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欣赏,为美术课堂教学添彩

2014-07-26孔祥寒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2014年6期
关键词:毕加索欣赏课齐白石

孔祥寒

摘 要:在欣赏课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存在一些诸如忽视学生主动性、欣赏资料与学生实际生活和认知水平相距甚远、教学活动和知识探讨相脱节、教学过程偏离欣赏重点等问题。由此,本文就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缩短欣赏资料与学生生活与认知水平的距离、欣赏活动和实践操作相结合、把握欣赏重点等方面做了些许实践探究。

关键词:初中美术 欣赏教学

纵观当前的美术教学,美术欣赏已贯穿小学至大学的审美教学全过程。而很多美术教师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忽视学生主动性、欣赏资料与学生实际生活和认知水平相距甚远、教学活动和知识探讨相脱节、教学过程偏离欣赏重点等问题。因此使美术欣赏起不到很好的审美教育,不能很好的陶冶学生的情操,更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对此,笔者在欣赏课教学中从以下几点进行教学实践,从而达到让学生有效欣赏、为美术课堂添彩的目的。

一、欣赏课教学中,“材”好生亦“悦”

美术课中的审美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因此,在初中美术欣赏课中适当增加一些欣赏内容,能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的目的。但有的老师在欣赏课中,为了一味增加欣赏内容的趣味性,充实课堂教学内容,就以自己的爱好为首选。如在《毕加索》一课中,在选择作品时,就把毕加索的作品画法和风格在其一生中几经变化的创作作品来丰富课堂欣赏资料。但学生却并不“领情”,是因为老师忽略了学生的欣赏心理特征和实际认识水平,使得欣赏课教学中“材”好而生不“悦”。

初中美术欣赏课中有些安排的内容涉及面广,在开展具体内容的教学前,我们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分析,哪些内容适合学生年龄层次,并可以理解和掌握的;哪些内容用来拓展研究和陶冶学生情的,然后提取内容作为教学主线,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如《毕加索》一课中,学生对毕加索的了解几乎是“零”。要对毕加索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我们可以采用减法的方式,对毕加索《牛》(图1)的创意过程进行一个解析,让学生了解毕加索作品的创作过程,然后再延伸到毕加索其他作品上。这个解析的过程正是对毕加索画法的一个最好切入点,由此展开的延伸,可以让学生在初步认识上更好地了解毕加索的艺术风格形成过程,从而对毕加索的作品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这种切入点的缩小可以迅速让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和兴趣,加深他们对学习内容的印象,从而达到“材”好生亦“悦”。

二、欣赏课教学中,“赏”与“画”同步

美术课永远离不开美术本体的传授。在欣赏课中,帮助学生了解美术本体特征,是学生学会欣赏成败的基础。如在上《齐白石》一课中,出示齐白石《虾》(图2)的不同时期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赏析,在解析作品的同时,感受齐白石几十年间对虾的艺术提炼过程。然而,一堂课下来,学生对齐白石把真实的虾身从6节减少为5节,认为5节最好看;甚至虽然感受了齐白石名言“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但无论怎么说,这样的学习效果一定很不理想。

《齐白石》的教学目标是通过了解齐白石,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艺术的情感,但如果教师这种只赏不画(或不做),学生对于中国画传统笔墨的认识仍然会是一团迷雾。作为美术老师,在选择教学内容的同时,必须把美术本体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尤其是一些特别需要强调技法和手段的内容,可以通过现场演示,学生尝试的方法进行教学。这样可以避免让学生的欣赏和评述流于表面,泛泛而谈。比如,我们在赏析齐白石的《虾》时,可以用纯墨的方式演示齐白石画虾的绘画过程;让学生在观看过程中,了解齐白石画虾的提炼过程;进一步了解中国画笔墨的生成,从而达到让学生了解中国画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同时,我们在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根据作品的特点,突出美术作品的本质,对美术作品的形式、技巧、概念等技术性的知识,要让学生了解和熟悉,让他们对美术作品本身所具备的艺术价值产生兴趣,而不是简单的表面化的看待作品所蕴藏的含义和道理。

三、欣赏课教学中,“讲”与“法”合一

在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很多老师在介绍艺术家的作品时,对作品的来历和作者的奇闻趣事讲的特别的多,而涉及作品的构图、造型、含义、创作方法等方面的内容较少,造成学生对美术欣赏课毫无兴趣,听课感到枯燥无味,老师讲过后印象很浅,无法达到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目的。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逐步提高视觉感受、理解与评述能力,初步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能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本质、特征及其作用。在欣赏课教学中,随着学生知识面的扩大,让他们了解一些“多角度”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让他们从这些方法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就能够让他们体验到美术欣赏活动有乐趣。因此,笔者时常运用“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的教学方法。

例如《红色记忆》一课中欣赏画家董希文的作品《开国大典》时(图3),我们面对着这些对当时的历史还不太清楚的学生,笔者查找了很多的资料,发现1949年10月1日那天,天安门城楼上实际上人特别多,人数达到几百,民主党派的人就有很多;另外就是开国大典那天,天还下起了大雨。从这个人和这个天空两点上就可以看出画家把这个画面中的人物精简了,就剩下几位重要的开国元勋,而且画面上的人排得非常整齐,这样的处理显得更加醒目,另外更加突出主题。还有画家把画面中的天空变成蓝天白云,跟当时的情况又是有所不同。所以笔者让学生看了这些资料,特别是影片的资料,了解到了真实的现场的实际情况,这个时候学生再来理解这张画。更容易理解画家他怎么思考的,怎样来做艺术处理的,也使得学生们对这张画的欣赏兴趣提高了很多。借助于图片、故事片、影片等图文资料,然后加上笔者个人的介绍,让学生回到过去那个情境中,然后再跟作品进行对照,这样学生就知道区别了,也明白艺术家是怎么处理画面了,学生也就更好地理解“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个简单的艺术上的一个道理。总之,这张画的内涵非常丰富,老师可以从各方面去引导学生去分析,都会有收获的。

美术欣赏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作品演绎了生活中的万种风情,创作者以色彩、线条和形体的样式直接提供视觉形象,借此表现对世界的感受和认识。而欣赏者能否在欣赏时能否达到“忘我”的境界,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欣赏者水平和审美能力的高低。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美术欣赏课堂中,侧重引导学生去发现、想象、欣赏。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去寻找美、创造美,进而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

通过以上这些行之有效的欣赏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教学目标的达成上有了一些明显的改善。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期望值增加了,学习美术知识的欲望增强了,美术课堂也变得丰富多彩了。

(嘉兴市海盐县澉浦中学 浙江嘉兴)endprint

猜你喜欢

毕加索欣赏课齐白石
《梦》和毕加索
雨浥红蕖冉冉香
·齐白石
齐白石买假画
解开美术欣赏课的绳索
毕加索之夏拾遗
《牛》毕加索
看不懂没关系
高职院校音乐欣赏课之我见
齐白石·书画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