作的过程中准确判断出哪些学生需要教师的点拨,而不会因为学生的内向而错失启发的最好时机.

2.认真落实“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韩愈曾对教师的作用做过精到的概括:“传道,授业,解惑”.以往教师的作用仅限于“传道授业”,“解惑”并不是教师上课的主要目的.他们考虑更多的是某个阶段的学生需要掌握哪些内容,每堂课承担的内容讲授是多少,他们是否完成了这一目标.这样学生就被视为知识的接受者而存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被不同程度的扼杀了.面对网络化时代,教辅资料非常齐全,学生对于基本知识的掌握已经可以通过自学基本达到要求,这时,教师的“解惑”在课堂上就显得更为重要.学生只有经过积极主动的自学并对知识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构建,在此过程中产生疑问后,教师的点拨才能真正产生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讨论交流的参与者,疑难知识的引导者.面对数学考核越来越针对学生的应用能力,教师要做的就是如何“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

3.“因教材而施教”,促使师生和生生之间合作

教材承载的是传授知识的任务,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为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合作提供一个实践的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进行互助探究等尝试,完成教学内容的学习,凸显出疑难点.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自己筛选知识点的能力,在争论中学生更主动地完成对知识的梳理和运用,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例如,在讲“平面直角坐标系”后,我设计一个应用题:为自己的家长设计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并在上面标出自己的座位,使他们能根据你的设计找到你的座位,设计后让别的同学鉴别一下是否成功.不会的可以请教周围的同学,也可以咨询老师.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在动手中巩固已学的知识,并达到生生合作和师生合作的目的,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总之,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科学课堂教学理念的落实,增强教师灵活运用教材和打造积极合作课堂的能力.初中数学课堂开展合作教学,能够推动两个转变:教师由“传授者”转变为“导学者”,学生从“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的开展,为构建科学、高效的课堂提供有力的条件,必将推动初中数学课堂的优化和完善.

猜你喜欢

师生数学过程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麻辣师生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