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确对待课前预习,使之为课堂教学服务

2014-07-31王永华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14年7期
关键词:碳酸钠课前预习二氧化碳

王永华

课前预习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课前预习可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课前预习,使课前预习成为课堂教学的得力助手.

一、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有时候课前预习容易使学生过早的获知结论,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例如,在讲“水的组成”时,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对水中通入直流电会生成氢气和氧气,从而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结论已经了如指掌,在进行探究实验时就不会认真思考“水通电生成的气体,是什么气体,如何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生成的气体,水通电生成了这些气体说明了什么”等问题,整个过程不再有悬念.本来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探究实验,也变成了干巴巴的验证实验.

产生上述这种误区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探究意识不强,只重结果不重过程.教师要引领学生走出这样的误区,就得诱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想办法巧妙地设置情境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巧设悬念,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课前预习容易使学生的思维定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因此,教师要根据课本内容依据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巧设悬念,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运用不同的方法对事物进行探究,以激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全面探究的科学精神.

例如,在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时,教师可设置以下问题:根据我们所学的化学知识和生成经验,有哪些反应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学生会例举一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反应).根据学生的回答,接着提出:利用这些反应能否收集到较为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学生思考后均认为不能),这时要不失时机地提出:有没有什么方法既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又便于收集较为纯净的气体呢?(学生会根据预习的情况回答,可用碳酸钙固体和稀盐酸溶液制取二氧化碳,且便于收集气体)在学生运用碳酸钙固体和稀盐酸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后,再次提出:除上述方法能制取和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外,还有没有其他反应也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是否利于收集,为什么?而后引导学生利用老师所提供的药品(如碳酸钠固体、碳酸钠溶液、碳酸钙粉末、碳酸钙固体、稀盐酸、稀硫酸等)和仪器进行探究实验,最后根据实验结果归纳出适合实验室制取和收集二氧化碳的方法.这样,不仅达到了探究的目标,也打破了学生思维的局限性,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全面探究精神.

三、打破常规,激励学生自主创新

课前预习容易使学生墨守成规,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例如,在讲“水的净化”时,要求学生通过实验验证经净化后的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其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的钙离子和镁离子)时,大部分学生会按照课本中介绍的方法(加入肥皂水看是否有浮渣)进行验证,而这时却有一位学生提出了不同做法——向水中滴加碳酸钠溶液(实验台上有一瓶碳酸钠溶液),如果“水”中出现了不溶物,说明水是硬水.尽管这位学生也还不知道向“水”中滴加碳酸钠溶液产生不溶物的原因,但确确实实能证明此时的水不是纯净水而是含有较多可溶性杂质的硬水.对于这位“不合群”的学生,作出这种“不合常规”的举动,教师要及时予以评介和肯定.使其明白自己的探究是有价值的,对自己信心百倍,于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究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欲望.同时,也激励了其他同学积极思考是否有更好的方法验证“水”中是否有可溶性杂质,并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

四、兴趣入手,缜密思维

课前预习可能会促使某些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有关反应中可能会出现的现象,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事先对实验中可能会出现的现象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于是在进行探究实验时不再仔细观察实验中出现的现象,不再认真思考实验中的现象可能引起的实验结果.出现这种现象往往是学生兴趣不浓,思维粗糙造成的.要改变这种现象就得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兴趣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参与其中,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将演示实验和验证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探究实验,让学生在不断的实验探究中产生对化学学习的浓厚兴趣,让学生在不断的实验探究中养成仔细观察、缜密思考的良好习惯.

总之,课前预习若不加以正确引导和合理的变通,就会成为化学教学的桎梏.通过正确的引导和合理的变通,一定会成为化学课堂教学有力的辅助手段,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

猜你喜欢

碳酸钠课前预习二氧化碳
扬眉吐气的二氧化碳
“抓捕”二氧化碳
如何“看清”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式微课的应用策略
用好导学案将课前预习进行到底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鉴别
高性能可变进气岐管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碳酸钠制备单晶硅绒面的研究
ADC发泡剂尾渣回收碳酸钠的工艺研究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溶解过程热效应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