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荣誉的幻灭——论伊夫林·沃的《荣誉之剑》三部曲

2014-07-14刘锦丽湖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咸宁437100

名作欣赏 2014年12期
关键词:盖伊伊夫军官

⊙刘锦丽[湖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 湖北 咸宁 437100]

作 者:刘锦丽,硕士,湖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伊夫林·沃(1903—1966) 被公认为20世纪英国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他出生于伦敦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英国一家出版公司的高级编辑,哥哥也是一位稍有名气的小说家。年轻时,伊夫林·沃(以下简称“沃”) 曾在牛津大学一所学院读历史,后自动辍学,过了几年漂泊流浪的生活,当过记者、小学教员。二战期间,他在英国皇家海军和骑兵队中服役,1944年随英军部队到南斯拉夫作战。伊夫林·沃共出版小说十四部,以小说《衰亡》(1928) 一举成名。批评家们普遍认为其小说艺术成就最高的是描写英军在二战期间作战情况的《荣誉之剑》三部曲。《荣誉之剑》三部曲,即《军人》(1952) 、《军官与绅士》(1955) 、《无条件投降》(1961) ,这三部作品不仅是作家本人讽刺艺术的巅峰之作,也是英国文学中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典作品。

在1939年9月英国向德国宣战时,沃加入军队,将近三十六岁了。在经受了数星期求职给他带来的沮丧以后,当时的海军大臣温斯顿·丘吉尔在下院的私人秘书布伦丹·布雷肯干预了此事,沃未参加军官训练,在军队里获得了任命。他选择了具有悠久传统的皇家海军陆战队服役,该部队正在组建一个新的特别营作为突击队。然而伊夫林·沃当兵期间没有打过“一场称心如意的仗”。像诸多备受痛苦但极其优秀的作家一样,他能够把不愉快的个人经历变成一部杰作。《荣誉之剑》就是以他在战场上所见所闻为基础写成的。

小说的主人公盖伊·克劳奇巴克是一个天主教世家子弟。到他这一代,家业已所存无几,原来的宅第已经租掉,虽然不愁衣食,但不能无忧无虑地过活了。他原来住在意大利,战争前夕回到英国,利用旧关系到处写信、找人,一心要参军打仗,总算有一支叫作“戟兵”的老部队收了他。作者对这支“戟兵部队”的训练和生活花了大量篇幅来描写,让我们看到了许多奇怪的人物和古老习俗,就连日常的上操、住宿、吃饭等等也写得不厌其详,作者对许多旧事物怀有半带嘲讽半带欣赏的心情,让这些琐碎的事情并不令人感到枯燥。他对英军中的官僚主义是有所讽刺的,战时乱糟糟的局面也没逃过他的眼睛,然而都是从军官观点看事物,听不到一点士兵们的痛苦,更谈不上抗议了。这是沃同写“二战”的美国小说家的一个明显差别。

盖伊有英国上层社会世家子弟的特点:既无聪明才智,又不能干,却有着美好的理想和成为英雄的梦想。平时他有着自己一套狭义的绅士行为准则,要尽一个上层家庭出身的人对国家的责任,对人讲“绅士”道德,尽管经常吃亏和缺乏实际行动以及表现机会的平台。他人生失意,老婆离婚,婚姻失败,遭亲友白眼,情绪低落,在意大利郁郁寡欢。可他坚持要做一个“像样的失败者”。二战的爆发让他有了拾起往日的理想和发扬英雄气概的机会。为了荣誉参军,他期待浪漫和冒险。当他和伊恩看着整齐的士兵队伍迈着轻快的步子行进时,他无比激动。然而,盖伊逐渐发现,当兵既不好玩,也不浪漫。随后的训练营和战场上所见所闻让盖伊诧异和沮丧。军队的训练像小学生那样吵吵闹闹,杂乱无章;严肃紧张的军事任务却像闹剧一样滑稽荒诞。在第一部中,盖伊的朋友阿普索普为自己弄了个战地流动厕所,并且称其为“雷箱”。里奇霍克旅长为了争用“雷箱”并想把它占为己有同阿普索普争吵不休,闹得天翻地覆、不可开交。盖伊在军中的遭遇也是这样。别的军官总是先他而提升,等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好容易做到了一个临时连长,却因他的部队首长——一位独眼准将,为了显示能力,指使他搞一次未经总部批准的登陆袭击而被撤职调回英国本土。战时的道德体系一片混乱,人性的堕落和沉沦继续在战争中演绎,在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血腥战场上,进行的是一场谁是所谓“英雄”的较量。但是盖伊满眼望去,却找不到真正的英雄。在杀戮和被杀的过程中显示英雄气概很可能只是一种求死的愿望。第一部就在这样一场滑稽剧里结束。

第二部《军官与绅士》一开始写伦敦连夜遭受猛烈空袭,然而俱乐部的绅士和军官们照常饮酒作乐。独眼准将的冒险行动受到上级注意,不仅不受处分,反而得到重用,盖伊因而被派到苏格兰海外一个小岛一个新成立的突击队里任职。一个名叫特里的低级军官,他原是在大客轮上专门服侍贵妇小姐的理发师,奉命带领一个突击队炸掉一座海上灯塔时迷失方向,在被德军占领的法国登陆。明白了当时的处境后,特里惊恐万分,魂飞胆破。事后,这场战斗却被记者吹嘘为英军取得的“重大胜利”。于是,一个临阵畏缩的小军官被吹成了大英雄,又是表扬,又是升级,并被派到兵工厂之类的地方去鼓舞士气,作巡回报告。

盖伊所在的突击队被派到克里特岛去同入侵的德军作战,作者又回到写实的笔法,用无数细节写出了这场战斗的沉闷、紊乱、官兵之间的隔膜,最后是英军只有一部分乘舰撤退,留下了几千人在岛上向德军投降。盖伊却一直坚持着,最后才偶然打上了一只小船,在海上漂流几天之后,在昏迷中被搭救,醒来时才发现已经躺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的英军医院了。盖伊恢复知觉之后,发现一个熟人已经先他而回到了埃及。他就是盖伊所在部队里一个中级军官名叫艾弗·克莱尔。他被盖伊奉为具有正统贵族价值观的偶像军官,因为他正直、勇敢、忠诚,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可是他明知上面命令他留在岛上坚守阵地、掩护大部队撤退。在最后时刻却舍弃士兵,私自上了撤退的军舰,毫无绅士风度和军人气概,一个人逃之夭夭。到达亚历山大后还说他是临时听说命令已改才这样做得。盖伊是情报军官,对上级的命令做了笔记,知道这是谎话。在溃败的那天晚上他来找盖伊,问他上级的最后命令究竟是怎么说的,是不是有人弄错了。盖伊回答说:

“我是从总指挥官那里得到书面命令:黎明时投降。现在士兵们还不知道。”

“他们全都知道。”

“将军今晚乘水上飞机走。”

“不和沉船待在一起了?”

“拿破仑到莫斯科以后也没有和他的军队袋子一起。”

……

又停了一会儿。

一阵沉默。

“总指挥官坐在这儿等着束手就擒,这没有道理。”

“没有一点道理。我们任何人待在这儿也没道理。”

又停了一会儿。

……

接着,他又同盖伊讨论:如果今天还有人找他决斗,他怎么办?

“会哈哈大笑”,盖伊说。

“是的,那是当然的。”

“你怎么现在想起这个?”

“我在想荣誉。这事一直在变化,不是吗?一百五十年前,要是有人来挑战,我们就不得不干一场。现在我们只会笑。在一百五十多年前这会是一个令人尴尬的问题。”

“是的,道德学家从来没有停止过决斗——干这事得有民主。”

“在下一次战争中,当我们完全实现了民主,我预料军官们把他们的士兵丢在后面会是一件很荣耀的事。……”①

可见,艾弗是早已打算逃跑了。然而那个军官却有当地英国上层人士的保护,他们赶紧把他调往印度,而盖伊却因为知道事实而被他们弄回英国,说是他脑子有病。临阵脱逃在任何军队都是大罪,当然更是为英国上层人士的所谓的绅士准则所不容。英国的上层社会已经在精神上崩溃了。这是对盖伊心目中英雄形象的巨大颠覆,给盖伊的精神打击是巨大的,他的英雄梦逐渐褪色,最终破灭。

《荣誉之剑》最后一部《无条件投降》中盖伊在南斯拉夫接触了真正的人民战争。但在去那里之前,他先经历了一段百无聊赖地候差时间,总是好差事落到别人手里,他能得到的是副职、闲职,有一阵在伦敦坐办公室,设法参加了跳伞训练却又服了伤,无奈回国修养。这期间他的老父亲去世,他变成了古老家族的主人。在养伤的时候,过去的妻子看他继承了产业,又回到他的身边,但这时她已经怀了别人的孩子。为了拯救这位“受难的姑娘”,盖伊又做了一次传奇中的侠士,虽已不再爱她,仍然同她重新结婚,把孩子认作是他的。伤愈后盖伊又前往南斯拉夫与游击队并肩战斗,却屡遭厄运,战争紊乱而又残酷。当地复杂的政治局势,既有部队之间的冲突,又有各民族之间的矛盾,背后还有大国之间的勾心斗角。在那样的环境中,“戟兵部队”的荣誉观念更是无济于事了。游击队为了向来视察的英美军官团显示实力而举行了一次对法西斯民团的进攻,但战斗不顺利,“戟兵”的老首长独眼将军单兵突击,死在敌人的碉堡下面。盖伊虽已饱经沧桑,几度幻灭,却还不放弃要做好事的念头。他答应了当地受游击队虐待的一群犹太人的请求,向上级要飞机来把他们接走。上级怪他多管闲事,后来勉强同意了,飞机来过了,但因雾而不能降落,最后大雪盖住了机场,终于无成,反而由于盖伊的举动引起了当地农民对犹太人的更大的不满,最后他们的代表——一对工程师夫妇—被游击队作为间谍处决了。

这只是战争所带来的无数灾难之一,而战争,作家通过工程师太太在最后一次见到盖伊时所说的话指出,是一种“死亡的意愿”:

“……在我看来,到处有一种战争的意愿,一种死的愿望,甚至好人也认为他们个人的荣誉感可以通过战争来加以满足。他们可以通过战争相互杀戮来表现男子气概,他们愿意接受苦难来补偿过去的自私和懒惰。……难道在英国就没有这种人吗?”

“上帝宽恕我,”盖伊说,“我是他们其中之一。”②

这就是盖伊的认识。通过这些经历,盖伊逐渐认识到战争的无聊与可耻以及自己的幼稚与单纯。周而复始的“理想—幻灭”“英雄—狗熊”的心路历程,使盖伊最后完全放弃了对英雄业绩的追求。德国法西斯的投降,战友与自己妻子的鬼混,以及妻子对自己的背叛都已变得无关紧要了。他安然地接受怀了战友孩子的妻子,并且自愿抚养那不属于他的孩子。盖伊“无条件”地向自己的荣誉投降,向英雄梦想投降。当战争粉碎了他的一切梦想,摧毁了他的爱情,使他的人生信仰陷入了迷惘中时,他在宗教中找到了心灵的最后归宿。

盖伊投军到“戟兵部队”是为了荣誉——他自己的,更是他那几百年历史家族的;然而,整个上层社会特别是旧世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已在销蚀。战时空袭下,人们心理异常,既有共患难的战友式情谊,又有日常生活摩擦中产生的互相憎厌心理。军队和官方机构重新关注忠诚和叛变问题,一般士兵则在敌忾气中又有幻灭感。在战争之末,盖伊认识到了荣誉观念的空虚,于是,所谓“荣誉之剑”——这是整个三部曲的名称,在这价值观念纷纷变动的20世纪中叶就只是一种嘲笑了。

①② 伊夫林·沃:《荣誉之剑》,胡南平译,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第455—456页,第705页。

[1] 李维屏.英国小说人物史[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2] 李赋宁.欧洲文学史(第3卷) ——二十世纪二次大战前欧洲文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 王佐良,周珏良.英国二十世纪文学史[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4] 伊夫林·沃.荣誉之剑[M] .胡南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盖伊伊夫军官
奇妙物语
跳伞
海史密斯《列车上的陌生人》推出中文版
耳聋的音乐家
耳聋的音乐家
伊夫离职:苹果失去设计灵魂
军官队伍演化仿真系统设计研究
“乔布斯背后的男人”将从苹果离职
哥伦比亚 军官
鲁迪·盖伊 我不想被波波维奇踢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