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动心理学在高校体育专业普修体操课中的运用

2014-07-12应俊

当代体育科技 2014年35期
关键词:体操心理学动作

应俊

(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 江西南昌 330025)

运动心理学在高校体育专业普修体操课中的运用

应俊

(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 江西南昌 330025)

文章旨在探讨运动心理学在体育专业普修体操课教学中的作用,通过访谈调查高等院校普修体操课学生上课时容易产生的一些心理上的问题及结课测评成绩,结合体操的特点及自己的亲身体验,阐述运动心理学在体育专业普修体操课教学中发挥的作用并提出一些个人观点。

运动心理学 高校体育 体操教学 专业普修

运动心理学这个术语最先出现于顾拜旦的文章中。在他的倡议下,国际奥委会于1913年在洛桑召开运动心理学专门会议。运动心理学是研究人在从事体育运动时的心理特点及其规律的心理学分支。运动心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人们在参加体育运动时的心理过程,如:感觉、知觉、表象、思维、记忆、情感、意志的特点,及其在体育运动中的作用和意义。

1 体操教学要求

根据2004发布的高校《课程纲要》体操教学要求,体操的教学内容包括:健身健美体操(队列队形、徒手体操、轻器械体操、专项素质练习、跳绳等)、生活技能体操(攀登、爬越、支撑、负重搬运等)、实用器械体操(山羊、跳马(箱)、单杠、双杠)、趣味技巧运动(单人、双人和多人的技巧动作及造型等)、创编实践(健身健美操)、体操拓展(竞技体操比赛的欣赏、提高性体操动作)。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公共体操课教学的实际条件,体操教学内容主要以体操四项(技巧、单杠、双杠、跳马)为主,队列队形、徒手体操、轻器械体操及实用类体操的教学则相对较少

2 体操的特点

体操运动与田径、球类等主要运动项目比较,概括起来主要有多样性、规定性、护助性、艺术性和创造性五个特点。

2.1 多样性

体操运动的内容丰富,其练习形式、动作技术多种多样。多样性具体表现为:内容多样、项目多样、动作多样、技术多样和变化多样等方面。

2.2 规定性

完成体操动作的形式、方式等都有明确的要求。具体表现为:身体运动的速度、角度、高度、节奏、姿态等都有规定性的质量标准,学生在练习时要严格按照动作的要求去做才能得到满意的练习效果。

2.3 护助性

在体操教学中广泛采用各种形式的保护帮助,尤其对初学者教学过程中更是广泛。保护帮助不仅仅是一种安全措施,更是对练习者的一种心理安慰。具体表现为:帮助练习者完成某个动作助其建立运动感知觉,教师或安排学生保护练习者以防跌落或受伤。

2.4 艺术性

体操动作应给人以艺术感受。体操技术动作的特点决定它具有艺术的特点,他给人展示的是人体的力量美、协调美。具体表现为:完成体操动作时身体的姿态、技术动作的协调、动作的节奏、精神风貌的展现是取得良好成绩的前提,所以体操是有艺术性的。

表1 学生成绩统计表

2.5 创造性

体操的动作编排、完成动作的技术、难度动作的开发创新都要求体操要有创造性,他也是体操不断发展的重要标志。具体表现为:体操的动作编排因人而异,完成动作的技术不尽相同,难度动作的推陈出新。只有创新才能发展也是体操的魅力所在。

3 体操学习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

体操动作有易有难甚至还带有一些危险性动作,所以在学习中学生不免出现一些畏惧心理、厌倦心理、自卑心理、嫉妒心理、怕苦心理等一些心理问题。

3.1 畏惧心理

由于体操项目中有一部分难度较大,对身体姿态要求较高带有一定危险因素的动作,而同学们对体操动作接触较少,没有形成良好的运动感知觉也没有清晰地动作概念和表象,甚至在体操学习过程中因为保护措施不到位,器械不合标准或因学习者自身动作错误等因素致使学习者受伤,或者目睹他人动作失控、跌落、摔倒、受伤都会导致学生产生畏惧心理。畏惧心理一般会在学习一些复杂动作时产生,如:双杠滚杠、单杠的杠上转体180度、技巧的倒立前滚翻、跳马的分腿腾跃等动作。表现为不愿意学习该动作,不敢去尝试动作,做动作时犹豫不决,以自认为安全的方式去完成动作从而造成肌肉紧张动作僵硬、不协调、不规范,使教学进度缓慢甚至停滞。

3.2 厌倦心理

体操课中一些训练内容比较枯燥无味,如:队列队形的练习、广播操等这在中小学体育课上同学们都学习过,再次学习难免会感觉内容老套,学习起来没兴趣。体操动作的技术特点决定了体操动作的学习需要不断地练习,而有些动作重复练习时会产生圣体上的疼痛如单杠上的动作容易致使手皮疼痛、起水泡、破皮等。这些因素致使学生产生厌倦心理,表现为练习时投机取巧,练习兴趣不高,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借故见习从而导致动作质量下降。

3.3 自卑心理

由于个体之间的身体差异及心理差异在体操动作学习过程中,每个人的学习能力,动作掌握程度都不尽相同。对学习速度较慢的同学就会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致使他们缺乏自信,自认为比别人差努力也赶不上别人从而产生自卑心理。表现为不愿意练习怕别人嘲笑,不敢表现自己成为课堂的看客,即使在老师的要求下练习动作也是不加思考的练习敷衍了事,达不到教学要求的质量。

3.4 嫉妒心理

相比于自卑心里的同学还有一种是嫉妒心理,在自身无法完成教学要求的时候会给自己找理由,认为是自己的身体条件不适合体操,老师的偏心等外界因素表现为练习时草草了事,对其他人说风凉话等。这类同学大多会类聚在一起严重影响教学气氛,致使教学进度缓慢。

3.5 怕苦心理

体操动作的练习是痛苦的,不仅仅是容易伤痛,而且在练习中和练习后都会容易产生疲惫感,对一些有危险性的动作在练习时还要高度保持注意力对学生的心理上也有很大的压力,从而导致一血同学存在怕苦心理。表现为练习时不尽全力、不能坚持、怕苦怕累在素质练习时表现更为严重。

4 运动心理学在体操教学中的运用

4.1 由简入难降低恐惧心理

体操教学内容分为几个部分,可以从每个部分的简单动作入手依次进行,渐渐增加体操教学内容的难度。在学习难度较大的动作时,可以先进行动作过程分析讲解以及观看动作过程的慢放视频,(有些动作是无法慢动作示范的例如:跳马等)实际练习时加强保护措施,让同学们知道自己是安全的。使同学们拥有更好的体操动作的运动感知觉和足够的安全感,从而减少恐惧心理。

4.2 提高兴趣降低厌倦心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学们兴趣高了自然会减少厌倦心理,这就要求老师的上课要灵活多变,体操课不代表不能进行一些激发兴趣的锻炼,同学们对体操动作的接触少就是一个容易引起好奇激发兴趣良好条件。

4.3 承认差别杜绝自卑嫉妒

自卑妒忌一般是建立在自己不如别人情况下才会产生,对这类学生在教学过程重要给与足够的重视,要监督他们练习达到教学要求的基本要求,因为自身条件而无法达到要求的学生应给与安慰和鼓励(例如:肥胖或过高)。承认个体差异。

4.4 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不怕苦不怕累

这一点是所有运动项目都要求的,本身在高校阶段同学们都有想表现自己不甘示弱的心理,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比赛的方式更容易培养同学们良好的意志品质,尤其在素质训练中效果更好。

4.5 语言的运用提高学习氛围

语言是老师和同学交流的纽带,轻松愉悦的语气是学生快乐学习的前提,在欢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能更好的接受教学内容。

5 个人意见

本人从事体操教学多年,发现体操教学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指导同时还是心理上的教育。仅是在技术上加以指导即使方法再好对提高学生整体成绩效果依然不是很理想,在运用运动心理学知识加以教学以后,发现学生整体成绩显著提高。在本学年对本人所带6组学生及初期教学学生成绩做一统计(见表1)。

6 结语

运用运动心理学对提高武汉体育学院公共体操课学生的成绩有显著的作用。体操课对高校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仅是对身体力量的锻炼协调能力的改善,灵敏成都的提高,更是对学生心理素质、意志品质的锻炼,思想道德上的提高。因此,体操教师应该运用更多的方式来更好的完成体操教学,运动心理学知识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

[1]于清,袁吉.运动心理学[M].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

[2]国家教委办公厅.课程纲要[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体育运动学校体操教材编写组.体操[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4]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我国运动心理咨询师认证工作成功举行[EB/OL].http://www.csss.cn/showInfo.asp?id=1884,2010.

[5]林昭军.我国高校体操教学中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及其解决方法[EB/OL].百度文库.

[6]高留红,张予南,谢建中.对体操的再认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5):117-123.

[7]马彦萍.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中学生恐惧情绪的形成与调节探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4(16):110-112.

G807.02

A

2095-2813(2014)12(b)-0211-02

猜你喜欢

体操心理学动作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动作描写要具体
思维体操
思维体操
头脑体操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头脑体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