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渗透“结构”思想提升阅读能力

2014-07-24马伟平周水萍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结构

马伟平 周水萍

语文新课程实施以来,由于受到“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体系和完整”“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等观念的影响,中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普遍缺失,基本技能普遍弱化。近年来,我校开展的“结构尝试”教学研究,这一思想运用到语文阅读教学中,对促进学生语文阅读知识与技能的提高有着积极的效用。

我们在“结构尝试”教学思想指导下,经过实践探索,概括出了阅读文章的“两类结构”:“内容与形式”结构以及“方法与程序”结构。

1.“内容与形式”结构。

任何文章都是由“内容”和“形式”两部分组成的,我们阅读文章,首先就要把握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结构,也就是要把握“内容与形式”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而把握“内容与形式”的要素,就是指把握“内容与形式”的关键特征。我校在阅读实践探索中,概括出了“内容与形式”的关键特征如下:

内容:从材料的选择来看,任何文章,无非都是写“人、事、景、物、情、理”几个方面,要做到真实、典型、新颖。从表达的情感意旨来看,无非是了解自然、了解社会、感悟人生,要做到正确、鲜明、深刻等。

形式:可以从文章的表达方式、结构布局、表现手法、语言特色四个方面来考察,揭示其内涵和关键特征,并用概括化、结构化的形式直观呈现出来。例如“表达方式”指的是“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等特定的语言方法和手段。其中“描写”的概念内涵是“对人或事物的描摹状写”,从描写的对象上看,又可以分“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场景描写”三类,“描写”的基本方法是抓住特征、锤炼字词、运用修辞、多种视角、虚实相生、动静结合,“描写”的共同作用是凸显形象、深化中心。“结构布局”指的是文章的线索脉络、层次段落、过渡照应、开头结尾等。“表现手法”侧重于整篇文章的表达技巧,如“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对比”等。“语言特色”主要是指作者在遣词造句、言辞风格上的技巧和特点,大致可以分为平实、生动两类,要求通顺、准确、有表现力。品味语言,主要是品味语言的形式和意蕴,形式主要是指在遣词造句、节奏、句式、修辞、写法上的表现形态。

“内容”和“形式”的内在联系:“内容”是统帅和灵魂,“形式”是血肉和筋脉,两者相辅相成,文章是意(内容)和言(形式)的统一体。

2.“方法与程序”结构。

阅读文章,除了建构“内容与形式”结构,还需要建构“方法与程序”结构,阅读文章的“方法与程序”结构,是指以阅读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结构为基础,渗透阅读方法策略的阅读文章的一般操作步骤。我校在阅读实践探索中,概括形成了“查(读)—熟(读)—品(读)—悟(读)”的“方法与程序”结构。

查读—感知:运用“查找工具书法”“圈点批注”等方法策略,自主阅读,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扫除字词障碍,初知文章内容主旨。

熟读—理解:运用“品读词句”“结合语境”“联系生活”“联想想象”等方法策略,把握句意、段意。在此基础上,运用“人事景物情理法”“文体特征法”“绘知识线法”等方法策略,把握整篇内容。运用“段意合并”“知人论世”“关键词句”“回归验证”等策略,把握文章主旨。

品读—鉴赏:运用“一课一得法”,结合文章“基本知识”结构,围绕文本最有特色的“内容”或“形式”特点,揭示其内涵和关键特征,建构文章阅读的核心知识。

悟读—升华:运用“联想”“比较”等策略,联系自我,观照现实,感悟方法,升华情感。

“查(读)-熟(读)-品(读)-悟(读)”是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查(读)、熟(读)”是“品(读)”的基础,必须先“读”后“品”,以“品”来验证和深化“读”。

抓住了阅读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结构、“方法与程序”结构的要素及要素的关键特征,就为有效阅读文章奠定了基础。下面以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窗》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渗透“结构”思想,进行阅读教学设计。其主要教学环节如下。

(一)感情先行,明确目标。

感情调节,激发兴趣,导入新课。用具体直观的形式,出示目标,发挥目标的导教、导学、导练功能。

《窗》一课的具体目标如下:

1.会默写本课字词(音形义),查读课文,熟背重要语句和段落。

2.熟读课文,继续学习运用“人事景物情理法”“文体特征法”“绘知识线法”等策略,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概括说出文章的内容。

3.继续学习运用“关键词句法”“段意合并法”等策略,把握主旨和探究写法。

4.品读课文,概括说出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及作用(围绕本文最主要的内容或表达特色,确定“一课一得”教学目标)。

(二)查读课文,积累字词。

目前许多语文课堂教学忽视学生字词基础知识的积累,不利于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我们主张在阅读教学中,通过默写检查、反馈矫正等方法,强化学生对字词的积累、对语言的感悟。同时,围绕课前预习,交流作品的“写作背景”,明确本文写于上世纪80年代,那是一个偶像破灭、理性失落的年代,作者写这篇小说,有着拷问人性的深刻内涵,了解这一知识,有利于学生深度思考文章的内容主旨,为进一步阅读做了铺垫。

(三)熟读课文,把握内容。

引导学生运用“文体特征法”“关键词句法”“绘知识线法”“段意合并法”等,把握内容和主旨,初步感知文章的形式特点。

1.学生围绕“写什么”这一问题,自读课文,继续学习运用“文体特征法”“绘知识线法”等方法策略,圈点批注,概括内容。这里的“文体特征法”具体表现为:《窗》从文体上看是一篇小说,而阅读小说可以从“情节、人物、环境”三要素入手,以“情节”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把表现人物活动及相互关系的关键词句圈画出来,分析其思想性格的演变历程,并用“绘知识线法”,直观呈现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把握内容,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2.学生围绕“为什么写”的问题,自学思考。用“段意合并”“知人论世”等方法,体会小说的主旨,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

3.通过上述学习活动,概括形成下列“知识线”结构图示。

4.学生围绕“怎么写”的问题,审视“知识线”,感知文本表达特色。从“知识线”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文本最主要的表达特色是“对比”。

(四)品读写法,赏析特色。

围绕“对比”这一文本表达特色,进行问题导学,揭示“对比”的关键特征和作用,帮助学生掌握有关“对比”的知识,实现“一课一得”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知识与技能。

1.细读文章4、5两节和最后一节,说说文章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来表现两位病人的思想性格的。

2.学生自学思考,教师给予方法指导,可以运用“品读词句法”“联系语境法”“联想想象法”等,揣摩品味。

3.交流展示,明确这里的“对比”主要体现在“内容(选择材料)”的正反不同上:4、5两节写了公园里怡人的景色、蓬勃的生机,洋溢着生命的活力,最后一节写了一堵丑陋的、冷冰冰的秃墙,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一热一冷,一明一暗,给人的感受截然不同,生动地展现了两位病人内心的美丑善恶。

4.师生合作,结合文章其他几处“对比”的具体描写,形成关于“对比”的知识结构,明确“对比”的关键特征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比较,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窗》这课的“对比”,既有“近窗病人”和“远窗病人”的正反对比,也有“远窗病人”自身的前后对比,同时,“对比”作为一种表现手法,还综合体现在“结构布局”“表达方式”等方面,其作用都是通过比较,凸显特征。然后,将“对比”回归到阅读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结构中去,丰富学生关于文章阅读的认知,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悟读升华,联系拓展。

引导学生归纳小结,感悟方法,回归阅读文章的“两类结构”,强化语文知识与技能的提升。同时,联系现实与自我,反思体悟,升华情感。

阅读文章的“两类结构”(内容与形式结构、方法与程序结构),概括性强,比较抽象,涉及的语文知识概念和学科思想比较多,学生在短时间内不易掌握和运用,只有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长期训练、灵活运用,将“结构”思想渗透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才能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阅读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结构
Feuerbach定理中的伪圆结构及一般性推广
Feuerbach定理中的伪圆结构及一般性推广
2017年1~11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商品结构统计
当型结构与直到型结构的应用
发现“结构一样”,积累“基本图形”
物质结构规律归纳
挖掘对称结构,简化解题过程
盘点八大奇葩的心形结构
半包围结构
观察题目结构构造函数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