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生命化教育理念的中职计算机课程改革的策略

2014-07-25李永

教师·中 2014年6期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中职

李永

摘要:中职学校的计算机课程作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课程的合理实施,可以为社会初级计算机专业人才输出起到基础支撑作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与探讨。基于此,本文采取了生命化教学理念这个新的教学取向,探讨中职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出路,真正让计算机课程为中职学生的生命发展服务。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生命化教育理念

生命化教育理念主要体现了教育的个性化。目前,我国中职教学中的教育模式过于统一和教条化,严重制约了学生个性化发展。因此,在生命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中职教学应进行相应的课程改革,不断完善教育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培养具有个性、可独立学习、能适应社会变化发展的IT行业高技能人才是生命化教育理念下中职院校进行课程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具体而言,在生命化教育理念下中职计算机课程改革有效途径有:

1加强校企合作,促进校企文化的交流

中职计算机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即为为相应企业提供计算机技能人才,因此,实现校企有效对接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前提。学校、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均形成了各自丰富且独具特色的文化底蕴,各自具备不同程度的竞争力和软实力。让学生在进入社会的过渡期间,从内心认同企业文化,激发其工作激情和热情,是促进学校、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加强校企合作及文化交流的方式及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定期组织开展企业进学校文化交流互动活动,将企业文化、企业规章制度等制作成册子发放给学生。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对各企业的企业文化进行学习,并畅谈或撰写心得体会。第二,定期为学生播放企业生产、生活拍摄宣传片,让学生真切感受企业文化及企业生活,为进入企业工作做好心理准备。第三,定期联系企业专家到学校进行企业技术、企业文化、企业生活等讲座。同时,学校派遣教师到企业进行学习和科研,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提升师资水平,为学生进入企业做好充分准备。上述措施或途径可有效促进校企交流与合作,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2加强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培养,促进教学模式的完善

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或质量,增强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发展。在生命化教育理念指导下,中职计算机课教学需要对其原有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应重视对教师教学及科研能力、教学方式、德育模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等进行完善和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制订科学的阶段性学习目标。教师在进行教育活动时,应关注学生学习及个性发展,及时发现学生优点和缺陷,认真研究学生各个发展阶段的心理特点及学习需求,然后根据学生发展的具体情况为其制订针对性的阶段性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制订后,要定期进行考核验收,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及缺陷进行总结归纳,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制订新的目标,循序渐进地推进学生学习。

3应用计算机大课堂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行业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行业中需要的人才日益增多,且对计算机人才的专业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应根据计算机各专业特点,对其文化课的内容及课时安排等进行适当调整,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培养学生适应岗位的工作能力和应变能力。

4积极进行技术骨干培养

充分发挥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专业优势,培养专业理论知识及技能较好的学生成为专业骨干。例如,鼓励和帮助学生成为学校机房、网络系统等的管理、维修、维护人员。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直接参与相关工作,在工作中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增强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及实践操作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不但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可良好实现知识的学以致用,避免死读书、读死书现象的出现,有利于学生顺利就业。

总之,中职院校的计算机课程改革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在生命化教育理念指引下,中职计算机课程改革应高度关注学生专业技能学习、学习个性化教育及学生就业等问题。不断建设和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学模式,以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企业输送高素质、高技能计算机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尤磊.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成才之路,2010(13).

张世龙.中职与应用型高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衔接的探讨.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

endprint

猜你喜欢

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中职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促进计算机专业教学理念创新与实践研究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职业高中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浅析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非计算机专业C语言教学探讨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新形势下技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探讨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