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充分发挥物理实验的智慧启迪作用

2014-07-24史献计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中学物理体验智慧

史献计

【摘 要】充分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智慧启迪作用:触摸科学体验实验发现,唤醒学生好奇心;操作仪器,获取实验方法,养成科学素养;设计探究,提高创新意识,提升学生智慧。

【关键词】中学物理 实验 体验 方法 素养 智慧

物理实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物理学的实验基础、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是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基础,它们在学生智能结构的发展中有着特殊的作用。物理实验既是学生学习的内容,也是物理教学方法。因此,物理实验及其教学是物理课程和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物理教学中,通过教学设计引领学生步入物理实验殿堂,架起学生智慧生成的桥梁是物理教学改革的重要措施。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做好教材上的实验,还要多动脑、多收集信息,设计更多的实验,做到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相结合,验证性实验与探索性实验相结合,充分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智慧启迪作用。把实验作为发展学生创新能力、思维能力,提升学生智慧水平的支撑。

中学物理实验教育能够影响学生的发展,作为一种实践形态,实验教育至少在两个层面上发生着作用:一是获得群体性社会文化要素的知识、经验、技能等;二是使个体精神层面的主体价值、思维、智慧得以交流、引导与提升。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科学对于人类的影响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大家熟知的,即科学直接地,或很大程度上间接地生产出完全改变了人类生产生活的工具;第二种方式是教育的性质——它作用于心灵。因此,走进物理实验殿堂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

一、触摸科学,体验发现——唤醒好奇心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对学科的喜爱源自于内心的好奇,物理实验的奇特现象不仅是归纳物理规律,形成物理假说、验证理论预言和物理假说的依据,也是激发学生好奇心理的有力手段。

【案例1】互感与自感的教学设计

教师:两节干电池串联后两端的电压是几伏?

学生:3V。

教师:人接在两节干电池两端会有电击的感觉吗?

学生:不会。

教师:那好,我们用两节干电池试试看。

教学行为:教师按图1所示的电路图连接好电路后,让几名学生手拉手接到A、B两端。

实验现象:闭合开关S瞬间,学生基本没有感觉;断开开关S瞬间,几名学生因受到电击而跳了起来。

学生反应:全班学生都觉得很意外,很惊奇。

设计分析:通过感官触觉来体验实验现象,这不仅仅是感觉刺激,更是从思维上给予学生强烈的刺激,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理,正所谓“水不激不活,人不激不奋”。学生在强烈的与生活体验相悖的刺激之下,产生了学习思维的兴奋,为学习互感后的自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设计出实验现象在学生的意料之外、效果明显、生动形象的实验,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细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的实验尽量不要用演示实验替代,更不需要用多媒体技术替代,而要让学生在切身体验中触摸到实验的奥妙,感受实验的真谛。

二、操作物理仪器,获取实验方法——养成科学素养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的基本理念之一是:“高中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所以,高中物理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

简单地讲,科学素养主要包括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知识与技能。物理教学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渠道是实验教学,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加强实验操作,即加强学生的实验基本功的训练。其基本策略是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要加强每一个操作细节的把握,包括对一些仪器仪表的数字认读,对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等基本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讲解等。在实验教学中提倡使用自制的实验用具,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课外开放实验室,给学生更多的时间、空间来展示他们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水平。此外,在通过实验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时,一定要有所侧重,包括教学内容的侧重,如电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与我们当前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部分内容。在实验教学时,要注重课程标准中的基本要求的实践与落实,课堂上一定要设置与生活相关的情境,让学生的实验素养与具体生产生活实践联系起来,通过这些典型的实验,学生的科学素养就会在教师精心安排的实验教学中有所提升。

【案例2】为探究小灯泡的电功率P和电压U的关系,小明测量了小灯泡的电压U和电流I,利用P=UI得到电功率。实验所使用的小灯泡规格为“3.0V 1.8W”,电源为12V的电池,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10Ω。

(1)准备使用的实物电路如图2所示。请将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正确位置。

(2)现有10Ω、20Ω和50Ω的定值电阻,电路中的电阻R1应选 Ω的定值电阻。

(3)测量结束后,应先断开开关,拆除 两端的导线,再拆除其他导线,最后整理好器材。

(4)小明处理数据后将P、U2描点在坐标纸上,并作出了一条直线,如图3所示。请指出图像中不恰当的地方。

分析:问题(1)(3)考查的是基本实验操作技能;问题(2)考查了电学实验设计能力,要求学生从实验原理、电路设计原则等方面进行分析与判断;问题(4)考查了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试题的设问角度很新颖。显然,在物理实验原理、实验操作过程、实验数据处理上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电学实验结束后电路拆除“应拆除电池两端的导线”是基本的实验素养,同时对学生的安全意识也是一种考查;再如,实验数据处理中“图线不应画为直线”,突破了学生平时学习过程中“拟合直线”惯性思维,真实的实验数据处理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科学的、诚实的记录与分析;而“横坐标的标度不恰当”既是一种美学要求,也是物理系统化观念的渗透。

【案例3】瞬时速度概念的建立

器材:气垫导轨、光电门、计时器、刻度尺

任务:测量滑块经过O点时的速度

操作:如图4(a)所示气垫导轨倾斜放置,使滑块从固定高度下滑。在O点[图4(b)所示]装上光电门S1,在O点沿斜面向上的方向上,每隔一定距离取一点A1、A2、…、A6;将第二个光电门S2按序号放在A6、A5、…、A1各点,用计时器逐次测量出滑块通过A6O、A5O、…、A1O的时间,计算各次的平均速度,得到相应的数据。再在O点沿斜面向下的方向上,按一定的距离取B1、B2、…、B6,将第二个光电门S2按序号放在B6、B5、…、B1各点,测出滑块通过B6O、B5O、…、B1O的时间,计算各次的平均速度,得到相应的数据。

研究:分析O点上方各点的测量数据,发现滑块通过A6O、A5O、…、A1O时的位移越来越小,平均速度却越来越大,由此推出,位移趋于零时,平均速度并不为零。滑块通过B6O、B5O、…、B1O的位移越来越小,平均速度随之减小,但是A1O段平均速度小于B1O段速度,因此,有理由相信,它们之间存在一个中间界限量,这个量就是O点的瞬时速度。

分析:上述实验帮助学生理解了瞬时速度的概念,解释了“当位移趋于零时,平均速度是否为零”“平均速度是否有极限”的疑问。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研究是物理素养形成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尽最大可能让学生动手,在动手的基础上,通过问题的引导,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学生的物理素养。

此外,为了解决课堂实验不足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家庭实验室、合作小组实验室等方式让学生有足够触摸实验仪器、体验物理方法的机会。生活中的许多废旧物品可以成为很好的实验器材,如气球、易拉罐、玩具车轮、小电动机、绳子、木板、金属片、饮料瓶、泡沫海绵、吸管、皮筋等,可以开发出一系列实验。要让物理实验在发现新事实、探索新规律、检验理论、判定理论的适用范围、测定常数、推广应用、开拓新领域等方面对学生的物理素养的形成发挥作用。

三、实验设计探究,提高创新意识——提升学生智慧

实验设计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能反映出学生对物理科学方法的掌握情况,是学生科学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要通过示范的方式,逐步让学生体验实验设计的基本思想、方法与策略。物理实验设计的核心是实验原理的把握,教师要用实验原理调控学生的实验行为。从设计方法角度来看,有等效法、累积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替代法、留迹法、放大法、缩小法、平衡法、图像法等。这些方法有时还可以综合起来使用,具体由实验目的来确定原理,然后根据原理设定相应的设计。

【案例4】楞次定律“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变化”的教学实验设计

实验装置:如下表所示,轻质铝环用细绳悬挂起来,静止时,用条形磁铁的N极或S极垂直于铝环平面,沿中心轴线水平运动。

实验现象:条形磁铁的N极、S极靠近或远离铝环时,铝环将被排斥或吸引。

原理分析:根据“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的原理可判断出铝环中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的磁极方向。

实验记录:如表所示。

创新要点:可以直接根据铝环运动的情况分析出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进而根据“安培定则”判断出感应电流的方向。这样的设计为学生归纳“增反减同”提供了实验“脚手架”,实验现象与原理分析设计在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内,减少了教师“启而不发”的烦恼。

【案例5】某兴趣小组利用自由落体运动测定重力加速度,实验装置如图5所示。倾斜的球槽中放有若干个小铁球,闭合开关S,电磁铁吸住第1个小球。手动敲击弹性金属片M,与触头瞬间分开,第1个小球开始下落,M迅速恢复,电磁铁又吸住第2个小球。当第1个小球撞击M时,M与触头分开,第2个小球开始下落……这样,就可测出多个小球下落的总时间。

(1)在实验中,下列做法正确的有( )。

A.电路中的电源只能选用交流电源

B.实验前应将M调整到电磁铁的正下方

C.用直尺测量电磁铁下端到M的竖直距离作为小球下落的高度

D.手动敲击M的同时按下秒表开始计时

(2)实验测得小球下落的高度H=1.980m,10个小球下落的总时间T=6.5s.可求出重力加速度g= m/s2。(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

(3)在不增加实验器材的情况下,请提出减小实验误差的2个办法。

(4)某学生考虑到电磁铁在每次断电后需要时间Δt磁性才消失,因此每个小球的实际下落时间与它的测量时间相差Δt,这导致实验误差。为此,他分别取高度H1和H2,测量n个小球下落的总时间T1和T2。他是否可以利用这两组数据消除Δt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请推导说明。

分析说明:(1)电路中电源的作用是为电磁铁通电,选用交流电源和直流电源都可以,故A错;实验前应将M调整到电磁铁的正下方,以便于金属球敲击弹性金属片M,故B对;用直尺测量金属球下端到M的竖直距离作为小球下落的高度,故C错;手动敲击M的同时按下秒表开始计时,故D对。

实验设计以“滴水法”测重力加速度原理为背景,在考查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同时,让学生对实验原理有了深刻理解。同时,对学生处理数据、分析误差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如第(1)问中选项C要求学生了解测量几何形状时是不能忽略小球下落的高度的。第(3)问“多次重复实验,结果取平均值”是减小误差的基本方法,或通过“增加小球下落的高度”,从而增加小球的下落时间,减小误差等。

物理实验不仅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认识物理规律、形成物理概念、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综合性地设计实验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增强实验效果,较好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培养独立工作能力,使学生有更多的动手机会,让学生在掌握实验原理和仪器使用方法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思维去设计实验方案、组合实验仪器,然后完成某一项目的实验。实验中,学生亲身经历了设计方案、论证实施、设计图表、组合安装、排除故障、整理数据、推导结论的全过程,从中体味到了探索真理的艰辛和成功的乐趣,领略到了实验科学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可验证自己的设想是否正确,提高了学生实验能力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物理实验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便培养出一批适应现代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物理实验还能帮助学生获得系统性的物理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科学作风、严格的科学方法,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

【参考文献】

[1]安忠,刘炳昇.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2]徐卫华.见微知著别有洞天[J].物理教师,2013(10).

[3]欧剑雄.高中物理的创新设计[J].物理教学,2013(11).

(作者单位:南京化学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

【案例3】瞬时速度概念的建立

器材:气垫导轨、光电门、计时器、刻度尺

任务:测量滑块经过O点时的速度

操作:如图4(a)所示气垫导轨倾斜放置,使滑块从固定高度下滑。在O点[图4(b)所示]装上光电门S1,在O点沿斜面向上的方向上,每隔一定距离取一点A1、A2、…、A6;将第二个光电门S2按序号放在A6、A5、…、A1各点,用计时器逐次测量出滑块通过A6O、A5O、…、A1O的时间,计算各次的平均速度,得到相应的数据。再在O点沿斜面向下的方向上,按一定的距离取B1、B2、…、B6,将第二个光电门S2按序号放在B6、B5、…、B1各点,测出滑块通过B6O、B5O、…、B1O的时间,计算各次的平均速度,得到相应的数据。

研究:分析O点上方各点的测量数据,发现滑块通过A6O、A5O、…、A1O时的位移越来越小,平均速度却越来越大,由此推出,位移趋于零时,平均速度并不为零。滑块通过B6O、B5O、…、B1O的位移越来越小,平均速度随之减小,但是A1O段平均速度小于B1O段速度,因此,有理由相信,它们之间存在一个中间界限量,这个量就是O点的瞬时速度。

分析:上述实验帮助学生理解了瞬时速度的概念,解释了“当位移趋于零时,平均速度是否为零”“平均速度是否有极限”的疑问。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研究是物理素养形成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尽最大可能让学生动手,在动手的基础上,通过问题的引导,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学生的物理素养。

此外,为了解决课堂实验不足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家庭实验室、合作小组实验室等方式让学生有足够触摸实验仪器、体验物理方法的机会。生活中的许多废旧物品可以成为很好的实验器材,如气球、易拉罐、玩具车轮、小电动机、绳子、木板、金属片、饮料瓶、泡沫海绵、吸管、皮筋等,可以开发出一系列实验。要让物理实验在发现新事实、探索新规律、检验理论、判定理论的适用范围、测定常数、推广应用、开拓新领域等方面对学生的物理素养的形成发挥作用。

三、实验设计探究,提高创新意识——提升学生智慧

实验设计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能反映出学生对物理科学方法的掌握情况,是学生科学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要通过示范的方式,逐步让学生体验实验设计的基本思想、方法与策略。物理实验设计的核心是实验原理的把握,教师要用实验原理调控学生的实验行为。从设计方法角度来看,有等效法、累积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替代法、留迹法、放大法、缩小法、平衡法、图像法等。这些方法有时还可以综合起来使用,具体由实验目的来确定原理,然后根据原理设定相应的设计。

【案例4】楞次定律“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变化”的教学实验设计

实验装置:如下表所示,轻质铝环用细绳悬挂起来,静止时,用条形磁铁的N极或S极垂直于铝环平面,沿中心轴线水平运动。

实验现象:条形磁铁的N极、S极靠近或远离铝环时,铝环将被排斥或吸引。

原理分析:根据“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的原理可判断出铝环中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的磁极方向。

实验记录:如表所示。

创新要点:可以直接根据铝环运动的情况分析出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进而根据“安培定则”判断出感应电流的方向。这样的设计为学生归纳“增反减同”提供了实验“脚手架”,实验现象与原理分析设计在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内,减少了教师“启而不发”的烦恼。

【案例5】某兴趣小组利用自由落体运动测定重力加速度,实验装置如图5所示。倾斜的球槽中放有若干个小铁球,闭合开关S,电磁铁吸住第1个小球。手动敲击弹性金属片M,与触头瞬间分开,第1个小球开始下落,M迅速恢复,电磁铁又吸住第2个小球。当第1个小球撞击M时,M与触头分开,第2个小球开始下落……这样,就可测出多个小球下落的总时间。

(1)在实验中,下列做法正确的有( )。

A.电路中的电源只能选用交流电源

B.实验前应将M调整到电磁铁的正下方

C.用直尺测量电磁铁下端到M的竖直距离作为小球下落的高度

D.手动敲击M的同时按下秒表开始计时

(2)实验测得小球下落的高度H=1.980m,10个小球下落的总时间T=6.5s.可求出重力加速度g= m/s2。(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

(3)在不增加实验器材的情况下,请提出减小实验误差的2个办法。

(4)某学生考虑到电磁铁在每次断电后需要时间Δt磁性才消失,因此每个小球的实际下落时间与它的测量时间相差Δt,这导致实验误差。为此,他分别取高度H1和H2,测量n个小球下落的总时间T1和T2。他是否可以利用这两组数据消除Δt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请推导说明。

分析说明:(1)电路中电源的作用是为电磁铁通电,选用交流电源和直流电源都可以,故A错;实验前应将M调整到电磁铁的正下方,以便于金属球敲击弹性金属片M,故B对;用直尺测量金属球下端到M的竖直距离作为小球下落的高度,故C错;手动敲击M的同时按下秒表开始计时,故D对。

实验设计以“滴水法”测重力加速度原理为背景,在考查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同时,让学生对实验原理有了深刻理解。同时,对学生处理数据、分析误差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如第(1)问中选项C要求学生了解测量几何形状时是不能忽略小球下落的高度的。第(3)问“多次重复实验,结果取平均值”是减小误差的基本方法,或通过“增加小球下落的高度”,从而增加小球的下落时间,减小误差等。

物理实验不仅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认识物理规律、形成物理概念、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综合性地设计实验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增强实验效果,较好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培养独立工作能力,使学生有更多的动手机会,让学生在掌握实验原理和仪器使用方法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思维去设计实验方案、组合实验仪器,然后完成某一项目的实验。实验中,学生亲身经历了设计方案、论证实施、设计图表、组合安装、排除故障、整理数据、推导结论的全过程,从中体味到了探索真理的艰辛和成功的乐趣,领略到了实验科学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可验证自己的设想是否正确,提高了学生实验能力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物理实验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便培养出一批适应现代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物理实验还能帮助学生获得系统性的物理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科学作风、严格的科学方法,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

【参考文献】

[1]安忠,刘炳昇.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2]徐卫华.见微知著别有洞天[J].物理教师,2013(10).

[3]欧剑雄.高中物理的创新设计[J].物理教学,2013(11).

(作者单位:南京化学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

【案例3】瞬时速度概念的建立

器材:气垫导轨、光电门、计时器、刻度尺

任务:测量滑块经过O点时的速度

操作:如图4(a)所示气垫导轨倾斜放置,使滑块从固定高度下滑。在O点[图4(b)所示]装上光电门S1,在O点沿斜面向上的方向上,每隔一定距离取一点A1、A2、…、A6;将第二个光电门S2按序号放在A6、A5、…、A1各点,用计时器逐次测量出滑块通过A6O、A5O、…、A1O的时间,计算各次的平均速度,得到相应的数据。再在O点沿斜面向下的方向上,按一定的距离取B1、B2、…、B6,将第二个光电门S2按序号放在B6、B5、…、B1各点,测出滑块通过B6O、B5O、…、B1O的时间,计算各次的平均速度,得到相应的数据。

研究:分析O点上方各点的测量数据,发现滑块通过A6O、A5O、…、A1O时的位移越来越小,平均速度却越来越大,由此推出,位移趋于零时,平均速度并不为零。滑块通过B6O、B5O、…、B1O的位移越来越小,平均速度随之减小,但是A1O段平均速度小于B1O段速度,因此,有理由相信,它们之间存在一个中间界限量,这个量就是O点的瞬时速度。

分析:上述实验帮助学生理解了瞬时速度的概念,解释了“当位移趋于零时,平均速度是否为零”“平均速度是否有极限”的疑问。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研究是物理素养形成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尽最大可能让学生动手,在动手的基础上,通过问题的引导,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学生的物理素养。

此外,为了解决课堂实验不足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家庭实验室、合作小组实验室等方式让学生有足够触摸实验仪器、体验物理方法的机会。生活中的许多废旧物品可以成为很好的实验器材,如气球、易拉罐、玩具车轮、小电动机、绳子、木板、金属片、饮料瓶、泡沫海绵、吸管、皮筋等,可以开发出一系列实验。要让物理实验在发现新事实、探索新规律、检验理论、判定理论的适用范围、测定常数、推广应用、开拓新领域等方面对学生的物理素养的形成发挥作用。

三、实验设计探究,提高创新意识——提升学生智慧

实验设计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能反映出学生对物理科学方法的掌握情况,是学生科学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要通过示范的方式,逐步让学生体验实验设计的基本思想、方法与策略。物理实验设计的核心是实验原理的把握,教师要用实验原理调控学生的实验行为。从设计方法角度来看,有等效法、累积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替代法、留迹法、放大法、缩小法、平衡法、图像法等。这些方法有时还可以综合起来使用,具体由实验目的来确定原理,然后根据原理设定相应的设计。

【案例4】楞次定律“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变化”的教学实验设计

实验装置:如下表所示,轻质铝环用细绳悬挂起来,静止时,用条形磁铁的N极或S极垂直于铝环平面,沿中心轴线水平运动。

实验现象:条形磁铁的N极、S极靠近或远离铝环时,铝环将被排斥或吸引。

原理分析:根据“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的原理可判断出铝环中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的磁极方向。

实验记录:如表所示。

创新要点:可以直接根据铝环运动的情况分析出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进而根据“安培定则”判断出感应电流的方向。这样的设计为学生归纳“增反减同”提供了实验“脚手架”,实验现象与原理分析设计在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内,减少了教师“启而不发”的烦恼。

【案例5】某兴趣小组利用自由落体运动测定重力加速度,实验装置如图5所示。倾斜的球槽中放有若干个小铁球,闭合开关S,电磁铁吸住第1个小球。手动敲击弹性金属片M,与触头瞬间分开,第1个小球开始下落,M迅速恢复,电磁铁又吸住第2个小球。当第1个小球撞击M时,M与触头分开,第2个小球开始下落……这样,就可测出多个小球下落的总时间。

(1)在实验中,下列做法正确的有( )。

A.电路中的电源只能选用交流电源

B.实验前应将M调整到电磁铁的正下方

C.用直尺测量电磁铁下端到M的竖直距离作为小球下落的高度

D.手动敲击M的同时按下秒表开始计时

(2)实验测得小球下落的高度H=1.980m,10个小球下落的总时间T=6.5s.可求出重力加速度g= m/s2。(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

(3)在不增加实验器材的情况下,请提出减小实验误差的2个办法。

(4)某学生考虑到电磁铁在每次断电后需要时间Δt磁性才消失,因此每个小球的实际下落时间与它的测量时间相差Δt,这导致实验误差。为此,他分别取高度H1和H2,测量n个小球下落的总时间T1和T2。他是否可以利用这两组数据消除Δt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请推导说明。

分析说明:(1)电路中电源的作用是为电磁铁通电,选用交流电源和直流电源都可以,故A错;实验前应将M调整到电磁铁的正下方,以便于金属球敲击弹性金属片M,故B对;用直尺测量金属球下端到M的竖直距离作为小球下落的高度,故C错;手动敲击M的同时按下秒表开始计时,故D对。

实验设计以“滴水法”测重力加速度原理为背景,在考查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同时,让学生对实验原理有了深刻理解。同时,对学生处理数据、分析误差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如第(1)问中选项C要求学生了解测量几何形状时是不能忽略小球下落的高度的。第(3)问“多次重复实验,结果取平均值”是减小误差的基本方法,或通过“增加小球下落的高度”,从而增加小球的下落时间,减小误差等。

物理实验不仅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认识物理规律、形成物理概念、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综合性地设计实验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增强实验效果,较好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培养独立工作能力,使学生有更多的动手机会,让学生在掌握实验原理和仪器使用方法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思维去设计实验方案、组合实验仪器,然后完成某一项目的实验。实验中,学生亲身经历了设计方案、论证实施、设计图表、组合安装、排除故障、整理数据、推导结论的全过程,从中体味到了探索真理的艰辛和成功的乐趣,领略到了实验科学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可验证自己的设想是否正确,提高了学生实验能力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物理实验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便培养出一批适应现代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物理实验还能帮助学生获得系统性的物理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科学作风、严格的科学方法,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

【参考文献】

[1]安忠,刘炳昇.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2]徐卫华.见微知著别有洞天[J].物理教师,2013(10).

[3]欧剑雄.高中物理的创新设计[J].物理教学,2013(11).

(作者单位:南京化学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

猜你喜欢

中学物理体验智慧
文化自信视野下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思考
仿真技术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中学物理“智慧课堂”构建探究
文化自信视野下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思考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