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题课就是方法课

2014-07-24杨坚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光屏说题透镜

杨坚

初中物理教学由习题课教学、物理概念与规律教学、物理实验教学三大部分构成。在概念与规律教学后,教师要安排习题课来引导学生应用此规律判断、解决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习题课就是方法课,教师运用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解题方法,使精选的例题和习题成为培养学生能力的工具。

1.引导审题。抓住题意关键,寻找答案突破点,按要求答题。例如:一物体重为3.92N,体积为500cm3,将物体放入水中静止,求该物体所受到的浮力。许多学生根据浮力计算公式:F浮= ρ水 gV排=1.0×103kg/m3×9.8N/kg×5×10-4m3=4.9N,所以物体受到的浮力为4.9N。出现这样的错误原因是对题目审查不透,没有搞清楚物体在水中浮沉的情况,就随便乱套公式进行计算。经过教师点拨,学生能够得到正确的解答方法:物体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F浮= ρ水gV排=1.0×103kg/m3×9.8N/kg×5×10-4m3=4.9N,由于F浮>G,故物体上浮,最后物体漂浮在水面,因此物体在水中静止后受到的浮力F浮=G=3.92N。

2.扩展思路。“一题多解”是指采用多种解题方法解决同一个实际问题的解题方式,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应用,启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密度应用练习,选用这样的一道题:实验室需要购买4kg的酒精,用容积为4.5L的容器够装吗?先让学生解答。结果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先求4kg酒精体积再依此判断,这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4.5L的容器能装多少kg的酒精”和“4kg的某种液体体积为4.5L,这种液体的密度是多少”等思路发散学生思维,促进知识迁移,触类旁通。

3.梯度分层。既要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时又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时教师可以把问题的难度进行分解,将一个大问题变成若干个梯度较小的问题,使问题的难度逐渐增大,鼓励学生尽量多地解决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学生通过教师精选的例题能掌握分析和解决同类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如:甲灯标有“6V 3W”字样和乙灯标有“9V 6W”的字样,如果将它们串联接入电路,两端允许加的最大电压是多少伏?教师引导大家将此题进行改编,把它分解成若干个梯度较小的问题:(1)甲灯正常发光时的电流是多少?(2)乙灯正常发光时的电流是多少?(3)将它们串联接入电路后,不断加大电路两端电压,哪盏灯先烧坏?(4)将它们串联接入电路,两端允许加的最大电压是多少伏?学生体会到题目难度由浅入深,不仅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会领会解题的系统思维。

4.说题总结。通过教师的“说”,带动全体学生的“学”,实现全体学生的“会”。说题,是教学双方在精心做题的基础上,阐述对某一道(或一批)习题解答时所采用的思维方式、解题策略及依据,进而总结出经验性解题规律的教学活动。说题分教师说题、学生说题、师生共同说题三种方式,题型包括判断题、应用题、实验题、探究题、计算题等。说题的内容大致包括说条件、说思维、说策略、说注意、说规律五个环节。每次说题的内容及要求并不是千篇一律的,根据具体的题目有所侧重,需灵活确定每次说题的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和基本重点。例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当烛焰、凸透镜、光屏位于如图所示的位置时,烛焰在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的缩小的像,要使烛焰在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的放大的像,调节的方法是:

A.透镜不动,蜡烛向透镜移动,光屏向透镜移动;

B.透镜不动,蜡烛向透镜移动,光屏远离透镜移动;

C.透镜不动,蜡烛远离透镜移动,光屏远离透镜移动;

D.透镜不动,蜡烛远离透镜移动,光屏向透镜移动。

本题应着重说条件、说注意、说规律:说条件,题目中给出的物距、像距变化的条件是什么;说注意,物距和像距变化时,像的大小怎样变化;说规律,说出凸透镜成像中物距、像距、像的大小关系等物理规律。然后得出结论。

习题课的方法还有很多,方法的有效与否在于学生接受、掌握和运用的情况。因此,教师必须根据例题和习题的特点,根据学生的能力和需求,选择实施最佳的方法或方法组合,力求全员积极参与,思维活跃,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有所启迪。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广勤中学)

猜你喜欢

光屏说题透镜
透镜(部级优课)
光屏的作用
巧辨两种透镜
凸透镜成像规律探究
[透镜成像的规律]随堂练
一题多变之有效说题
透镜及其应用专题复习
透镜光路图大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