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榆树赞2

2014-07-16张敏

大作文 2014年5期
关键词:淡泊榆树恋人

张敏

小作者能够抓住榆树的外在形象进行具体描绘,而且能够由物及人地展开联想,联想到自甘淡泊、默默奉献的人民教师,以及当今时代的民族团结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作者既运用了相似联想,又运用了相对联想。不过,在写作中由眼前的事物转入联想时,应该有适当的过渡,本文转入联想时有些突兀。同时,联想一定要紧扣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联想出的内容写不写、写到什么程度,都要根据表达的主题需要来决定。

榆树是一种很普通很常见的树!

我们学校里就有很多榆树,当你走入学校大门,映入你眼帘的就是一棵树,一棵榆树,不,是一把伞,一把巧夺天工的伞。不信,你再瞧瞧。

这棵榆树是有些年头了,树的根部很粗,但并不直。它从地面算起不到六十公分就活鲜鲜地分成两枝,颇像一对恋人,脚靠脚地并着;身子却羞于太近,故各自微微地弯着腰;而头躲在“伞”下使人见不着一丝容颜,不知是在耳鬓厮磨还是在作“天长地久有时尽,厮守绵绵无绝期”的承诺。它的分枝,横斜逸出,像美人的臂膊交缠着。叶子更不用说,重重叠叠地挤在一起,像一把绿色的伞,衬托出校园无限的生机。若是有风吹过,那上下错落着的树叶就会发出沙沙作响的碰撞声,或急或缓,像在尽情地释放自己永不凋零的活力,不知引发了多少学子们的文思。夏天,你往树下一站,浑身顿觉凉气飕飕,暑热霎时荡然无存;尤其是有闲情逸致的时候,你会情不自禁地靠近它,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就会油然而生。

我每次来到学校都要站在树下向上看一看,这棵树虽然很平凡,但要论起它的品质与气质,就使人想到辛勤耕耘在三尺讲台的人民教师。“桃李满天下”这一教师们所追求的崇高目标与“活着”为人遮阴、“死后”清香四溢的榆树在质上没有什么不同。榆树有跟红梅一样傲霜斗雪的骨气,有与苍松一样四季常青的本色,这跟无私无畏的教师们也没有什么两样。无论是像伞一样为人遮阴纳凉还是像恋人一样执着厮守,都是一种奉献、一种情怀。我常常见树想人,见人思树,树与人是何其相似。

曾有很多大作家、大诗人说榆树是人民教师的化身,我认为这话的确是既形象又生动。我喜欢榆树木质的坚硬,更欣赏榆钱那沁人心脾的清香,看似平凡的榆树并不逊色于那贵族化的楠木。我还喜欢榆树那婆娑的身姿、随遇而安的性格。它可以在深山野岭中耐守寂寞,也可以在穷乡僻壤点缀农舍,还可以在十里长街霓虹灯下享受繁华。它不会因孤独而叹息,也不会因默默无闻而自卑,更不会因身处闹市而得意忘形。它是富贵不淫的丈夫、威武不屈的君子,忠贞其志,不改其节。寒来暑往,狂风吹不倒,冰冻不弯腰。它只知付出,不计回报,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就是把根深深地扎进泥土,把执着埋藏在心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它为的就是借助春风,染绿大地。这也正是人民教师所追寻的伟大情怀。

榆树虽然常见、平凡,但是我赞美榆树。这不仅是因为它象征了自甘淡泊、默默奉献的人民教师,更是象征了当今时代“枝枝叶叶”紧抱一团的民族团结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

榆树是一种平凡的树,但这平凡中有伟大!

升格后的文章在联想方面处理得相当好,一是作者注意到行文的过渡,增添了“我常常见树想人,见人思树,树与人是何其相似”这句话转入联想,使内容更加连贯,衔接更为自然。另外小作者在第四段后增加“曾有很多大作家、大诗人说……不改其节”大段文字,由榆树联想到人的品质,使榆树的象征意义更为明朗。这样的改动,给文章增色不少,联想更合理,内容更加充实。

猜你喜欢

淡泊榆树恋人
淡泊,在风骨之内
甘于淡泊,勇于自强
老榆树下的等待
完美恋人 一汽·大众全新一代CC
榆树盆景的制作与管理探讨
淡泊才能明志
购婚房加上恋人名,结婚不成房产如何分割?
儿童文学 榆树懂得低调
恋人对香
吴小旋 淡泊的奥运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