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连云港徐圩海事趸船浮码头工程可行性研究

2014-07-24朱龙锦

中国水运 2014年5期

朱龙锦

摘 要:在分析连云港海事局监管设备设施现状及存在问题基础上,提出建设徐圩海事趸船浮码头工程可行性研究。

关键词:监管设备设施 趸船 浮码头

引言

连云港海事局是代表国家对连云港市沿海水域的水上交通安全和防治船舶污染工作实施统一管理的行政执法机关,副厅级。辖区海岸线总长204公里,管辖区域北连山东,南接盐城,东毗日韩,船舶密集,气象海况复杂,是江苏沿海水上安全监督管理的重点区域。为改善连云港海事局辖区安全监管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满足重点水域、重要航段具备全方位覆盖、全天候运行、快速反应的要求,连云港海事局适时启动“连云港徐圩海事趸船浮码头工程”的前期工作,目前该项目已纳入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十二五中期调整计划”,力争“十二五”末开工建设,本文将就有关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做初步研究。

连云港局辖区监管设备设施现状及存在问题

1、辖区海事监管站点布局现状

截止2013年底,辖区沿海从北向南该局已建成赣榆港区、连云港区及灌河港区燕尾港浮码头,正在建设连云港连岛海事监管基地码头,共计4个沿海海事监管基地(基站)。徐圩港区北距连云港港主体港区约22公里、南距灌河燕尾港约34公里,由于徐圩港区开发建设较晚,海事监管机构尚未进驻,海事基础设施和装备投入为零,属于连云港辖区监管站点空白地带。

2、辖区船艇现状及分布情况

截止2013年底,连云港局辖区共配置有巡逻船艇12艘,钢质2艘,其余均为玻璃钢巡逻船,玻璃钢巡逻船占比83.3%。

3、适应性评价和存在的问题

与辖区沿海开发、航运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相比,徐圩海事设施装备数量不足、性能落后,水上安全保障能力薄弱,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具体体现在:

3.1无巡逻船艇配备,水上动态安全监管力量薄弱

由于巡逻船艇配备,目前徐圩海事主要以陆上巡航为主,水上现场监管主要依靠本埠调派的船艇开展巡航执法,海事监管工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不足。徐圩港区属于连云港辖区监管站点空白地带,即使燕尾港或本埠港区派出巡逻艇至徐圩港区,也无法及时有效处理水上险情。

3.2无海事监管码头,辖区A级巡航中型巡逻船无法停靠补给

由于徐圩辖区潮差大,再加上辖区没有合适的靠泊地点,该局开展的辖区A级巡航时40米级巡逻船和即将投入使用的60米级巡逻船都无法进行停靠和补给。

3.3无办公和业务用房,海事日常管理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目前徐圩海事无办公用房、无海事业务受理大厅,相应的办公信息化设备设施也无法配备,严重影响了海事业务的高效、全面开展,也不利于服务行政相对人,直接影响了海事日常管理工作正常开展。

3.4无信息化监管系统,辖区港口水域无法有效监管

由于现代化的VTS、CCTV、AIS、GIS等信息化监管手段的空白,因此无法对徐圩港口码头进行有效的动态监控,对港口及附近水域险情和事故的预控和处置不能及时、有效。同时该港区尚未建设VHF基站,现有的江苏沿海VHF系统无法实施有效覆盖。

需求分析

据预测,至2015年末,徐圩港区在港口货物吞吐量、危险货物吞吐量、船舶交通量、大事故数量等方面均将超过船舶交通风险门限值,在港口规模扩大、港口吞吐量增加、船舶交通量增长情况下,若不加大海事装备与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不改善目前改变执法手段,预计至2015年辖区水上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日常满足徐圩港口及附近水域海事监管保障的需要。根据部海事局颁布的《海事船舶配备标准》,经测算徐圩港区作为独立港区需配置4艘30米级及以下巡逻艇。

满足1艘60m级巡逻艇实施辖区A级巡航和搜救定期值守靠泊、补给的需要。该局每季度开展2次及以上辖区A级巡航,以及定期搜救职守的工作都需要及时对船艇和人员进行靠泊、补给及休整。

满足因徐圩港区风浪条件较大趸船抗风性能要求高的需要。徐圩辖区沿海水域多为开敞水域,受台风和冬季大风影响较大,自然条件较连云港主体港区相对较差。

满足巡逻艇调度值班、机务管理及船员生活需要。考虑到机务管理人员、值班人员办公和休息,船员休息、活动和就餐,以及备品备件仓库、机房、视频监控和公共等设施,按照4艘30米级及以下巡逻艇船员22名(职守船员11名),监督员兼值班调度人员2名,机务管理人员2名,共计需约640平方米办公、生活以及休息的建筑面积。

综上所述,为更好适应徐圩港区的开发和地方航运经济发展,提高连云港海事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和防污应急救助能力,提升海事形象,近期建设徐圩80米趸船浮码头可以填补连云港主体港区和灌河水域之间监管基站的空白,也可短期内解决执法人员办公、生活和学习的需要,因此尽快实施连云港徐圩海事趸船浮码头工程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建设方案论证

1、建设地点选址

按照《连云港港总体规划》中的布局,港口支持系统发展区位于一港池西侧,岸线长1.0km。目前徐圩港区建设起步于一港池,考虑到徐圩港区先期建设的一批泊位即将建成投产,各类港口支持性服务也会配套产生,迫切需要建设码头供各类工作船停靠,为解决这一问题,一港池南侧近期功能定位为工作船泊位,远期为5 万吨级通用泊位,结构按照5 万吨级散货船设计。因此,近期拟建趸船浮码头选址于连云港徐圩港区一港池南侧工作船泊位东端(见图1),具体位置为34°36′55″N,119°33′09″E,可占用岸线200米,本工程西侧为在建连云港港徐圩港区通用泊位(一期)工程,北侧为连云港港徐圩港区通用泊位(二期)工程,东侧为连云港港徐圩港区通用泊位工程,是目前海事趸船浮码头理想的建设岸线,符合连云港港口规划及徐圩港区岸线调整规划,远期可调整至徐圩港区支持系统内。endprint

2、 建设内容

拟建徐圩海事趸船浮码头工程由活动引桥(钢结构)和趸船组成。拟建趸船选用江苏省船舶设计研究所有限公司设计的沿海钢质趸船(80×15×3m,单层)

3、趸船选型

根据连云港徐圩海事趸船浮码头所处位置的港池宽度、水流条件、波浪高度及每年受台风影响的次数及强度,经计算选用80m钢趸船(单层篷),该船型的特点是:外型尺寸大、趸船整体高度低、抗风浪能力较强,上层建筑布局合理,面积利用率高。本设计所选用的趸船由江苏省船舶设计研究所有限公司设计,满足船舶建造规范对沿海遮蔽航区的要求,趸船功能可满足巡逻艇靠泊和船员居住及小型办公要求。在综合兼顾船型主尺度局限、主甲板作业面积和两舷通道通畅要求、不同水域受风影响、人性化生活与居住、小型办公多种因素基础上,80m单层棚船型上层建筑面积约为640㎡。可提供2名值班调度和2名机务管理人员办公、22名船员其中11名船员职守,以及上述人员学习、就餐和休息的需要。按照《直属海事系统办公和业务用房建筑规划面积指标暂行规定》(厅规划字[2002]347号)相关标准测算,按照标准最高需建筑面积701.5平方米, 最低需建筑面积611.5平方米,采用80米单层趸船可以满足要求。

4、总平面布置方案

本工程建设海事趸船浮码头1座,码头布置于一港池南岸,西侧为在拟建徐圩港区工作船码头。码头总长度为80m,宽度为15m。码头钢引桥搁置于徐圩港区工作船码头东端,该码头拟在近期开工,在工作船码头设计时应预留钢引桥搁斗,码头前沿设计泥面为-3.5m,港池最终设计泥面高程为-13.3m。

趸船浮码头通过钢引桥、徐圩港区工作船码头与陆域连接,钢引桥长度为27m,宽度为2m。浮码头采用锚系固定。该钢质趸船引、领水锚拟采用φ62锚链(长度5节),引、领水锚采用5.5t大抓力锚。拢、开锚拟采用φ56锚链(长度5节),锚链与趸船的夹角取45°,锚采用4.5t大抓力锚。为了减小锚链对港池码头其他船舶靠泊的影响,在开锚根部挂悬锤,降低锚链悬空高度。

码头的总平面布置方案采用趸船平行一突堤的布置方案,该平面布置方案码头前沿线与拟建徐圩的工作船码头前沿线平,便于趸船两侧靠泊,对航道的影响小。为了节省投资,趸船通过徐圩的工作船码头与后方陆域相连接。

结语

该项目的建设既可加强徐圩港区水域的水上安全监管,强化徐圩港区施工作业期间的安全管理,亦可弥补连云港主体港区与灌河港区之间海事监管空白的问题,实现对全辖区监管救助基站的合理布局,确保一旦发生水上突发事件,能迅速启动应急处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水域环境的保护将得到进一步保障。同时,由于巡逻艇就近驻守,分段巡航,减少了巡逻艇开航里程,有效降低了巡航成本。因此,建造江苏海事局连云港徐圩海事趸船浮码头具有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建议本项目能迅速立项并启动。

(作者单位:连云港海事局)endprint

2、 建设内容

拟建徐圩海事趸船浮码头工程由活动引桥(钢结构)和趸船组成。拟建趸船选用江苏省船舶设计研究所有限公司设计的沿海钢质趸船(80×15×3m,单层)

3、趸船选型

根据连云港徐圩海事趸船浮码头所处位置的港池宽度、水流条件、波浪高度及每年受台风影响的次数及强度,经计算选用80m钢趸船(单层篷),该船型的特点是:外型尺寸大、趸船整体高度低、抗风浪能力较强,上层建筑布局合理,面积利用率高。本设计所选用的趸船由江苏省船舶设计研究所有限公司设计,满足船舶建造规范对沿海遮蔽航区的要求,趸船功能可满足巡逻艇靠泊和船员居住及小型办公要求。在综合兼顾船型主尺度局限、主甲板作业面积和两舷通道通畅要求、不同水域受风影响、人性化生活与居住、小型办公多种因素基础上,80m单层棚船型上层建筑面积约为640㎡。可提供2名值班调度和2名机务管理人员办公、22名船员其中11名船员职守,以及上述人员学习、就餐和休息的需要。按照《直属海事系统办公和业务用房建筑规划面积指标暂行规定》(厅规划字[2002]347号)相关标准测算,按照标准最高需建筑面积701.5平方米, 最低需建筑面积611.5平方米,采用80米单层趸船可以满足要求。

4、总平面布置方案

本工程建设海事趸船浮码头1座,码头布置于一港池南岸,西侧为在拟建徐圩港区工作船码头。码头总长度为80m,宽度为15m。码头钢引桥搁置于徐圩港区工作船码头东端,该码头拟在近期开工,在工作船码头设计时应预留钢引桥搁斗,码头前沿设计泥面为-3.5m,港池最终设计泥面高程为-13.3m。

趸船浮码头通过钢引桥、徐圩港区工作船码头与陆域连接,钢引桥长度为27m,宽度为2m。浮码头采用锚系固定。该钢质趸船引、领水锚拟采用φ62锚链(长度5节),引、领水锚采用5.5t大抓力锚。拢、开锚拟采用φ56锚链(长度5节),锚链与趸船的夹角取45°,锚采用4.5t大抓力锚。为了减小锚链对港池码头其他船舶靠泊的影响,在开锚根部挂悬锤,降低锚链悬空高度。

码头的总平面布置方案采用趸船平行一突堤的布置方案,该平面布置方案码头前沿线与拟建徐圩的工作船码头前沿线平,便于趸船两侧靠泊,对航道的影响小。为了节省投资,趸船通过徐圩的工作船码头与后方陆域相连接。

结语

该项目的建设既可加强徐圩港区水域的水上安全监管,强化徐圩港区施工作业期间的安全管理,亦可弥补连云港主体港区与灌河港区之间海事监管空白的问题,实现对全辖区监管救助基站的合理布局,确保一旦发生水上突发事件,能迅速启动应急处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水域环境的保护将得到进一步保障。同时,由于巡逻艇就近驻守,分段巡航,减少了巡逻艇开航里程,有效降低了巡航成本。因此,建造江苏海事局连云港徐圩海事趸船浮码头具有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建议本项目能迅速立项并启动。

(作者单位:连云港海事局)endprint

2、 建设内容

拟建徐圩海事趸船浮码头工程由活动引桥(钢结构)和趸船组成。拟建趸船选用江苏省船舶设计研究所有限公司设计的沿海钢质趸船(80×15×3m,单层)

3、趸船选型

根据连云港徐圩海事趸船浮码头所处位置的港池宽度、水流条件、波浪高度及每年受台风影响的次数及强度,经计算选用80m钢趸船(单层篷),该船型的特点是:外型尺寸大、趸船整体高度低、抗风浪能力较强,上层建筑布局合理,面积利用率高。本设计所选用的趸船由江苏省船舶设计研究所有限公司设计,满足船舶建造规范对沿海遮蔽航区的要求,趸船功能可满足巡逻艇靠泊和船员居住及小型办公要求。在综合兼顾船型主尺度局限、主甲板作业面积和两舷通道通畅要求、不同水域受风影响、人性化生活与居住、小型办公多种因素基础上,80m单层棚船型上层建筑面积约为640㎡。可提供2名值班调度和2名机务管理人员办公、22名船员其中11名船员职守,以及上述人员学习、就餐和休息的需要。按照《直属海事系统办公和业务用房建筑规划面积指标暂行规定》(厅规划字[2002]347号)相关标准测算,按照标准最高需建筑面积701.5平方米, 最低需建筑面积611.5平方米,采用80米单层趸船可以满足要求。

4、总平面布置方案

本工程建设海事趸船浮码头1座,码头布置于一港池南岸,西侧为在拟建徐圩港区工作船码头。码头总长度为80m,宽度为15m。码头钢引桥搁置于徐圩港区工作船码头东端,该码头拟在近期开工,在工作船码头设计时应预留钢引桥搁斗,码头前沿设计泥面为-3.5m,港池最终设计泥面高程为-13.3m。

趸船浮码头通过钢引桥、徐圩港区工作船码头与陆域连接,钢引桥长度为27m,宽度为2m。浮码头采用锚系固定。该钢质趸船引、领水锚拟采用φ62锚链(长度5节),引、领水锚采用5.5t大抓力锚。拢、开锚拟采用φ56锚链(长度5节),锚链与趸船的夹角取45°,锚采用4.5t大抓力锚。为了减小锚链对港池码头其他船舶靠泊的影响,在开锚根部挂悬锤,降低锚链悬空高度。

码头的总平面布置方案采用趸船平行一突堤的布置方案,该平面布置方案码头前沿线与拟建徐圩的工作船码头前沿线平,便于趸船两侧靠泊,对航道的影响小。为了节省投资,趸船通过徐圩的工作船码头与后方陆域相连接。

结语

该项目的建设既可加强徐圩港区水域的水上安全监管,强化徐圩港区施工作业期间的安全管理,亦可弥补连云港主体港区与灌河港区之间海事监管空白的问题,实现对全辖区监管救助基站的合理布局,确保一旦发生水上突发事件,能迅速启动应急处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水域环境的保护将得到进一步保障。同时,由于巡逻艇就近驻守,分段巡航,减少了巡逻艇开航里程,有效降低了巡航成本。因此,建造江苏海事局连云港徐圩海事趸船浮码头具有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建议本项目能迅速立项并启动。

(作者单位:连云港海事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