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泰雅刀:台湾赛德克人的伴侣

2014-07-16华彩汉唐

轻兵器 2014年9期
关键词:刀鞘刀身德克

华彩汉唐

“牡丹社事件”:

日本对台湾的

第一次武装侵略

根据中国传统的干支纪年法,2014年是农历的又一个甲午年。当我们怀抱马上好运的心愿迎来这个新的甲午年时,回首120年前的那个甲午年,那一页弥漫硝烟的历史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19世纪中期的日本仍处于封建社会,在德川幕府的统治之下对外实行锁国政策,但部分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形态的发展促成了日本改革派的建立,并最终发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倒幕”运动。结束了幕府统治的日本于1868年开始进行改革,从社会体制、文化、经济、教育和军事等多方面实施新政,这场改革在历史上称为“明治维新”。持续20余年的明治维新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步,使之摆脱了民族危机,从此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日本在明治维新中国力日渐强盛,但由于其国内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加之封建残余势力的浓厚及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的尖锐,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急于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日本蓄谋多时的侵略之路,矛头首先指向我国台湾宝岛。

台湾宝岛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侧,地处琉球群岛与菲律宾群岛之间,西侧隔台湾海峡与中国大陆相望。全岛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而山地与丘陵约占全岛面积的十分之七,地形海拔变化大,山脉绵延,纵贯南北。台湾宝岛由于地处热带及亚热带气候区交界处,自然景观与生态资源丰富而多元。这里原本是一座与世无争、和平安乐的岛屿,却由于其在环西太平洋锁链带上的重要地理位置,屡屡成为外来入侵者争相掠夺的猎物。

1872年,日本开始侵略中国附属国琉球,日本天皇下诏,声称琉球为日本藩属。1874年,琉球宫古岛民上缴清政府年贡的船队在归途中遭遇台风,漂流至台湾东南部,船上69人中3人溺死,54人被台湾原住民杀死,其余12人在当地汉人营救下逃过一劫。日本政府竟称琉球是日本属邦,以该事件为借口大举进攻台湾宝岛,并镇压高山族人牡丹社、高士佛社、女奶社(社是台湾高山族人的组织,相当于部落)等抗日派原住民。这是近代史上日本第一次对中国的武装侵略,史称“牡丹社”事件。清政府派军抗击,由于日军和清军实力悬殊,加上水土不服,日军失利。但在美英等国的“调停”下,日本向腐朽懦弱的清政府索银50万两,才从台湾撤军。

甲午战争:

台湾岛割让给日本

然而,充满侵略之意的日本并未就此放弃对我国台湾宝岛的掠夺。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了清朝北洋水师的“济远”、“广乙”战舰,丰岛海战爆发。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的“浪速”舰悍然击沉了清军借来运兵的英国商轮“高升”号,制造了“高升号事件”,至此日本挑起甲午战争。

当时掌握清政府大权的主和派人物慈禧和李鸿章,从一开始就不打算使战争继续下去,导致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及威海卫战役相继战败。日本侵略者随后将战火烧到中国本土,旅顺失守,北洋水师全军覆灭。清政府恐慌至极,只能一味求和。清政府派出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等进行和谈,日本代表以胜利者的姿态对清政府进行威胁和欺诈,要求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其中一条为:中国将辽东半岛、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美丽的台湾岛自此开始了1895~1945年的“日据时代”。

电影《赛德克·巴莱》:

赛德克人用山刀抗日

台湾岛进入日据时代以后,日本侵略者疯狂掠夺当地资源,在山地大兴土木,修建轻便铁路和公路,并设警察局、邮电局、制药公司、物产交易所和蕃童公学等,广大原住民的生活受到强烈冲击。

台湾原住民在岛内生活,他们时常需要在藤类密布的山林中跋山涉水,因此发明了外观粗重且锋利实用的山刀,其造型与结构是原住民长期丛林生活经验的积累所得,比起其他刀具,更加适合岛内多变的地貌环境。原本只是作为生存与生活工具的山刀,在黑暗的殖民统治下,渐渐担当起抵抗暴力与反侵略的重要角色。

台湾自古为原住民土地,17世纪后陆续有其他人种迁入定居,若以族群概念划分,则分为原住民族、闽南人、客家人、外省人和新住民五大族群。原住民族分为高山族和平埔族两大类,高山族包括泰雅族、赛夏族、布农族、邹族、鲁凯族、排湾族、卑南族、阿美族、达悟族和太鲁阁族;平埔族包括噶玛兰族、邵族、凯达格兰族、道卡斯族、巴则海族、巴布拉族、猫雾捒族、洪雅族、西拉雅族和猴猴族,其中大部分族群目前已几近消失。

赛德克族属于泰雅族的分支,其居住地雾社位于台湾岛南投县仁爱乡。雾社高山族人彪悍善战,具有光荣的抗日斗争传统,早在日本殖民统治建立之初,他们就进行过不屈不挠的斗争。1910年日本当局为征服这一地区,曾出动1000多名警察并动用大炮才达到目的。他们还曾协助过徐骧、刘永福领导的抗日义军,抗日义军失败后,又帮助过柯铁领导的铁国山抗日军。

雾社终年气候凉爽,山翠水碧,交通发达,是日本侵略者控制台湾宝岛的重要基地之一。在日本侵略者的殖民统治下,赛德克人传统的山林部落生活受到影响。居住于雾社的赛德克人共有马赫坡、勃阿伦、荷戈、罗得夫、太罗万、束库等12社,总人口达2000多人。这些原住民主要靠狩猎与农耕为生,视森林为圣地,视巨木为守护神。endprint

电影《赛德克·巴莱》中,日本人限制原住民的生活空间及狩猎空间,同时强迫原住民从事各种劳役。更可恶的是,日本人强迫原住民到其发源圣地“西仔希克”去砍伐巨木,以修建新的日本神社,并且为避免损坏树枝,不让原住民采用拖动巨木的省力方式,竟然无理地要求原住民扛回巨大的树木。此外,为加强对原住民的控制,日本政府鼓励日本警察和原住民的女儿结婚,即所谓的“和蕃”政策,但日本警察对原住民妇女始乱终弃,不仅玩弄原住民妇女,甚至欺骗原住民妇女至日本从事卖娼工作。种种恶行令原住民内心深处的愤怒达到了极点。

骁勇善战的赛德克族马赫坡社头目莫那·鲁道看着族人过着苦不堪言的日子,他在深思后,虽知反抗将面临灭族危机,但唯有挺身为民族尊严反击,才能成为真正的赛德克人,于是他决心带领族人夺回属于他们的猎场。

1930年10月27日,日本政府为纪念死于台湾的白川宫能久亲王(明治天皇的弟弟),举行“台湾神社祭”,雾社地区照例举行纪念活动。赛德克人认为这是发动抗日的好时机,于是莫那·鲁道率领6个部落的族人,趁着清晨破晓时分陆续袭击日本人的据点,并切断其所有的对外交通及通讯设备,从而爆发了“雾社事件”。

“雾社事件”爆发后,日本台湾总督府紧急调派台湾各地的警察与军队进攻雾社,而抗日勇士分成两路退守部落,莫那·鲁道率领其中一路在马赫坡社与日军对决。马赫坡社被日军占领后,勇士们退入山中苦战。为了避免消耗粮食,并且让勇士们无后顾之忧,妇女们便带着幼童一齐上吊自缢。到了1930年12月初,对日作战已经超过40天,勇士们陷入饥寒交迫、弹尽粮绝的处境,莫那·鲁道见大势已去,遂在断崖上持枪自杀,结束了勇士的一生。

赛德克人抗击日军的“雾社事件”悲壮惨烈。电影《赛德克·巴莱》忠实再现了这一抗日行动,同时也让赛德克人用于反抗的重要武器——泰雅刀进入了人们的视线。

泰雅刀形制独特

适应多雨的地理环境

泰雅刀的组成包括刀身、刀柄及刀鞘三大部分。

刀身

早期原住民打制的泰雅刀,由于制造工艺的限制,刀身有些凹凸不平,这是铁锤敲打后留下的痕迹,而且材质往往不够纯净,一经使用后便很快生锈,这也是保存至今的早期泰雅刀大多刀身遍布锈坑的原因。在二战期间,由于钢铁缺乏,泰雅刀的刀身甚至使用盟军轰炸后遗留的弹片为原料。有些工匠至今还保留着用火车减震钢板来打造泰雅刀的习惯,据说这样的刀结实而且锋利,可砍断铁丝而刀刃无伤。

泰雅刀的刀形与众不同,刀身较宽,刀尖上翘,刀身两侧均呈现出明显的弧度。在劈砍时刀前部锋刃的位置比视觉所感觉到的要更为靠下,在搏斗时往往会给敌方造成错觉,这一点与尼泊尔弯刀的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妙。与其他刀具刀柄和刀身轴线普遍平行的情况不同,泰雅刀的刀柄与刀身轴线之间有一个夹角,握持时刀前部略微向下,质心靠近刀身前部。这些特点使其更加适合于劈砍,而且使用时较为顺手和自然。

刀柄

刀柄选材主要考虑其硬度高、质量轻、不易龟裂及茎部髓心大,易与刀茎相结合,大多选取桧木或樟木来制作。泰雅刀刀柄多呈前细后粗的圆筒形,刀柄后部膨大,外形简洁实用。刀柄表面中部刻有环形槽,其上覆有铜片或纱线,现代产品也有以尼龙绳或伞绳缠覆的,目的是使刀柄与手掌贴合紧密,使用时不易滑脱。

刀鞘

刀鞘选材也很讲究,要求其具备质量轻、易雕刻和不易变形等特点,盐肤木或苦楝树等都是首选。

泰雅刀的刀鞘形制非常独特,其不同于一般的刀鞘将刀身完全包覆容纳其中,而是单面刀鞘形式,即刀身的一面紧贴刀鞘放置,刀身的另一面则裸露在外。该刀鞘由一整块木料凿制而成。凿制时,从木料的正面凿制出容纳刀身的鞘室。鞘身两侧边缘加工有若干对小孔并穿有铁丝或线绳。收刀入鞘时,将刀身插入鞘室,铁丝或线绳起到防止刀身脱落的作用。刀鞘的一侧设有两对大孔,线绳从孔中依次穿过,用来将刀鞘固定在腰间,以利于携行。

这种独特的单面刀鞘设计是因台湾地区地理环境使然。由于岛内多雨,单面刀鞘鞘内不易积水,而且鞘身下方两侧各有1个突起,称为滴水角,雨水可以顺势流下。此外,高海拔地区温度较低,刀身沾上动物油脂后,容易凝结在鞘内不易拔出,单面刀鞘则避免了这方面的问题。

台湾原住民擅长传统手工艺,所有的实用品同时也都是工艺品,泰雅刀也不例外。木雕、夹彩织布、缀珠和刺绣等工艺在泰雅刀刀鞘的装饰上都有体现。

泰雅刀的制造及使用技巧

泰雅刀的刀身加工过程与一般刀具并无大异,选择适合的材料后,以红炉加热至900~1000℃以上,用铁锤将其敲平。经过反复多次锻打去除多余杂质后,打制出刀形,并对其表面进行抛光加工,然后装上木质刀柄,开刃磨砺后即为半成品。制作刀鞘,则在木质材料上凿制鞘室、打孔、穿线和刻花,最终进行油漆上色工序,在完成装饰之后,刀鞘即制成。至此,一把崭新的泰雅刀便告完成。

在原住民传统的日常生活中,泰雅刀用于砍伐树木、制造陷阱、料理猎物乃至防身格斗等方面,用刀技巧是从小就需要学习的一项重要技能。例如砍伐树木时,用刀的力度、弧度及方向等都有讲究,一般以45°斜劈,在一侧连砍2刀,再在另一侧对应位置斜砍1刀,小腿般粗细的树木便应声而倒。在部族中,擅用刀者往往被尊为勇士,从而赢得别人的尊敬。

原住民对自己随身佩带一生的泰雅刀都珍爱有加。由于岛内多雨多雾,湿度极高,加上使用后会沾上植物汁液以及动物的血和油脂,因此每次使用后,必须将刀身以清水洗涤后再用布擦干,并悬挂在火塘上方,以免刀身生锈。

传统技艺文化需发扬

进入现代社会,泰雅刀作为狩猎或防身武器日趋减少,但其仍是高山族男子“礼服”的一部分,象征着其主人的英勇威猛及社会地位,在各种婚礼庆典中,更是必不可少的嫁妆之一。

今天的台湾在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突飞猛进,拥有蓬勃的制造产业及尖端科技,然而山刀的打制和使用这一高山族原住民的传统技艺,却面临着消失的危险,泰雅刀也是其中的一员。所幸目前台湾很多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并正在致力于搜集整理和保留这一传统文化。著名刀剑专家陈朝波先生所率领的团队,以早期的泰雅刀为模板,复原了一种精品泰雅刀。该刀全长55cm,质量950g。其独特的设计与制造保证了该刀在多雨潮湿的台湾山区能够快速干燥,刀鞘采用雕刻填漆的工艺,饰有山猪、野花、梅花鹿、百步蛇等图案,表现出泰雅人敬天畏地、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猎人本色。

可以说,这门技艺保存下去有着积极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门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更要看到的是,它所代表的台湾宝岛原住民数百年来用生命捍卫民族尊严的精神!

endprint

猜你喜欢

刀鞘刀身德克
贺德克液压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刀鞘不需要锋利
那一阵风
刀鞘不需要锋利
主持人的话
彼得·汉德克人物争议
切割部件用途及制造方法的探究
沙漠里的历险
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