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文教学需“对症下药”

2014-07-24戴顺其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对症下药毛病形式

戴顺其

当前作文教学中还存在不少有悖教学规律的现象,导致作文教学出现了一些误区。结合教学实际,我认为可以“对症下药”。

误区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个毛病在部分刚接班或中途换班的教师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究其原因是这些教师看问题的角度有问题,他们往往把刚接手的班级与之前的班级相比,甚至有些青年教师把学生的水平与自己的水平相比。自然,他们看到的学生作文处处是毛病。于是,在讲评学生作文的时候,教师只围着学生的作文问题转,今天想治这个毛病,明天想治那个毛病,治来治去,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长此以往,教师成了“消防队员”,而学生的作文却不见长进。

医治这个“毛病”,“处方”很简单,一是认真学习新课标,新课标对高中各阶段作文训练要点有具体的要求。二是依据新课标因地制宜地制定好自己的作文训练序列,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减少重复,增强计划性,克服盲目性。三是明确作文训练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观察、思考、联想、想象的能力,也包括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优良的品质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能力。

误区二:处处设卡,规矩太多。我们有些教师喜欢制定“规矩”,常常是七个“不准”,八个“不可以”,处处设卡,搞得学生缩手缩脚,无所适从。我想,作文训练不能不讲规矩,但规矩太多,学生会望而却步,作文教学就失去了对学生的吸引力。去年我刚接手一个班,学生写作水平较差,我反复宣传写作的重要性,学生仍提不起精神,一了解,主要原因是学生对写作没兴趣。我未加责备,而是利用早读课和自习课,学用了魏书生先生很早就用过的做法,或来一场文学鉴赏,或朗读一篇往届生的优秀作文,或听写一段抒情散文。一段时间过后,学生喜欢上了这种形式,学生的作文水平在不知不觉中有了明显的提升。仔细想来,作文教学有“放”才有“收”,魏先生的“放”实是导引之法。它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热情,有了热情,写作就不是什么难事了。在作文教学的具体过程中,也应当注重引导。魏书生先生在作文训练中曾允许学生随便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如果一开始就规定这不能写那也不能写,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很难提高的。

误区三:重形式,重“供料”,轻思维训练。有些教师喜欢讲形式,是因为形式的东西好讲。讲结构,则七种开头,八种结尾;讲语言,则“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等等。殊不知,贪多嚼不烂,过空用不上。诚然,作文教学不讲形式不行,而只讲形式不讲思维训练则更不行。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思想认识是文章的质料。”“(作文训练要)练习启其精思之途。”施东向先生也说过:“不从训练自己的思想入手来加强词章修养,将很难有大的效果。”由此可见思维训练的重要性。再者,作文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从训练思想入手。

首先,要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用正确的理论武装自己,对社会和人生作出正确的分析和评价,这就是思维的“质料”。实践告诉我们,学生思维中的“质料”很重要。拥有高“质料”,才可能拥有高水准的立意,才可能写出思想内容深刻的文章。作文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想境界,而要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想境界,就必须从训练思想入手,这是思维训练的基本内容。2013年高考结束后,我们的学生在整理资料的时候几乎是人手一本老师帮助整理的作文材料。很多学生无奈地说,考场上看到作文题目真的不知道读过的材料哪些可用,更不知道怎么用。我想,这应该是不重视思维训练的恶果。我们老师只会不断地给学生“供料”,却很少帮助学生“解料”(主要是分析评价),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在平时的教学中,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正确的价值观分析评判各种事物,多角度多方位认知社会上发生的各种复杂问题,教会学生运用辩证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去探究,去发现。我们还必须帮助学生熟练地掌握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这两种思维形式,这两种思维形式的转换就是学生思想水平提高的过程。

(作者单位:南京市天印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对症下药毛病形式
一身毛病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燃烧吧!小羽宙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没毛病
人参虽好,也要“对症下药”
毛病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台媒称海峡论坛“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