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 科学抗旱提振农民种地信心农业丰产需补齐水利短板

2014-07-25中国农资

中国农资 2014年32期
关键词:亳州市机井旱情

□《中国农资》记者

皖北旱情因获降雨解除农民种地信心亟待恢复

当前正值秋粮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多地区遭遇较为严重的旱情。日前,记者前往安徽省调查发现,本次干旱多集中在亳州市、阜阳市、宿州市等皖北地区。其中,受旱田块普遍玉米、大豆、中药材叶片卷曲、发黄,植株矮小,作物正常生长受到严重影响。在8月初几场降雨和抗旱浇灌的共同作用下,大部分地区旱情基本解除,但局部地区因受前期持续干旱影响,农作物实现丰产丰收很艰难。

“看着像是玉米熟了,其实都长得不好,即便有棒子,都干瘪得很。”亳州市双沟镇夏楼村村民孔茂森向记者诉苦说,因为没有水浇,自家种植的15亩地玉米茎叶基本都干了,今年的收成肯定是没戏了。

“当前旱情主要影响两方面,一方面是播种早、已经开始抽雄的玉米花期不遇;另一方面是播期偏迟、长势偏弱的田块土壤失墒快,叶片萎蔫卷曲。”双沟镇周大居民委员会支部委员孙元良告诉记者,今年旱情时间长、影响严重,给当地的农业生产带来很大困难。面对旱情,一部分靠近水源的玉米地前期虽通过3-5次抽水浇灌得到了缓解,但收成只能达到30%,其他未浇灌的地方几乎绝收。此外,旱情给当地种粮大户带来的损失和影响较大,由于前期种地投入成本较多,不利的旱情让他们对后期的冬小麦种植农资投入的信心不足。

对于旱情对后期农资销售带来的影响,亳州市农业生产资料公司五部经理徐文强说,多年不遇的旱情给化肥的正常销售带来了困难。“地都旱了,农民哪有钱投入更多的成本去购肥?”面对新形势,徐文强说:“后期一方面要保证正常的化肥采购和销售;另一方面要积极下乡开展帮助、服务,引导和提升农民对于后期小麦、药材的种植信心。而这些工作的前提,是寄希望于后期雨水更充足,让农民敢种地、种好地。”

“要科学研判当前旱情,加强分类指导,推动各地科学抗旱;要把应急举措和综合施治相结合,立足长远,做好抗旱工作。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上的技术方案,提高抗旱救灾的科学性、有效性,把旱灾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安徽省农委种植业局副局长黄秋云表示,近期皖北地区出现较大范围的降水过程让旱情有所缓解,旱情缓解的田块,可以根据秋季作物长势,配合灌溉做好秋季作物关键生长期的追肥工作,但追肥量和灌溉量不要过大。

在亳州市双沟镇夏楼村,村民孔茂森带记者走进一条因持续干旱导致早已干涸的河渠中间,他向记者诉苦,今年的收成肯定是没戏了。

村民孙同连指着叶片发黄的玉米感叹,这些玉米因缺水而绝收,要是前期再多打些机井灌溉就好了。

不能“雨丰而忘旱,临旱再掘井”

一场降雨,驱走旱魔。但是,应对大旱的过程也带给我们一些启示,年年出现干旱的问题,是否暴露出来深层次的水危机?相关资料显示,相比城市水利设施,我国农村水利基础薄弱依然是短板,这必然影响到抗旱减灾能力。据了解,安徽省北部地区地理条件复杂,淮河横跨全境,历史上旱、洪、涝等灾害频繁发生,曾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这也决定了农业生产尤其需要水利设施的支撑。8月9日,在亳州市夏楼村,村民孙同连和孔茂森领着记者走进一片旱情较为严重玉米地。他们先是指着叶片发黄、高度仅有齐腰高的玉米感叹道:“这些种植的玉米都因缺水导致减产或绝收,而一些长势不错的玉米最根本原因则是由于前期村里不多的水利机井发挥了作用,要是前期再多打些机井灌溉就好了。”在离孔茂森家的玉米地旁不远处,记者发现就有一条早已干涸见底、渠底龟裂的沟渠,紧邻沟渠旁边,每隔十几米就露出一口口刚刚建好的新机井。“这些都是近段时间全村百姓集资新打的40口机井,一口井的成本6000元,其中每口井政府答应补助2000元,但补助目前还未到位。”孙同连坦言,地下水下降得厉害,以前打一口井深度10多米足够了,现在则需要30米深。此外,加上油价和人工成本提高,抗旱成本明显加大。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前段时间旱情严重,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同时出现:当各级政府为旱情心焦时,农民表达出的抗旱热情有高有低。例如,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赵桥乡双楼村村民袁会议异常忙碌。“前几天下的雨缓解了旱情,可是连续几个晴天,地里的水分又蒸发了不少,俺就再浇一遍,争取秋季能多收成点”。连日来,安徽皖北地区许多村民像袁会议一样,冒着高温坚持抗旱,无论是一家一户的小型抽水机,还是农业高产示范区内的自动灌溉设备,都开足了马力为庄稼输送“甘霖”,力求秋季能有一个好收成。但也有少数农民对于抗旱的积极性大打折扣。“务工收入已经是农民收入的主体,种粮效益不高,很多农民在盘算抗旱投入成本是不是划算?”在采访中,一位当地基层农资经销商坦言,与农业生产需求相比,目前当地水利设施建设仍需亟待提高。采访中记者看到,一些地方的灌溉渠和引水沟渠失修现象突出,目前已基本接近干涸,部分渠里涵洞也被堵塞,这使得即使有水源也很难将水输送到田地里,造成抗旱被动。

雨总会有下的一天,这场旱灾终究会过去。然而,作为一个旱灾频发的国家,抗旱是一个长期而紧迫的任务。科学制定规划,完善抗旱体系,从单一抗旱转向全面抗旱,从被动抗旱向主动抗旱转变,未雨绸缪解决好水资源问题,才是治本之策。“此次干旱时间长、旱情重、面积广,对田管提供了更高要求。”安徽省农委种植业局局长牛云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抗旱保丰收,不光要保今天,更要保明天。抗旱不能简单算水账,要尊重自然规律和发展规律,既要应急抗旱,也要提升长期抗旱能力;既要保生产,也要保生态,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从过度开发向合理开发转变,从粗放利用向高效利用转变。补齐水利短板非一日之功,但我们不能坐等其成,更不能“雨丰而忘旱,临旱再掘井”。

猜你喜欢

亳州市机井旱情
基于“多维韧性”的老旧小区改造策略研究——以亳州市花戏楼居住小区为例
亳州市文化旅游体育局 文旅强市步铿锵
护秋
淮北市农用机井质量调查情况及存在问题浅析
松鹤延年
【防止溺水】
山西忻州忻府区机井普查分析报告
广西:首个水文地方标准《旱情评价指标》实施
远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