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导师”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以西安欧亚学院为例

2014-07-13郝大鹏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大众化导师制导师

李 艳,郝大鹏

(1.西安欧亚学院 物流贸易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5; 2.西安航空学院 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7)

一、引言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型”转型到“大众化”。“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但大众化教育速度过快使得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着“三个跟不上”和“三个盲目性”等问题[1],导致教育教学质量滑坡。

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生命线,面对大众化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育部提出了“普及、发展、提高”为教育持续发展指导方针,要求各高校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和思想引导,培养创新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本科人才,需要从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两方面进行改革。在教学方面,“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差异性教育,重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的能力,成为了教学改革理论基础。在学生管理方面,本科导师制度能够弥补学生思想教育的不足,有助于完善学生管理体制,有助于学生获得更多专业学习的指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了学生教育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方向。

本文研究本科导师制度,总结了国内本科导师制在应用时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本科导师制模式,即“四导师”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借鉴了国内高校的优秀做法,在三年时间的探索实施中,证实了该模式是可行的。

二、本科导师制的困境

本科导师制起源于英国牛津大学,后来逐渐在西方国家高校推广。但是本科导师制度自提出时就代表着它是“精英教育”的产物,正如伯顿·克拉克指出的“导师制实质上要求一个导师和一个学生之间面对面的接触和交流,从形式上依赖于较低的师生比例,该制度本质上是一种高成本的制度”[2]。故而传统意义上的本科导师制度不适合大众化教育。

面对大众化的教育,传统本科导师制度最为突出的问题是生师比例偏大、指导资源不足,牛津大学在上世纪90年代一名本科导师就需指导20名本科生[3]。国内学者结合中国教育国情,指出本科导师制度在国内实行还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机构权责不清,学生工作部门和导师之间联系不强[4]。

第二,国内教学安排一般将四年本科课程在三年左右修完,学生的课余时间比较少,学生和导师能够沟通的时间很少[5]。

第三,导师缺乏对学生的有效约束,学生对导师的工作缺乏认知,学生和导师出现了“零交流”的局面[4],蒋喜锋[2]的调研显示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或困惑时,仅有3%的学生会找导师寻求帮助。

三、“四导师”人才培养模式

西安欧亚学院于2011年成立了CTE(Center of Teaching and Education)中心,开启了学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改革,关注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和培养。自此,笔者所在电子商务专业开展一系列的教学与学生管理的改革尝试,其中本科导师制是改革的重点之一。针对本科导师制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存在问题,参考国内施行本科导师制学校的经验,提出了“四导师”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施行本科导师制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导师与学生的生师比不足。西安欧亚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先后与阿里巴巴、西安印象等多家电子商务龙头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在校内成立了天猫大学生创业就业实训基地,聘请阿里巴巴资深讲师为学生授课,将淘宝大学课程植入到正常教学内容中。面对导师与学生比例不足的问题,笔者依托校企合作,扩展了合作内容,要求合作企业派专人在承担一定教学内容,并担任学生导师工作,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师生比不足的问题。

第二,引入企业讲师更多的是给予学生专业知识的指导,学生思想教育更多的依赖于辅导员。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文件指出思想教育工作是辅导员的重要职责,学校也要求辅导员深入课堂、宿舍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所以辅导员自然地成为了学生思想教育的导师。另外,笔者考虑虽然辅导员能够督促学生上课、任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但是由于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不同,辅导员和任课教师很难深入地了解学生的真实困难,而同学之间相互影响是巨大的,出现困难时学生更愿意和与他相同处境的同学倾诉,这样更容易引起共鸣,并且高中到大学转变,学习方法有着明显的不同,学生在相对宽松自由的大学生活中容易迷失方向,养成不良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基于此种考虑,笔者选拔优秀的高年级学生开展新生入学引导工作,深入宿舍与新生开始讨论活动,可以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这些被选拔出来的高年级学生有别于学生干部,工作的重点是在班级辅导员的帮助下深入宿舍与新生开始讨论活动,传授学习经验,并且开展一系列的学生活动,让选拔出来的高年级学生给新生讲授大学生活的感受,开展有高年级学生和新生共同组成的体验活动,促进彼此相互的了解,并让新生在该活动中找寻可以给予他帮助的学长,作为他的“学生导师”。

第三,实践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我们选取企业指导教师和专业指导教师的“双导师”作为学生的导师。同时,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增大了第二课堂课程部分,第二课堂主要以真实项目实践为主,例如,开展了阿里小邮局、苏宁易购等项目作为第二课堂实训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第二课堂的课程。在第二课堂中引入真实项目运营,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运营,锻炼了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定程度地缓解了专业知识类型导师指导时间不足的问题。

基于以上三点,笔者所在分院推行了一种四导师制度,不同类型的导师负责学生不同内容、不同时间段的指导工作,如表1所示。

表1 四导师制度

另外,学生工作部门和导师之间联系不强是导师制度执行时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所在分院将教学科和学生科合并,成立了教与学发展中心,机构的合并更便于学生的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开展。

四、结语

本科“四导师”制是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增强大学生基本素质的重要人才培养模式,符合教育部对高校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但我国高校开展本科导师制度时间还非常短,本科导师制改革还需要更长的时间进行实践探索。西安欧亚学院推行“四导师”制借鉴了清华大学采取阶段性导师制度[6],重庆理工大学“松散型”导师制度[7]的优先做法。该制度目前,开展了三年时间,麦肯基每年为欧亚学院开展就业满意度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采取“四导师”制培养的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满意度逐年增高,这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四导师”制是有一定效果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四类导师之间相互的配合链接还有所欠缺,为了更好地发挥“四导师”制的作用,笔者将继续探索“四导师”相互合作的方式。

[1] 纪宝成.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挑战与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6(7):1-10.

[2] 蒋喜锋,刘小强.矛盾与出路:地方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5):64-67.

[3] 杜智萍.今日牛津大学本科导师制的特点及启示[J].现代大学教育,2006(6):85.

[4] 吕忆松,李莹莹,尚建辉.国内外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综述[J].教育教学论坛,2013(8):186-188.

[5] 何齐宗,蔡连玉.本科生导师制:形式主义与思想共识[J].高等教育研究,2012(1):76-80.

[6] 马艳秀.对清华大学本科生实行导师制的实证研究[J].江苏高教,2006(3):84-86.

[7] 赵红,胡顺仁.松散型本科“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2):1-4.

猜你喜欢

大众化导师制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精准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陆地冰壶运动大众化推广的研究
“导师制”模式在呼吸内科专科护士培训中的应用研究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客体关系的特点与当代启示
V eraW an g
延安戏曲改革研究:大众化视角下的回顾与反思
爱情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