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职学校的校企合作模式

2014-07-25黄真

教师·中 2014年6期
关键词:理论与实践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作者简介:黄真(1983—),女,辽宁大连人,大连商业学校日语教师,讲师。摘要: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合作模式,是职业技术院校促进创新,深化改革的有效机制。本文通过论述校企合作的内涵、校企合作的模式以及校企合作的作用和意义,积极探索中职学校应如何进行校企合作。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理论与实践

当前社会竞争异常激烈,广大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也日趋增大。尤其是在大中专院校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率直接影响学校的生源,进而影响学校的自身发展。所以,中职学校为了谋求自身的良性发展,除了抓好教学质量,也应积极地与企业建立合作模式。在校期间按照企业的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企业的监督下完成教学,引企入校,注重实践性,这就是校企合作。

一、校企合作的内涵校企合作,顾名思义,是学校与相关专业对接的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校企合作真正做到了学校与社会、市场接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校企合作,是促进职业教育良性发展的新的办学模式,是中职学校深化改革,走工学结合之路的指明灯;是提高专业技术型人才培养质量,让学生走出校门直接就业的一种重要壮举。通过和企业的对接,学校和企业共同探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培养学生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在学生时代掌握技能,成功进入工作岗位。

目前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中职学校与企业双赢的合作模式之一。

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使教学与生产相结合。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实现中职教育及企业管理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使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工学结合是促进科技、经济及企业发展的有效手段。

二、校企合作的模式(1)校企合作模式一:引企入校模式。有些企业的场地,实训基地不足,可以将企业引入学校,也就是将一部分的生产线建在校园内,可以在校园内实行“理论”与“实践”结合,这种模式同时也可以解决校内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

(2)校企合作模式二:工学交替模式。原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部长周济曾在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中指出,坚持就业导向,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问题,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也是校企合作中最具代表性的模式。其实施方式有如下两种:一是工读轮换制,即把同类学生分为两半,一半在学校上课,另一半去企业接受实际培训,按学期或学季相互轮换;另一种是全日劳动、工余上课制,即学生在企业被全日雇佣,顶班劳动,利用工余进行学习,通过讲课、讨论等方式把学习和劳动的内容联系起来,学生在学校学习系统的课程,到企业去是技能提升训练。

工学结合要求学生把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与企业生产实践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工学相长,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职业型人才奠定基础。工学结合是一种教育思想。它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强调学中做、做中学,有利于人的协调发展;工学结合是一种教育制度,一种育人模式,同时也是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最佳模式。

(3)校企合作模式三:校企互动模式。众所周知,中职类学校的教师大多缺乏实践经验,所以在授课过程中主要以理论为主,而企业方面的优势在于一线的技术人才和实习基地,设备以及原料。学校和企业一起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课程,编写教材,同时也要不定期的指派专业人员参加学校的专业教学。企业指派优秀的技术人员到学校授课,学校给企业人才下聘书,同时学校也可以指派老师去企业为员工进行理论知识的培训,提高员工的理论素质。

通过校企互动,学校能够得到人才,学生也能得到技能,促使双方共同发展,达到“双赢”。

(4)校企合作模式四:“订单”培养模式。所谓订单式培养就是学校以企业用人协议(订单)为依据,根据企业的用人要求组织人才培养工作,实现产销链接,对口培养。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充分发挥企业物资资源和人力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同时让企业参与制订人才规格、课程设置、评估考核标准,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感受企业文化,确保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同步。

订单式培养目前可以说还没有步入正轨,有些学校只是在尝试运行,但是这种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可以解决企业用人难,人才短缺的问题,也有利于学校制定更有利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说在市场和中职院校之间架起了一架人才培养的桥梁,它是职业教育的一大亮点,必将会发展得更好。

三、校企合作在中职院校中所起的意义与作用(1)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机制,对教学体系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设置等起着积极的作用。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做到了学校专业培养方案与企业需求对接、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对接、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对接、学生就业与产业发展对接。企业方面应充分发挥信息优势,并及时向学校提供。职业能力最重要的还是在于获取市场信息,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结构,而拿到市场第一手信息的正是企业。所以企业能否及时提供市场信息,学校方面能否第一时间充分利用这些信息,是能否进行合作的前提。只有双方都注重信息的挖掘,并以此来确定培养目标和人才方案,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2)对师资队伍建设起着重要作用。充分利用“校企一体”的模式优势,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和管理制度,完善“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中职院校的教师大多缺乏实践,由于有些教师离开社会多年,对市场的发展,技术的更新不能做到游刃有余,而企业凝聚着一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实用型技术人才。学校可以利用他们的优势去弥补本校教师的劣势,有条不紊地带动本校教师,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真正完善“双师”素质培养。

(3)能够发挥企业的设施设备优势。中职院校的学生在毕业之前的实训期或者每隔一段时间,都应该到生产、服务的第一线去,接受正规的企业管理,由“师傅”手把手“领进门”,和企业员工共同劳动,共同辛苦,切身体验工厂的生产纪律和要求,从而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吃苦耐劳的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团队合作意识。这些都是学校所不能给予的。

校企合作,是职业技术院校促进创新,深化改革的有效机制,也是贯彻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积极探索研究“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必将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石伟平,徐国庆.世界职业教育体系的比较.职教论坛,2004(1).

任长松.美国高中职业教育:直面就业市场的新挑战.中国教育报,2005-10-14(6).

猜你喜欢

理论与实践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文化差异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