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农产品流通与销售困局及其破解思路

2014-07-25雷百战刘亚琼周灿芳刘序肖广江

南方农村 2014年2期
关键词:广东省农产品对策

雷百战+刘亚琼+周灿芳+刘序+肖广江

摘 要:农产品流通是连接农产品生产与消费必不可少的环节。当前广东农产品流通体系还存在的“买难卖难”与“买贵”问题,严重影响农民增产增收和人民群众消费水平的提高。本文通过分析广东省农产品买难卖难现状和存在的深层次原因,有针对性提出解决广东省农产品“买难卖难”问题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广东省;农产品;买难卖难;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14)02-0045-04

一、引言

近年来,广东先后出台诸多政策、措施,不断加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流通和销售模式,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保障了农产品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消费需求的增长,现有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出现诸多不足,农产品价格频繁剧烈波动、“卖难”现象时有发生,“买难买贵”现象同时存在。因此,在工业化、信息化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历史条件下,有必要进一步对广东省农产品“买难卖难”现象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提出解决办法,积极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二、农产品买难卖难现状

(一)农产品“卖难”现象时有发生

近年来,从砂糖桔到荔枝,再到蔬菜及香蕉等,广东农产品“滞销”、“卖难”、“果贱伤农”、“菜贱伤农”等现象时有发生,农民的“钱袋子”威胁最大。

2008年,由于冰冻灾害等因素影响,香蕉售价一路走高;同时,广西、云南等地种植面积大幅增加;2009年,广东、广西大量香蕉同时集中上市,导致两地香蕉滞销严重,香蕉价格暴跌,从9月份的1.8元/公斤跌到0.4-0.6元/公斤,蕉农损失惨重。

2011年初,由于广东天气快速回暖,各种蔬菜生长过快,并集中上市;湖南、广西等周边地区大白菜种植面积增加,抢占广东市场;同时,由于大白菜好管理,农户种植习惯难以改变,价格降低时不愿出售等原因,最终导致佛山三水等地大白菜滞销严重,大白菜价格暴跌到每公斤0.1元。

2011年底,广东多地砂糖桔由于丰产,前期价格低农户惜售,2012年年初阴雨天气以及未赶上春节销售旺季等因素,导致中山、佛山、清远等地砂糖桔大量滞销。经销商上门收购1.6元/公斤,二次批发价只能卖到2.2元/公斤,由于物流成本高,客商上门收购减少;同时,由于种植成本的上涨,农户亏损在所难免。

(二)农产品“买难”现象同时存在

在农产品“卖难”的同时,“买难买贵”、“菜贵伤民”等的问题依然同时存在。自2009年以来,“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以及“猪你涨”等轮番出场,群众的“菜篮子”压力不小。2010年,据广州市物价局价格监测中心显示,江南果菜批发市场蒜头批发价达到12元/公斤的高位,有些市场零售价出现高达26元/公斤的天价,超越了五花肉的价格;2011年,由于产地种植面积增加及天气适合生长等因素,大蒜产量大幅提高,大蒜一夜之间供大于求,价格骤降;大量蒜农“卖蒜无门”,甚至出现了弃蒜、毁蒜的现象。

2009年,当广东、广西的香蕉在田头收购价不足0.5元/公斤的同时,在北京、上海等非香蕉产地市场却依然能卖到3-4元/公斤的零售价;2011年,当佛山三水大白菜在大田仅卖0.12元/公斤的同时,在佛山菜市场却能卖到2元/公斤的高价;当陕西苹果收购价不足2元/公斤的同时,广州市民却要承受10-15元/公斤的高价。2012年以来,北京和广东等地大葱也经历了一番过山车行情。

三、农产品买难卖难原因分析

(一)生产环节

1.农民土地规模小而分散。2012年,广东农村居民家庭户均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仅为4.86亩,户均耕地面积仅2.25亩,劳均拥有耕地不到1亩,仍然没有摆脱经营规模小而分散、专业化、集约化程度不高的格局;且多是自产自销,“订单农业”难以发展。由于土地流转不足,很难产生规模效益,同时导致农业专业化程度偏低,农户扩大农业投资、集约使用资源、引进新技术的动力不足,农产品种类趋同,农业生产盲目跟风,农药和化肥的不合理使用问题突出,农产品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区域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不利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2.农民组织化程度偏低。据调查,广东省由各类产业化组织为主体开展的农业生产比重仅为全省总量的三成,“小生产”模式在农业生产中仍占主要地位;农副产品加工率约52%,远落后于山东、河南等地。截止2012年底,全省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400多万户,占全省农村总户数的23.25%;全省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4863家,仅为全国平均水平七成;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占全国农户总数的20.3%,而广东只占2.87%;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50人以上的1495户,占总数的7.8%。

(二)流通环节

1.“小流通”模式仍占主导。我国长期受 “重生产、轻流通”思想的影响,农民的营销能力较低,短时间难以提升。此外,连接生产与市场的流通主体也是以小商贩和个体经销商为主,小批量、多频次的“小流通”模式仍占主要地位,难以实现大规模的产销直接对接。

2.农产品流通环节多、成本高。传统的农产品流通模式经过生产者、小贩或经销商、销地批发市场、销地农贸市场或超市、消费者等一系列环节。流通环节多,供应链条拉长,增加了流通成本;由于农产品批发市场规划布局不合理,功能不明确,部分农产品还要经过产销两地的长途运输,转运费用增加。有测算显示,蔬菜从田间到达消费者餐桌一般经过4-6个环节,每增加一个流通环节,成本将增加5-10[1]。当农产品价格涨到高位时,获益最多的是流通商,而大部分农户因缺乏话语权,并没有获得高价带来的实际利益。

3.农产品流通技术不高。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冷藏运输率均达到80-90%,我国所占比例只有10-20%。我国果蔬等鲜活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存储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约为25%,而发达国家果蔬损失率则低于5%,美国果蔬损失只有1-2%[2]。广东省果蔬等鲜活农产品物流现阶段主要采取常温或自然物流形式,还要受天气变化、路途拥堵等诸多不可控因素影响,造成流通环节大量损耗。

(三)市场环节

1.市场信息不对称。一是分散的小规模农户获取市场信息的手段有限,政府提供的廉价、免费信息服务不足,加剧了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现象[3]。二是由于农产品是季节性产品,生产周期较长,市场信息繁杂,基层政府和农民都很难作出准确预期,基本上是靠着“去年价格”指导今年生产,造成信息滞后。三是“小生产”、“小流通”和“大市场”之间、农产品产销之间的季节性、区域性[4]、风险性与消费需求的均衡性、多样性矛盾却没有根本解决。生产旺季时产品集中上市,造成供大于求,市场价格偏低,影响生产者的利益;生产淡季时产品短缺,又造成供不应求,市场价格偏高,影响消费者的利益。

2.农产品价格频繁大幅波动。一是受气候的影响,个别农产品产地相对集中,易受旱灾、水灾等自然灾害影响,供给不稳定。二是受上一年市场价格影响,上一年价格高会刺激农民生产积极性,纷纷扩大种养规模,结果导致市场供大于求,价格暴跌;下一年种养规模减少又会导致价格暴涨。三是商人囤积炒作,主要发生在一些生产集中、易储存、消费弹性低的农产品上,如大蒜、生姜等,被投机商人用来囤积居奇,待涨牟利,影响了“蛛网理论”中供给曲线的弹性,加大了价格波动的幅度。频繁的价格涨跌打乱了生产者和消费者心理预期,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稳定带来一定的影响[5]。

四、对策建议

(一)调整优化农业生产流通布局,引导“种什么、养什么、卖什么”

首先,从广东农业发展现实与未来发展需求出发,科学划定农业功能区域,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产品布局,明确“种什么、养什么”,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生产设施建设,并拓展和协调农业多种功能,提高农业产业附加值。其次,促进农业科研单位和高校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继续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服务力量,推进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专业化程度,通过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服务提升农业生产的价值。最后,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和城市发展规划,做好农产品流通规划引导,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科学高效、竞争有序的产地市场,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引导多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科学“种养”、智慧“营销”。

(二)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实行“规模种、集约养、联合卖”

鼓励发展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社,引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和家庭农场;鼓励发展混合所有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集群发展,密切与农户、农民合作社的利益联结关系[6]。组织化程度提高的经营主体,如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户进入市场最便利、最有效的渠道;合作社上连农户、下接企业和市场,懂生产,会经营,掌握各种销售信息和销售渠道,会主动向市场寻求产销对接;参与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减少农户进入市场的交易成本,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和效益,也增加了其在农产品交易中的话语权和议价能力。组织化程度提高的经营主体,实施农产品标准化、集约化生产,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农产品均衡上市,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提高农产品品质,为顺利实施农产品产销对接、发展订单农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打造优质品牌和实施名牌战略,实现“卖名品、卖精品、卖优品”

品质是品牌价值提升的基石,品牌是品质特色发展的灵魂。推行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管理和科技创新,是提高农产品品质,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最有效的措施和手段;实施名牌战略,可以有效改善广东省大多农产品“有名品、无名牌”的窘境。所以需要积极加强新品种引进培育,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不断提高农产品品质特色、品位档次和适度规模;提高自身产品开发能力,以新产品、特色产品、精深加工产品保持品牌的生机和活力;积极开展农产品品牌培育和市场开拓,不断扩大产品知名度,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努力实现从产品经营到品牌经营的转变,多层次提升农产品价值。

(四)加快农产品流通技术创新应用,实现“存得住、运得出、卖得掉”

加快研发推广鲜活农产品产后贮藏保鲜技术及材料、冷链流通技术及设备,突破冷链产品品质控制等关键技术。鼓励研发推广农产品仓储流通功能性设备,提高技术装备水平。进一步提升物流配送中心机械化水平和信息化水平,推广华南特色果蔬冷链物流操作规范、技术和重点农产品工厂化生产技术,制定农产品产地预冷、预选分级、加工包装、冷库储存、冷链运输等环节的技术标准。以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为龙头,整合、建设一批各级共享的研发平台。鼓励农业龙头企业研发和应用农产品物联网[7]。

(五)以需求为导向,推进多种模式的产销对接,实现“卖不难,买不难,买不贵”

以需求为导向,鼓励各类流通、消费主体以委托生产、订单农业、确定保护价与浮动价等形式,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深入开展“农批对接”、“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农企对接”、“农餐对接”、“农校对接”、“直供直销平价店”、“网上对接”及“产销联盟”等多种模式的产销对接[8];通过多方利益博弈,优化提升对接水平和产销比例,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以需求引导生产,并形成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努力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减少流通环节,显著缩短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市民餐桌的距离,保障食品安全。多元化渠道增加农产品销量,实现生产者、流通者和消费者三方共赢,对于缓解“买难买难”问题发挥积极作用。

(六)提升农产品信息分析预警能力,做到“大数据、准预测、均供求”

一是借鉴美国先进经验,由国家农业部、各省农业厅牵头,积聚各省科研院所、大学和相关市场信息厅局等力量,建立大联合、大协作的农产品信息分析预警工作体系,制定预警工作的实施措施,明确数据采集、分析研究和信息发布分工。二是建立强大的农业信息网络系统,由国家统计局、农业市场服务等部门通过调查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从业人员以及批发市场、零售市场等,获得农业生产、加工、价格、消费和贸易等基础数据。三是由政府部门、研究单位和大学共同负责,实行跨部门整合研究,引进高素质分析人才,突破系列技术难题,并应用先进的模型分析工具,分地区分产品对农产品生产、消费、贸易和价格进行预测和政策效果模拟分析等。四是健全信息发布机制,通过多渠道定期和不定期向信息用户提供生产信息、加工信息、市场供求与价格信息、进出口贸易信息、科技信息、防灾减灾等全方位的信息。根据发布的信息,生产者适时地调整生产规模;流通者根据未来价格趋势,调整价格和库存;政府根据预测信息对生产者收入进行评估,以估计政府对生产者的补贴资金[9]。

参考文献

[1]王冲,陈旭.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原因与流通改革的思路探讨

[J].中国软科学.2012(4):11-17.

[2]宋君,李玫瑰.基于4P理论分析我国农产品“农超对接”销

售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12,44(6):

133-136.

[3]任文菡,傅建祥,王政军.农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原

因、影响及应对举措[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30(3):41-42.

[4]廖文梅,彭泰中.信息不对称对农产品市场交易影响及对策

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9(3):11-13.

[5]安玉发.中国农产品流通面临的问题对策及发展趋势展望

[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1,10(6):62-66.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

代化的若干意见[R].2014.

[7]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我省农产品流通体系建

设的实施意见[R].2012.

[8]郭影.我国农产品“卖难买贵”问题解析[J].经济视野,

2013(13):273-275.

[9]美国农产品信息分析预警工作考察报告[DB/OL].中国农业

信息网,http://www.agri.gov.cn/V20/ZX/nyyw/201309/

t20130926_3617135.html,2013-09-26.

(责任编辑:吴 霞)

猜你喜欢

广东省农产品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2019年“6·30”扶贫济困日活动倡议建议名单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农产品争奇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