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恒守的科研和教育生涯*

2014-07-14段菲菲尹晓冬

物理通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物理系原子能山东大学

段菲菲 尹晓冬

(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 北京 100048)

1 生平简介

王恒守,字咏声,祖籍浙江省海宁市斜桥镇,中国理论物理学家,教育学家,1902年9月15日出生于上海,中央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前往美国哈佛大学留学,专攻理论物理方向,取得硕士学位[1].王恒守于1932年秋学成归国,继续进行理论物理方面的研究,同时在各大高校从事物理教育工作.建国前曾先后任教于国立山东大学 (1932 ~ 1937 年,1946~1949年)、南开大学(1937~1939年)、广西大学(1939~1942年)、中央大学(1942~1946年),建国之后于1949~1958年在复旦大学物理系担任教授,在此期间他参加了中国科学社和九三学社[2].1957年王恒守被划为右派,次年被调往安徽大学,此后一直任教于安徽大学物理系直至退休.1979年王恒守被错误划为右派的案件得到平反.1981年3月2日王恒守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78岁[1].

图1 王恒守教授[1]

王恒守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先后涉猎了原子物理、原子核物理、量子力学等学科,并且投入大量精力于对原子弹的研究.在科研的同时,王恒守也一直在各大高校物理系担任教授,长期主讲数学物理方法、电磁学、理论力学、原子物理等物理学基础课程,为我国物理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和物理教育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本文对王恒守教授的科学成就和教育生涯进行了梳理.

2 科学成就

1932年王恒守回国时,正值原子物理学和量子力学等物理学中的新领域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和快速发展,但是在中国相关研究却非常贫乏,所以他很快就投身于量子力学的研究中.先后在各大科学期刊上发表了《从相对论到量子力学》、《由Schr dinger之波动力学推求Dirac在连续光谱上所运用之δ(λ-μ)函数》、《近二十年原子物理学之演进》等文章,介绍当时量子力学领域的新进展,重点介绍了普朗克(M.Planck,1858~1947年)、爱因斯坦(A .Einstein,1879~1955年)、德布罗意(L .De Broglie,1892 ~ 1987 年 ) 和 海 森 伯 (W .Heisenberg,1901~1976年)的理论以及他们建立量子力学的过程,同时还对宇宙射线、正电子和人工放射性等前沿物理知识进行了介绍.所以王恒守也是最初在中国传播量子力学的学者之一,为这些新兴物理学科在中国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战后,我国意识到要填补原子核物理研究领域的空白,中国科学社也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王恒守作为中国科学社的成员,同时又有很好的原子物理、原子核物理以及量子力学的基础,自然的转向了对于原子能的研究上,成为最早一批研究原子能和原子弹的学者,先后于1945年在《新中华》复刊上发表了《谈原子弹》,1947年在《现实周报》上发表了《原子弹的现阶段》(第1期)、《原子弹的原理》(第2期)、《原子病研究》(第7期),同年又在《广播周报复刊》上发表了《原子能的将来》,于1954年在《科学画报》上发表了《原子能发电站》(第8期),还译有《原子能辐射原理和防避法》等著作.作为最早一批研究原子弹的学者,王恒守的工作可能缺乏原创性,但是他将大量国外先进的研究成果传播给国人,为之后更多的学者研究原子弹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谈原子弹》是王恒守最早发表的关于原子弹研究的文章,文章对原子弹和原子能的相关理论知识做了介绍和总结.《原子弹的现阶段》一文对美国制造原子弹的进程做了介绍.在后续发表的《原子弹的原理》一文中则重点介绍了原子弹能释放巨大能量的物理原理,原子核裂变的过程以及天然放射性与人工放射性原料的发现.随着原子核物理学的快速发展,其原理不仅用于军事上,而且还有更加广泛的应用.1954年6月27日前苏联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原子能电力站即核电站,向世界展示出原子能的巨大使用价值.王恒守教授一直在进行原子核物理学的相关研究,自然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同年就发表了《原子能发电站》一文,详细介绍了发电站的工作原理,尤其是原子反应堆的整个反应过程,同时配以许多插图以介绍其发电原理和工作过程.

开展原子核反应的研究就不得不注意反应原料——铀,而中国缺乏这样的矿产资源,在意识到这个问题后王恒守立刻转向了利用“浮游法”开采金属矿的研究,并发表了《浮游选矿法研究》和《开採有色金属矿的主要技術“浮选法”》两篇文章介绍国外对于“浮选法”研究和自己的研究成果.王恒守亲自做实验来用浮选法提取黄金,而且在过程中所用到的试剂、原料和实验器材均亲自制作,经多次实验之后终于提选出纯度接近国外标准的黄金,并将自己的研究过程和成果发表于中央研究院的科学记录上[3].因为在有色金属矿中黄金的含量是最少的,同时也是最难以提选出来的,所以用他所选用的试剂、仪器和方法选取其他的有色金属还会有更高的纯度,这样就给提取金属铀提供了一个新方法.

王恒守既着眼于新兴学科的研究,跟上世界物理学发展的脚步,又根据国家和现实的需要,毫不犹豫地转向新的研究方向,为祖国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他的科研道路也体现了他不畏艰难、坚持不懈、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

3 社会经历

王恒守在科研的同时,一直都站在教育的第一线上,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培养了众多的优秀人才.从哈佛回国以后王恒守先后任教于国立山东大学、南开大学、广西大学、复旦大学、安徽大学等知名高校的物理系,在开展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多次担任物理系主任,参与高校物理系的筹建和发展工作.1932年王恒守担任国立山东大学物理系主任,并且负责筹建和完善物理系的师资力量,先后聘请了王淦昌、任之恭、郑衍芬、何增禄等在物理系任教,同时还建立了普通物理、物性、光学、近代物理等6个实验室.在山东大学任教期间王恒守还加入了中国物理学会(1933年),恰逢物理学会第四次年会于1935年9月3~5日在山东大学举行,作为物理系主任的王恒守就担任了此次年会主席,参与了年会的筹备和召开工作[4].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王恒守转入南开大学物理系,担任了物理系二年级电磁学、四年级现代物理学以及现代物理实验等课程的教员[5].1939年又被时任广西大学校长马君武聘请担任广西大学理工学院数理系主任.1942王恒守进入中央大学任教,教授电磁学等基础物理学课程.1946年山东大学复校,王恒守又返回山东大学任教.

全国解放以后(1949年),王恒守从山东大学来到了复旦大学,1952年,全国高校进行大规模院系调整,物理系正式成立,王恒守出任基本物理教研组组长,次年物理系又成立了理论力学教学小组,任命王恒守为组长.在担任众多领导职务的同时,王恒守也没有离开教学的第一线,主讲电磁学、理论力学、数学物理方法等物理系基础课程,值得一提的是数学物理方法所用的教材也是他自己编写的,内容与许多直接翻译国外的教材相比较为简洁,更加适合当时复旦大学物理系学生的水平[1].不仅如此,他还不断修正讲义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经常到学生中辅导,有时直至深夜,同时还关心青年教师进修,不时为他们讲课,深受学生和青年教师的好评.1956年在教师级别评定中,王恒守被评为二级教授.曾任复旦大学副书记、副校长的宗有恒教授也对王恒守教授有很深的印象:“我们当时进图书馆看书、听讲座,印象最深的是听了复旦大学物理系王恒守教授有关和平利用原子能及半导体和太阳能利用方面的科普讲座,便对这些新兴的科学技术发展感到很精彩、很向往”[6],可以看出王恒守教授的教学使学生们对物理学产生了兴趣.

不幸的是1957年夏天王恒守被划为右派,次年从复旦大学调往安徽大学物理系,他的妻子——生物系的秦素美教授也与他一同调任.之后由于右派的身份,王恒守不但政治上受到歧视,就连科研权利也被剥夺,基本没有再发表过学术文章,右派的身份使他的科研生涯被迫停止.直到1979年8月9日,中共上海市委做出决定:王恒守同志是错误的被划为右派的,为其平反,并恢复了他二级教授的职称[1].

4 结语

从王恒守的科研生涯中能够看出他对待科学既勇于创新,也不缺乏坚韧的毅力,去世时他的书桌上还遗留着尚未完成的《应用拓扑变换探索地球呈梨形结构》论文的手稿[1],可见他对科学的执着和认真.他的教育经历也非常丰富,即便是现在他的学生也总能回忆起关于他的点点滴滴.

王恒守经历过学术的辉煌期,为祖国培养了许多人才,虽历经磨难,仍保持着热爱祖国、坚信科学、忠于教育的赤子之心.在王恒守身上,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许多留学归国学者的缩影,他们不应该被遗忘,他们值得我们尊敬.

1 复旦大学.风雨春秋物理系——献给复旦百年校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129

2 海宁市编纂委员会编译.海宁市志.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95.1 175

3 王恒守.开採有色金属矿的主要技術“浮选法”.上海: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1955(1):84~98

4 王士平主编.中国物理学会史.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26

5 王文俊主编.南开大学校史资料选1919~1949.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260

6 燕爽主编.复旦改变人生——笃志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84

猜你喜欢

物理系原子能山东大学
助澜冷战——迪安·艾奇逊与战后美苏原子能合作的破产
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美日间的和平利用原子能合作
中国原子能工业有限公司
山东大学(威海)艺术学院作品选登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
A review of Fukuyama’s notion of “The End of History”and its competing ontologicaland epistemological standpoints
关于《大学物理》中一道习题的讨论
行在科研 育在四方——记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副教授黄善仿
新发现
1929~1933年王竹溪在清华大学物理系的成绩单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