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十二五”期间湖北省农业血防工作重点与防治措施

2014-07-21田慧云袁静彭飞方羽

湖北农业科学 2014年3期
关键词:血吸虫十二五防治

田慧云 袁静 彭飞 方羽

摘要:对“十二五”期间湖北省农业血吸虫(Schistosoma)病防治工作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通过大量的统计数据及调查报告分析了当前湖北省农业血防工作的基本情况、工作方向与重点,并提出了下阶段农业血吸虫病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农业血防;血吸虫(Schistosoma)病;防治;湖北省

中图分类号:R532.21;S855.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3-0620-04

血吸虫病俗称“大肚子病”,是由于人或家畜等感染了血吸虫(Schistosoma)所引起的一种传染性寄生虫病,被国家列为二类传染病。目前,中国主要流行区域在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四川、江苏、云南等7省,受威胁人口达6 500万,其流行给人类身体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危害,严重阻碍了疫区的经济发展。

湖北省位于长江中游的洞庭湖以北,是一个山多、河多、湖多、水多的地方,境内三面环山,向南敞开,形成一个不完整的盆地。中南部为地势低洼的江汉平原,平原上河道曲折、河网交织、湖泊密布,大都是古代大湖,为“云梦泽”的残留部分,山区与平原之间为丘陵地带,全省平原湖区面积约6万km2,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1/3左右[1]。血吸虫病的地理分布有显著的地区性,由于钉螺适宜在水源丰富、植被茂密的泥土里孳生繁殖,因此,湖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不仅与水系分布一致,而且与钉螺分布也基本一致。通过大量的统计数据及调查研究报告分析了“十二五”期间湖北省农业血防工作的基本情况、工作方向与重点,并提出了下阶段农业血吸虫病的防治措施。以期为湖北省农业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1 湖北省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基本情况

“十二五”期间,湖北省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以传播控制达标为重点,认真落实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全面实施血防“整县推进、综合治理”防治措施,积极推进省部联动工作,坚持依法防治、科学防治,血防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据年报资料显示,截至2012年底,湖北省有63个疫区县(市、区),518个乡(镇、场),5 449个血吸虫病流行的行政村。血吸虫病流行区人口为3 745.12万人,现有血吸虫病人14.65万人,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为0.60%,晚期血吸虫病人4 640人;疫区现有耕牛存栏22.15万头,其中,血吸虫病牛499头,耕牛血吸虫病感染率为0.23%;钉螺面积54 818.65万m2。目前,全省疫区县(市、区)中已有22个县(市、区)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22个县(市、区)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19个县(市、区)达到血吸虫病疫情控制标准。

2 “十二五”期间湖北省农业血防工作方向

2.1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群防群控、联防联控”的工作方针[2],坚持把农业血防工作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相结合,因地制宜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农业血防综合治理措施,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部门责任,加大投入力度,切实减轻血吸虫病危害。

2.2 总体目标

2013年底,全省19个疫区要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以行政村为单位,人、畜血吸虫病感染率在1%以下);至2015年,现有达到传播控制标准的县(市、区)力争达到传播阻断标准,同时不断巩固和扩大防治成果,为2018年全省实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奠定基础。

2.3 基本原则

①因地制宜,分类指导;②全面规划,突出重点;③整合资源,综合防治;④协调推进,同步实施。

3 湖北省农业血防工作重点

“十二五”期间恰逢难得的历史机遇,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作为“十二五”时期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为今后中国包括血防工作在内的公共卫生工作发展提供了依据和保障[3]。目前,全省有44个疫区县(市、区)相继达标,还有19个疫区县(市、区)未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510个行政村的人、畜血吸虫感染率大于1%,血吸虫病流行环境依然存在,传染源数量较大,防治任务还十分艰巨。为此,湖北省按照全国中长期规划要求和“十年送瘟神”的总体部署,以控制血吸虫病传染源为重点,以农业血防综合治理项目为载体,以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为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3.1 家畜查病与预防性投药

抓好以耕牛为主的家畜血吸虫病监测、查病和预防工作,对于阻断血吸虫病流行尤为重要。在预期达到传播控制标准及传播阻断标准的部分重点地区,实行全面普查和全面预防相结合的措施,即每年5~7月全面普查家畜,8~10月再进行预防性投药,对查出的阳性畜及时扑杀,其内脏无害化处理,确保家畜不排出血吸虫卵,有效控制阳性钉螺数量和感染率。“十二五”期间,湖北省63个疫区县(市、区)开展耕牛查病42.24万头(次),预防性投药20.65万头(次),病牛数量大幅下降,减少到2012年的499头,耕牛感染率由2011年的0.51%降至2012年的0.23%,达到历史最低水平。

3.2 封洲禁牧与替代养殖

长期以来,湖北省重疫区的家畜(牛、羊、猪)散放或群放于湖区草洲,不断撒布病原,不仅成为血吸虫病的受害者,同时又是血吸虫病流行的主要传染源。草洲野粪调查表明,野粪中95%以上是牛粪,野粪中血吸虫虫卵95%以上亦来自牛粪。《湖北省血吸虫病防治条例》明确规定:“禁止在有螺地带放养牛、羊、猪等家畜……禁止人和家畜接触污染的疫水。”实践证明,采取封洲禁牧、净化草洲是阻断血吸虫病传播的关键措施之一,既能使病原体得到控制,又能有效阻断血吸虫病的传播。据统计资料显示,汉川市从2005年起,汉北河汉川段流域的40个村开展禁牧工作,采取宣传引导、政策扶持、聘请协管员等综合措施,并建立乡村干部包保责任制、群众代表监督制和有奖举报制等一系列制度。从实施情况看,效果较好,汉北河滩耕牛放牧的数量大幅度下降,野粪污染明显减少,当年感染钉螺的密度比上年降低了35% ,急性血吸虫病发生4例,比上年减少12例,沿河村庄耕牛血吸虫病感染率由原来的7.67%下降至2.43%[4]。目前,在湖北省湖沼型地区洲滩灭螺难的情况下,这种以封洲禁牧为主的综合措施是一种行之有效、立竿见影的好办法[5]。然而,汉北河滩禁牧在一定程度上对部分养牛户的经济收入带来了负面影响。为解决这个问题,当地政府强化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家禽养殖龙头企业,带动当地农民致富,目前已累计出笼肉鸭600万只。同时,积极引导农户调整种植结构,巩固禁牧成效,汉北河沿线的5个乡镇每年均要利用机械在河滩翻耕土地867 hm2,翻耕面积达72%,再廉价租赁给农户,租户避开汛期,自主种植小麦、油菜等旱作物,一方面改变钉螺孳生环境,另一方面增加农户收入,实现保护环境、消灭钉螺、提高疫区经济效益“三同步”。

3.3 以牲畜圈养代替放养

家畜放养不仅接触疫水的机会增加,造成感染,而且还易扩散病原,造成血吸虫病传播、流行,血吸虫病防治难以收到实效[6]。因此,改变耕牛传统的放牧习惯是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重要措施之一。即便是有钉螺存在的地区却没有放牧,也很难出现血吸虫病流行的状况。湖北省血吸虫病重疫区由于洲滩水位难以控制,灭螺工作难度较大,加之靠近洲滩区域的农民习惯于将牲畜赶到洲滩放牧,导致阳性耕牛依然存在,家畜重复感染现象屡见不鲜。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有80%的血吸虫病病原来自放牧家畜,以耕牛在有钉螺地区敞放为主。因而,从改变耕牛等家畜饲养方式入手,实行圈养,禁止放牧,已成为湖北省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根本措施,不仅得到当地村民的理解和配合,而且生活习惯有了较大改善,卫生意识正逐步增强,村容村貌也有了明显改观。2011-2012年,湖北省血吸虫病农业综合治理项目共完成家畜圈养22 947头,新建及改扩建畜舍16万m2。

3.4 “以机代牛”与发展肉牛

推行农业耕作机械化,以机耕代替牛耕可以减少人畜接触污染疫水的机会、防治畜源性传染源入水。同时,机耕提高了劳动效率,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近年来,农业血防部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疫区,对当前疫区农业机械化程度、推广“以机代牛”的可行性以及养牛户的实施意愿等进行了详尽的调查研究,养牛户一致认为,病牛是血吸虫病的主要传染源,在血吸虫病疫区实施“以机代牛”既有利于控制与消灭血吸虫病,保护疫区劳动力,又有利于推进疫区农村农业机械化进程[7]。为了控制畜源性传染源,湖北省自2009年开展“以机代牛”、淘汰耕(病)牛以来,共淘汰耕(病)牛15.5万头,购置各类农业机械18.7万台(套),机耕水平已达到80%以上,重疫区耕(病)牛数量逐年减少。“以机代牛”与发展肉牛是不冲突的,而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还应大力发展肉牛养殖,这也是湖北省畜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湖北省疫区有丰富的秸秆资源,如果把农户散放散养的役用牛集中起来,采用秸秆氨化快速育肥技术,发展肉牛生产将大有可为。这样不仅控制了耕牛对血吸虫病的传播,而且也有效利用了秸秆发展畜牧业生产。改变耕作方式,发展肉牛生产将是湖北省今后治理血吸虫病的关键[8]。

3.5 水改旱与有螺地区挖鱼池

湖北省多年的血防工作实践表明,单一的防治技术措施不能有效防治血吸虫病,在结合实施农业血防工程灭螺项目以后,不仅灭螺效果十分明显,而且还能增加农民收入,达到了治虫、治穷、致富的目的。实施水改旱或水旱轮作,是控制钉螺蔓延、消灭血吸虫病、进行农业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的一项重要措施。湖北省是血吸虫病水网型的重疫区,灌溉用水来自垸外有螺地带,导致钉螺扩散,人、畜在生产中接触疫水易感染血吸虫病。为改变水田内钉螺孳生环境,达到灭螺、解除人畜受感染威胁的目的,抓住在全省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契机,将单一水稻种植模式改为种大棚蔬菜、油菜、棉花等旱地作物种植模式,成为消灭钉螺、发展农业生产的有效措施。如仙桃市5个镇、场所属的25个重疫区村实施水田改旱地、水旱轮作5年后,不仅轮作区钉螺面积下降65.8%,并未见水田钉螺复发,活螺框出现率、活螺平均密度、感染性钉螺密度和钉螺自然感染率分别下降63.2%、78.4%、82.6%和86.3%,而且提高了复种指数和经济效益,使疫区群众增收220多万元,比常规单一的水稻种植效益翻了好几倍。由于湖北省血吸虫病重疫区的生产、生活区有大量低洼有螺地带,适合挖精养鱼池灭螺,可以达到消灭钉螺的目的,是农业工程灭螺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调查,潜江市对挖塘养鱼的经济效益十分看好,均是当年开挖、当年投产、当年受益,其效益相当可观,实施挖塘养鱼后平均收入均实现翻番。“十二五”期间,湖北省累计完成水改旱0.46亿m2,开挖精养鱼池0.1亿m2,钉螺面积明显下降,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显著增加。

4 湖北省农业血吸虫病防治措施

当前,湖北省血防工作已经进入达标的攻坚阶段和关键时期,不仅要树立牢固的责任意识和目标意识,而且要积极探索防治措施,以最大的工作力度、最新的工作方法、最严的工作制度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实施,才能确保湖北省农业血防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4.1 强化依法防治,规范综合治理

全省各疫区要认真贯彻执行《全国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纲要(2004-2015年)》和《湖北省血吸虫病防治条例》,农业或兽医主管部门应加大对血防法律法规的宣传,加大执法力度,强化依法防治理念,从源头上控制血吸虫病,全面落实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确保防治规划目标如期实现。

4.2 加强科技创新,强化监测预警

要切实加大科学研究的力度,不断创新、充实、丰富和完善农业血防的内涵,继续发挥科学技术的主导作用。针对湖北省农业血防的难点和要点,结合当前工作实际,开展基础理论和创新技术的研究,面向疫区农村、服务疫区人民,争取在血吸虫病防治的关键技术上有所突破,为加快湖北省农业血防工作进程提供技术支撑[9]。同时,各地要加强血吸虫病的监测预警工作,在总结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疫情监测的敏感性与预警工作的时效性, 充分发挥监测预警体系对防控工作的指导作用[10-13]。

4.3 加强队伍建设,完善防治网络

按照血防队伍与防治工作相适应的原则,完善省、市、县、乡、村五级血防网络,建立适应当前防治工作的工作机制,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包括交通工具、办公场地及工作经费等,并根据工作需要适当增加重疫区乡镇血防预防人员编制,不断加强血防专业人员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切实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

4.4 宣传血防知识,提高血防意识

大力推进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有针对性的血防健康教育,必须抓住以下几类重点人群:①疫区干部。不仅要让他们理解血防工作对于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还要掌握基本的血防知识,使他们成为当地血防工作的组织者和引领者。②疫区居民。要利用当地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把复杂的防治措施和技术应用转变为通俗易懂的知识,便于群众了解与掌握,使其自觉地支持与配合传染源控制措施的推广[14]。③疫区学生。要让他们了解血吸虫病的主要危害与防治措施,使其避免感染血吸虫,尤其是急性血吸虫病,并促使其成为家庭健康知识和良好生活习惯的传播者。

参考文献:

[1] 周陵生.湖北血防[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2.

[2] 卫生部,发展改革委,农业部,等.血吸虫病综合治理重点项目规划纲要(2004—2008年)[EB/OL]. http://www.moh.gov.cn/wsb/pzcjd/200804/21268.shtml.

[3] 周晓农,林丹丹,汪天平,等.我国“十二五”期间血吸虫病防治策略与工作重点[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1,23(1):1-4.

[4] 樊茂华.对湖北省农业血防“整县推进、综合治理”工作的思考[J].湖北畜牧兽医,2007(5):13.

[5] 陈新苗,刘红胜,廖世业,等.有螺洲滩封洲禁牧防制血吸虫病五年效果观察[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2,23(5):97.

[6] 刘恩勇.湖区血吸虫病控制中农业措施的效果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02(6):110-112,117.

[7] 蔡顺祥,朱惠国,黄希宝,等.湖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以机代牛意愿调查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0,21(5):32.

[8] 刘恩勇.湖北农业血防工作的战略思考[J].湖北畜牧兽医,1997(1):24.

[9] VANDEMARK L M, JIA T W, ZHOU X N. Social science implications for control of helminth infections in Southeast Asia[J].Adv Parasitol,2010,73:137-170.

[10] 张利娟,朱 蓉,汪天平,等.2009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预警分析报告[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09,21(5):350-352.

[11] 梁幼生,孙乐平,戴建荣,等.江苏省血吸虫病监测预警系统的研究I 水体感染性监测预警指标及方法的构建[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09,21(5):363-367.

[12] 孙乐平,戴建荣,洪青标,等.江苏省血吸虫病监测预警系统的研究Ⅲ 长江水域血吸虫感染性的时空分布[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0,22(5):446-451.

[13] ZHOU X N, WAYLING S, BERGQUIST R. Concepts in research capabilities strengthening positive experiences of network approaches by TDR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Eastern Asia[J].Adv Parasitol,2010,73:1-19.

[14] 王陇德.血吸虫病控制新策略的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09,11(5):39.

猜你喜欢

血吸虫十二五防治
日本血吸虫与曼氏血吸虫的致病差异
血吸虫的种类:并非固定不变
日本血吸虫重组Bb疫苗不同途径免疫BALB/c小鼠不同时间诱导的免疫应答作用
针对性护理干预在血吸虫性肝硬化患者中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