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宾虹的笔墨观

2014-07-12郑海文山东大学艺术学院250000

大众文艺 2014年16期
关键词:用墨黄宾虹气韵

郑海文 (山东大学艺术学院 250000)

一、 笔墨问题的历史渊源

笔墨是中国画的核心,对于笔墨的研究是自古有之。从理论上讲,魏晋南北朝期间已有著述对于线条的讨论,像是顾恺之的《论画》、宗炳的《画山水序》、谢赫的《古画品录》,但是认为线条在绘画中起重要作用的是从唐代开始的,当推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最有影响力,在书中张彦远在“论画六法”中很明确的表达:“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这句话说明了用笔的重要性以及书画同源的道理,意是通过笔墨表达出来的。还有:“若气韵不周,空陈形似,笔力未遒,空善赋彩,谓非妙也。”这样的笔墨境界,黄宾虹达到了,黄宾虹说:“章法屡改,笔墨不移。不移者精神,屡改者面貌耳。”黄宾虹将笔墨提高到精神的高度,而不是一个简单的表象。

五代后梁画家荆浩是整体水墨山水画的创立者,对“笔墨”有严格要求,他批评吴道子画有笔而无墨,项荣画有墨而五笔,进一步确立了笔墨在中国画中不可偏废的位置。1对于用笔,郭熙说:“笔迹不浑成,谓之疏”,用墨则是“运墨有时而用浓墨,有时而用焦墨,有时而用宿墨,有时而用退墨,有时而用厨中埃墨,有时而取青黛杂墨水而用之。”北宋郭若虚批评用笔不佳的弊病有“板、刻、结”。元代赵孟頫重申”书画同源”。当然,对于“书画同源”的说法,黄宾虹也是认可的,认为画作的精髓是出于金石的,说:“大抵作画如作书,国画之用笔用墨,皆从书法中来。”但这又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本文暂不涉及书法与绘画的关系,仅从笔墨论笔墨。

总之,笔墨问题,是自古至今中国画方面的一个不可能回避的问题,众多的理论家和画家都有所感悟和论述。发展到黄宾虹这里则是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黄先生原名质,字朴存,号宾虹,别署予向,中年后以号行。安徽潭渡村人。达九十二岁高龄,一生精研绘事、考古、金石、书艺、印学、鉴赏等,无不造诣深湛,尤其是山水画和画学理论,早学晚成。在画学理论上的成就仅仅抓住“笔墨”,锲而不舍。从张彦远到黄宾虹,一脉相承。

二、黄宾虹的笔墨观

笔墨问题是中国画的核心问题,这个问题的重要性直接关乎“气韵生动”。

黄宾虹深刻的意识到,气韵生动是从笔墨中来的,早在黄宾虹先生任教上海美专时,于校刊《葱岭》上写有《六法感言》一篇,即指出:“何谓气韵?气韵之生,由于笔墨,用笔用墨未得其法,则气韵无由显露”。这是黄宾虹画学思想的核心所在。1笔墨问题彰显着中国画的灵魂,黄宾虹也是相当注重笔墨问题,黄宾虹基于浩如烟海的史料,以及自己一生的探索和实践,梳理综合,终于成就“五笔七墨”的理论。

“五笔七墨”是黄宾虹在研究古人和自己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绘画理论的典型理论。黄宾虹指出:“笔力是气,墨彩是韵,千变万化,肥不臃肿,瘦不枯赢,入于规矩之中,而超乎规矩之外。”2

对于黄宾虹来说,“五笔七墨”的概念的发展也是有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黄宾虹早年提到过“三笔法”和“六字墨法”。先说“三笔法”:黄宾虹在1928年8月9日再广州国画研究会为他举行欢迎会上,黄宾虹做的演讲中将笔墨归纳为“三笔七墨”3,遗憾的是“三笔法”的具体内容无从考证。再说“六字墨法”:在1921年,黄宾虹写给胡韫玉的信中提到“画家称‘浓、干、黑、淡、湿、白’六字,得用墨之秘钥”4后来,黄宾虹不断的探索,在《画谈》中详细谈到“用笔之法有五”和“用墨之法有七”。

学者卢圣辅评说:“在宾老的画里,笔墨的力度,笔墨自身的品格,笔墨关系的谐调完整,笔墨赖以成立的物理结构与心理结构的转换契合,则被到了重要的甚至是至高无上的位置”5在表象上宾虹老人的笔墨经历了从具象的笔墨符号到抽象的几何线条,像曲线、折钗、漏痕,在这笔墨变化的背后是宾虹老人心中打破具体对象的具体结构,采用意念重新解构了对象,这时候的墨象已然是一种心灵宇宙动态的展示,是外秀和内美得高度结合,有点倾向于抽象主义了。这一切都需要宾虹老人长年累月的练习和对古代传统精到的继承,当然还有对自然物象的深切体会。各个方面的完美结合,一环扣一环才能最后达到宾虹老人这样完美的境界。

黄宾虹的笔墨成就主要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中提炼出来,当然对于西画宾虹老人也不排斥,而是认为中西画的区别主要是表达方式不同,形而上的精神层面的东西是一致的,也吸收西画中有益的成分。黄宾虹的绘画中抽象因素的增加,使得中国画进入了一个新的层面,无论是从绘画形式还是精神表达上。但是基本上,老人更注重中国内在元素的结合。

黄宾虹认为,一个画家先要求入乎理法之中,,然后又须出于理法之上。6这个过程当然是艰难的,也只有像黄宾虹这样一生淡泊无以名利,孜孜以求才最终化茧成蝶,晚年在自己的艺术以及艺术理论上产生飞跃。

宾虹老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情况是宾虹老人在世的时候非常不被人理解,他的画被大多数人说是不好看,幸好有傅雷,他懂老人的情怀,或许就是老人“出于理法之上”,这个层面不被人理解,它是超越当时的时代的,宾虹老人自己也说过,自己的作品要五十年后才能被人理解,这是大师的孤独。

注释:

1.邵洛羊.《从张彦远到黄宾虹一脉相衍的笔墨观》.载于《墨海烟云·黄宾虹研究论文集》安徽美术出版社,1989:17.

2.黄宾虹.《黄宾虹画语录》.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98.

3.《国画会欢迎黄宾虹记——黄君演述艺术上美术之流派》.载于王中秀编著.《黄宾虹年谱》上海书画出版社,第199页.

4.黄宾虹.《与胡韫玉书》,载于《黄宾虹年谱》.上海出版社,第154页。

5.王稳苓,郑文宏.《黄宾虹的艺术胸襟与笔墨气象》.载于《石家庄学院学报》2009.5.

6.裘柱常.《黄宾虹的书法与笔墨技法》.载于《墨海烟云·黄宾虹研究论文集》安徽美术出版社,1989:120.

猜你喜欢

用墨黄宾虹气韵
中国美学“气韵”范畴之“韵”探颐
“气韵非师”辨
灿然一灯——再读黄宾虹笔记一则
拓片制作中的用墨技巧
微思考
浅谈“气韵”在传统美学转型中的含义
浅谈美学中的气韵生动
黄宾虹的佳作
从画家书法谈对书法墨法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