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多维语境看大足石刻中的送子造像

2014-07-12西南大学400715

大众文艺 2014年21期
关键词:白衣观音右手

(西南大学 400715)

一旦提到佛教中的送子造像,我们首先想到是送子观音,但这只是民间的说法。同样具有送子功能的神氏还有诃梨帝母(鬼子母),九子母,白衣观音,甚至是道教中的斗母。特别是斗母的出现成为了佛教和道教相互融合的最有利证据,因为它的原型来自于佛教中的摩利支天。在大足,有关送子的神氏造像虽然并不算最多,但每一尊依然有参考价值。

柏林皇家人种学博物馆中保存了一幅编号为No.T(unfan)Ⅱ,Y,69的诃利帝母画像图,多亏了皇家博物馆的冯•勒柯克博士和常任馆长博德博,才有了首次与大众公开见面的机会。在我们看来,这件作品出土于吐鲁番以西约十公里的雅尔废墟(现在的交河遗址),外形呈长方形,尺寸0.35米*0.50米。从表征上面来看,以前的装裱可能类似于日本的卷轴画,用纺织材料镶有边框。它们被埋在堆积很厚的尘土和砖块之下,处于相对令人满意的保存状态,这算是最近在东亚发觉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这幅绘画描绘是主题是一个坐着的妇女,四周有长得健硕的八个小男孩。这位妇女右臂挽着一个襁褓中的小孩,左手将乳房送向孩子。她还带有三重圆形头光,头部蒙着一层遮到肩部的面纱,面部边缘是刺绣的摺边,并用绸带束在后面。她穿着垂直至脚部的长袖束腰外衣,胸部半掩,与我们曾经看到的克什米尔妇女穿着十分相似。脚穿黑色无鞋跟的的拖鞋,颈部也有相同颜色的项链,孩子像木乃伊似的紧紧被裹于颈部。

一旦人们看到了这些母与子的图案,不由得就会想起圣母玛利亚养育婴儿的画面。翻阅史料可知,中国抱婴姿势的雕塑直至宋代才出现,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据此,便有日本学者们提出:中国明代的送子观音乃是受基督教圣母抱子的图式影响,既然是这样,这幅在新疆出土的诃利帝母像,同时拥有哥特式的圣母玛利亚的动态(如抱婴儿的姿势)和面纱艺术传统的亚洲人的相貌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大足石刻中,诃利帝母的雕像有5尊,与在新疆出土的诃梨帝母相比,她们的形象已经相当生活化。

北山佛湾122号,宋,……凤冠,身穿华丽衣裳,双脚穿着云头靴,踏在板凳上,两根飘带垂落在地上,左手抱了一个小孩子放在膝上,右手扶右膝。主像前最开始有5个小孩子,他们正在做游戏,但是现在均已经被风化毁坏。主像的左前面坐着一个乳母……横抱一婴儿(头残)作哺乳状,主像右前有两小儿,呈坐式,其中一头残。(9个小孩)

北山佛湾289号,宋,……双手抱一小男孩放膝上,脚前及左右另有八个游戏小孩,或坐或卧,或走或爬。主像左下侧有一乳母……怀中抱有一小儿,作为儿哺乳状。(10个小孩)1

石篆山1号,宋,……面部俊美而秀丽……在左膝上左手扶抱着一个小男孩,右手在胸前拿一水果,像是在逗这个男孩……左侍女身下的左方刻有两个正在做游戏的儿童,右侍女身下的右方,则刻了一位中老年人,像是乳母,双手在怀中平抱一小儿……乳母左侧站着一小儿(已残),左手捧住睡儿头,右手抓住乳母乳尖部,将奶头塞进睡儿嘴……龛左壁的下部,盘膝坐二个男孩,外侧男孩衣衫斜穿,裸露右臂,左手在膝上持一手鼓,右手作拍鼓的样子。内侧男孩衣襟敞开,裸露胸怀,张口作笑,其左手在腹前捧一桃,右手持一物似铃。龛右壁的下侧,又有两个胖胖的男孩子,外侧男孩盘膝而坐,左手残,右手抬至面前,指上立一雀。里侧男孩单腿跪蹲,右手前伸,好像在逗鸟。(9个小孩)

石门山9号,宋,……后脑有两根飘带向左右两侧上飞,双足着靴,左边的手臂水平举着,像是手里拿了东西(残),她的右手拉住一个脖子带项圈的儿童的左手。这个儿童将右边的腿高高翘着……主像左侧,……双手抱一小孩于端坐在她的膝盖上,作正欲奶儿状。乳娘左下方立一儿童像,身已风化,头残。乳娘右侧,立一儿童像,左手扶在乳娘肩头。主像右侧,为一保姆,其身下有一小儿,双手拉保姆衣袖,……在主像与保姆之间,上层立两儿童。……二儿童下方,坐一半大少年,头戴翻耳帽,着长衫,双手置胸前互握。(8个小孩)

玉滩3号,宋,诃梨蒂姆和乳母像已经残缺,仅存七身小孩残躯。(7个小孩)

同时,在大足还出现了一个和诃利帝母及其相似的造像,其抱婴儿的姿势有可能是受诃梨帝母造像的影响。

淑明皇后像龛,舒成岩1号,宋绍兴二十三年(公元1153年)……皇后身穿华丽衣服,头戴花冠,胸部有束带,两只手搀和与衣袖中放在腹部前……龛右壁为一老年女侍,从打扮上来看类似保姆,头上扎有方布,身穿对扣的小棉袄和长裙,双手抱着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在胸前,似乎在往前递的样子。(1个小孩)2

由唐代僧人义净翻译的《诃利帝母真言经》中对诃利帝母的形象有明确的记载:“画诃利帝母。作天女形纯金色。身着天衣头戴璎珞。坐宣台上垂下两足。于垂足两边画两小孩。傍宣台立。于二膝上各坐一孩子。以左手怀中抱一孩子。于右手中持吉祥果。”从记载上来看,和大足看到的鬼母子形象不完全符合,首先单从抱孩子的姿势来说:有的是拉住小孩,而不是抱着;有的是单手抱而有的是用的双手;其次再从孩子的个数来说,记载中只有5个小孩,而大足诸位雕像中却有7~10个小孩不等。不光是在大足,在犍陀罗,爪哇等地还有站和坐的不同。“有时她(诃梨帝母)坐着她的‘爱子’坐在她膝上并天真地玩着她的项链,或边玩弄项链边吃奶。有时她是站着的,她最爱的儿子仍然抱在她的胸部。通常他是挎着她的臀部,就像印度妇女带着孩子的样子;并且至少他有两个哥哥成功地爬上了母亲的肩膀。”3这说明在造像的时候,人们不是完全依照佛教经典来塑像的。他们总是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加入作者的想法,在规定的范围下不断地探索创新,并且这种“不守规矩”的造像形式在中国流传甚广,这体现了中国文化具有的强大包容性。

同样具有送子功能的除了有诃利帝母(鬼子母神),还有九子母,和白衣观音,世人常常把它们同送子观音混淆起来,甚至是完全等同起来。在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

鬼子母被描述的形象为怀抱一个孩子,并且有三五个孩子围在膝边。这些小精灵通常都表现的是她的“五百儿子”。在古印度,寺庙对她祀奉颇盛,特别是唐朝不空译的《诃利帝母真言经》里说鬼子母是生育之神,能助人生育。但是她在中国曾经是多产母亲心中的恶魔,食人女妖,而现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成为妇女的保护神,无法生育妇女的希望。在唐代以前,“鬼子母”又叫“九子魔母”,由于“九”与“鬼”的声母同为见母很易相混,随后由于后世读者或刻书的有意或无意的疏漏,将“魔”字抹去了,成为了“九子母”。但是,有人就问了:“九子母无夫,怎能生九个孩子呢?”为了掩盖这一缺点,民间有些地方还给这位九子母增添了一位丈夫。后来无独有偶,有意思的事情同样发生在犍陀罗,刻的是鬼母子神和她的配偶以及他们的孩子们。如今,“鬼子母”和“九子母”已经混用。宋代之后,佛教和道教世俗化的融合过程,使得鬼子母——这位女性药叉通常被称为送子娘娘和送子观音,被世界所崇拜,从而使自己的地位大大提高。而关于送子观音是否是诃梨帝母(鬼子母)演化而来的产物,肯定的观点最初是由胡适先生早提出,但是没有具体实际有效的论据证明这一点,目前之神一个大胆的推测。4

白衣观音则是另外一条线索。白衣观音是印度在中国最早的女性形象,她的信仰大约出现在10世纪,关于白衣观音的经典著作不但包括《白衣大悲五印陀罗尼经》在内的一些本土经典,还有《法华经》。最后,正是因为持诵这些本土经典而得子的士大夫(知识分子)宣扬其利益,白衣观音才显现为送子观音。有人认为送子观音源于白衣观音(也被认定为“南海观音”),是由于梵文翻译为“白度母”,意为“身作白衣者”,中国的白衣观音是这个名字的直译。从西藏地区传入中国的白衣观音,不久便被中国民间宗教自佛教中挪用,于是发展出了送子观音。但是更有人认为白衣观音和送子观音是同一尊神的译名,也就是说“白衣”这个名称源于密教中的经典,性别的转变以及后来的盛行都应该归功于本土经典和那些感应故事中的艺术呈现。

在大足,有两尊保存完好的白衣观音像,北山佛湾149号(主像右侧为白衣观音)和北山佛湾136号(也称如意珠观音),均刻于宋代,一个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另一个双手捧一如意置于腹前,双脚赤裸立在莲台上。其形象均为头戴花冠,身着天衣,胸饰璎珞,身后有圆形火焰身光及火焰头光。这种图像实际上的创作是纯粹的中国产物,其实际造型无异于水月观音,而白衣观音之所以能在中国成功的生根发芽,这源于一些宣扬白衣观音是送子女神的本土经典。在《白衣观音经》中,发生在唐代的第一篇感应事迹(这个故事也也可解释此经的起源)里面这样这样记载:

唐衡阳一仕人,年高无子,祈嗣靡所不至。忽遇老僧,持《白衣观音经》授之曰:“佛说此经,有能授持,随心所愿,获福无量。若欲求子,即生智慧之男,有白衣重包之异。”于是夫妇竭诚诵满一藏,数年遂生三子,果有白衣重包。衡阳太守亲睹其事,重为印施,亦以祈嗣,不逾年生一子。

在诵读了《白衣观音经》后,这对夫妇一下子有了三个孩子,并且还有一个是“智慧之男”,太守听闻也来诵读,不到一年也有了一个孩子。可见白衣观音送子很灵验,从此开始盛行流传。

再来说说送子观音,送子观音塑像的原型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源于诃利帝母(鬼子母),另一种说法是源于白衣观音。笔者在前文均有阐述。在大足中,圣府洞和龙潭找到两位送子观音实属不易,有一尊还是清代补刻的,我们来看看她的造型:

龙潭,名字原为渔翁像,在造像上部岩正面开有一浅龛,高1.38m,宽1.30m,龛内主像为送子观音(清刻),面南,随意坐于一矮石座上,坐身高0.98m,肩宽0.45m。观音头戴花冠,冠中有一小坐佛,额头部垂珠饰,发丝散肩,披短披肩,着U字领大杉,胸饰花挂,左脚斜蹬于地,右腿平曲于座,双手各抱一小孩。左小孩已半大,头发梳双抓髻,伏趴于观音左腿上,左手捧桃,右手去拉右小孩左脚。右孩尚小,穿肚兜,坐于观音右腿上,左手捧一桃,右手撑膝。观音左手搭于左孩肩上,右手抱住右孩臀。三像面均带笑。5

送子观音的名字在民间可谓是是蜚声中外了,但是在印度佛教也没有送子观音这一称呼,民间信化的三十三观音等像中却不见她的踪影。的确,送子之名,在佛教经典著作中很难找到,只是在《普门品》内有此方面的内容。由于中国一向重视传宗接代,渐渐的就有了希望观音能赐给家庭一个孩子的美好愿望,慢慢的就成了一种风俗。由此可知送子观音是汉地佛教的产物。

另外,在道教文化中,斗姆也包含了这种功能。斗姆是唐宋之交道教神仙体系中出现的新神,与星宿有关,又称“斗母”“斗姥”,是“为北斗众星之母”6《北斗本生真经》曰:

“若有信心男女,……迎请紫光圣母(即斗母)并七元君……纵有多劫十恶重罪,冤家苦报,如九日轮照于冰山,应时消释。上至国王大臣,下及民庶,能奉之者,感获景贶,福寿增延,无量天真俱来拥卫,见世圆满,子孙昌盛。命终之后,超生大梵真天。”

根据文献我们可知,斗母是个法力无边的女神,信徒们拜她能求文求武,求子求安,禳星解厄,保寿保福,即是求子延寿,拜忏增福。具北宋道经《玉清无上灵宝自然北斗本生真经》记载,原是龙汉国王周御的玉妃“紫光夫人”,其性情极为温顺、贤惠。有一年的春天,她在一个莲花池生了九个孩子,大哥玉皇大帝和二哥紫微大帝,剩下的七个小的就是北斗七星。在斗母之前,统治这一切的神是北斗九皇。宋元之际,斗母代替了他的位置,叫“九皇大帝”。说到这斗母形象,她是不符而宋以前的道教神像造像原则的,在额头上多一眼睛,共三目。肩后左右各四条长臂,正中两手合掌,其余各手分别执有太阳、月亮、宝铃等天体和法器。其实她的原型来源于佛教中的摩利支天(至于他们是什么时候结合的有时间歧义,有的说是元代,有的说是宋代,这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在《大藏经》内的关于摩利支天的记载:

“顶戴毗卢遮那佛。及戴无忧花鬘。八臂三面各三眼。左手持索弓无忧树枝线!右手执金刚杵针箭钩。正面善相微笑作黄白色。……左有猪面容作瞋怒亦甚丑恶。……右……如最上莲华宝,炽焰如火。……结毗卢大印乘猪车……”

在这里,已经十分详尽地把摩利支天的形象表现出来了,我们所见的保留至今的大足石刻北山佛湾130号与北塔33号中,依然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形象。

北山佛湾130号,宋,面西北,身高1.32m,肩宽0.3m,赤脚立于双层莲台上。该像三头八臂,口启欲笑,头戴花冠,身饰璎珞,上下彩带飘浮,项后有圆形背光。其左上手举风火轮,中手持弓,下手持盾,胸前左手举于胸间;右上手握剑,中手捏箭,下手柱戢,胸前右手置于腹前。天女头上方有三层宝塔一座,每层有一半圆长龛,内坐一小佛。宝塔左右侧,浮饰有鲜花绿叶。从宝塔中发出四道毫光,向左右侧绕出龛外。天女脚下莲台置于战车上,车厢上浮饰有花朵,车前并列两象挽辕。

北山北塔33号,面东,头戴花冠,胸饰璎珞,飘带拂身,赤足立于莲台之上,身后有一大宝楼阁。该像为三头八臂:左上手托风火轮,第二手持弓,第三手握盾;右上手举剑,第二手持械残,第三手柱长矛;胸前二手结印。其左下侧立六个男供养人像,双手合十或捧供物;其右下侧立五个女供养人像,双手皆托长帛。该像与供养人像俱于一车厢内,车前左、右各立一象,象肩负挽辕。作奋力前行状。壁上原有题记,现已风化模糊。7

奇怪的是,在大足的这两尊摩利支天像的坐骑与记载的很不同,文献说“乘猪车”,而在大足就成了“象挽辕”。我们知道,文献中的以猪作为坐骑是有原因的,它们来自于一行僧人的救人事迹,猪之后也成为北斗七星的代表;而象本是普贤菩萨的坐骑,代表愿行殷深,辛勤不倦;它的六颗牙齿,表示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慧智,佛教称六牙白象是菩萨所化,以表威灵,象征“愿行广大,功德圆满”,至于为什么摩利支天的坐骑为什么会由猪变成象,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

宗教中的送子造像是人们赋予冷冰冰石头的一个个时代的印记,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早已使得这种信仰和秩序过时,但是人类的记忆永远不会将它们封存,因为它们是一种生存的信念,一种种族延续下去的需要。

注释:

1.刘长久主编,《大足石刻研究》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4,第389-429页.

2.同上第429—560页.

3.[法]阿•福歇著,王平先 魏文杰译《佛教艺术的早期阶段》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年11月,第250页.

4.胡适编,《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639页.

5.同[1]第511页.

6.《正统道藏》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年,第9册第3页.

7.同[1]第392-440页.

猜你喜欢

白衣观音右手
唐英恭制甜白釉观音坐像
汉风古韵、观音祈福
白衣英雄赞歌
观音送子图
白衣英雄
左手和右手
左手和右手
白衣渡我
一袭白衣一生裁
左手右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