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归音乐本身让音乐课更有音乐味

2014-07-11吴晓琳

成才之路 2014年17期
关键词:音乐性课堂教学

吴晓琳

摘 要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也是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核心。音乐教师应将音乐性融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诸方面。

关键词:音乐味 音乐性 课堂教学

综观课程改革以来的音乐课堂,音乐课的教学模式有了新的变化,课堂呈现出一派缤纷的新气象。其实,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一些音乐教师并没有完全理解新课标的理念和内涵,很多时候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目前教师们上音乐课更多关注的是一种形式、一种方法、一种课堂的整体结构,而在体现音乐本质特征方面反而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似乎离音乐有点远了。所以,我觉得当前的小学音乐课堂应该回归到音乐的本身(音乐的节奏、节拍、速度、力度、旋律、音区、调式、和声、织体、曲式等等音乐表现手段和组织形式),让音乐课堂教学以音乐为主体,而不是过多的形式。

一、教学目标要关注音乐性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对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激励、评价、调控的作用,是教育系统的杆件组成部分,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可见教学目标的制定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在音乐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中,体现音乐的本身,才能在紧扣教学内容重心的同时,把课堂教学引向深入,抵达音乐教学的本质。

如,我在制定《草原放牧》教学目标时,起初定为:

(1)走进大草原,欣赏草原风光,感受蒙古族音乐的特点。

(2)聆听《草原赞歌》,能为歌曲配上简单的筷子舞。

(3)能准确地的听辨两个主题并体验其不同的音乐情绪和场景。

在实际的教学中,最为重要的目标3由于时间的关系并没有达成预期的效果。虽然这节课里,孩子们观赏了大草原的美丽风光,学跳了蒙古族的筷子舞,感受了蒙古族音乐的鲜明特点,看上去很丰富,也完整。但是对于《草原放牧》这首乐曲的聆听和理解是却是很肤浅的。经过思考, 我改为:

(1)初步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知道蒙古族音乐长、短调。

(2)分别聆听两个主题,对比其不同音乐的特点和音乐情绪。

(3)能哼唱第一个主题的旋律,并为其配上简单的筷子舞。

修改后的教学目标,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了对比聆听音乐与哼唱两个主题旋律上。孩子们在对比聆听中会更关注音乐,感受到两个主题音乐在节奏、节拍、速度、力度、旋律等音乐元素上的区别。其实第1个目标的制定,为后面两个主题的学习埋下了伏笔,因为两个主题分别是短、长调。第3个目标的制定是在熟悉了音乐后去记忆主题,并用自己的情感体验去表现音乐,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在第2个教学目标的教学落实中,我还制作了一张表格,引导孩子们从音乐的本身特点出发,去学会如何有效地聆听音乐和表达音乐。

二、教学内容要凸显音乐性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我们要追求精简的课堂教学内容,并凸显它的音乐性。过多与音乐无关的教学内容只会让我们课堂变得臃肿,缺乏音乐味。

如,曾听过这样一节音乐课,内容是欣赏歌剧《图兰朵特》中的《东边升起月亮》课件做的丰富而多彩,老师详细的介绍了歌剧,从起源说到发展,从国外谈到国内。然后又介绍歌剧的故事情节和创作的来源。教师洋洋洒洒地讲述着,孩子们的聆听都是被动式的,最后只剩下很少的时间让孩子们匆匆聆听完歌曲就下课了。这样的课能说是具有音乐性吗?音乐的内容并没有被挖掘,教学内容中过多的知识性介绍,过多的画面的冲击,使学生的注意力都被音乐以外的东西所吸引去了,冲淡了学生对音乐本身的感受。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的音乐课堂没有了教师悠扬的钢琴声,也没有了教师优美的歌声。我在上这一课时,是这样安排教学内容的:

(1) 聆听江苏《茉莉花》旋律走进教室。

(2) 聆听《东边升起月亮》找出旋律特点,再点出《茉莉花》在世界音乐史中的地位。

(3)引出歌剧《图兰朵特》说故事情节,再简单介绍有关歌剧的一些概念。

(4)哼唱《东边升起月亮》的旋律,再与《茉莉花》旋律进行简单的对比分析。

三、教学环节要挖掘音乐性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学环节应该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他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们更好的自主学习,感知音乐和理解音乐。如果教学环节的设置过于的花哨,忽视了音乐的本质,那么这些环节设置的目标性也是值得思考的。我们教学环节的设置应该挖掘音乐的本身特点,符合学生音乐学习的规律,让他们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中,更好的感受、理解和表现音乐。这样我们的音乐课堂才会至始至终蕴含着音乐味。如:《哦,苏珊娜》一课中,为了解决弱起这个知识点,我起初设置了这一些环节。

(1)师生合作读创编的歌词,熟悉歌曲的节奏。

(2)把前面的语气词去掉再读歌词,让孩子们感受弱起的特点。

(3)男女生角色互换合作,再读歌词,掌握弱起的节奏。

在实施这些教学环节的过程中,孩子们还是很感兴趣的,也愿意参与。但是,最后出来的效果并没有理想中的那么好,弱起节奏还是有一部分孩子没读准确。

在朗读中还产生了新的问题,影响了后面的歌曲学唱教学。可见这些环节的设置,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不但重难点得不到解决,反而增加了难度。反思后,重新设置了教学环节,我加大了对歌曲聆听的力度,并且在聆听中强化重拍给孩子们带来的深刻印象,自然弱起的特点就通过明显的对比显露出来的。其实这种方式,挖掘了音乐本身就具有的特点,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了音乐知识,更符合音乐学习的规律,很自然地解决了难点,从而证实了音乐课堂回归音乐的本身的重要性和正确性。

(1)初听歌曲,跟老师一起击掌打节奏。

(2)再听歌曲,找重拍,感受并讲解弱起。

(3)跟琴哼唱旋律,唱出重拍效果,掌握弱起。

四、教学方法要体现音乐性

海涅说过:“话语停止的地方就是音乐的开始。”由此可见,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最擅长的讲授法,其地位也应该相应地减弱些了。用音乐的语言去描述音乐,分析音乐,感受音乐,才能让音乐课堂更具有音乐味。往往在课堂中,音乐教师自己说得太多,孩子们听得太少,让学生并非得到的更多,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让我们用一句精简的语言、一段悠扬的琴声、一曲动听的范唱和一个自然的指挥手势,去传递给学生你想诠释的音乐信息。音乐课堂,因为有了想象,才更有“音乐味”。

综上所述,可见回归了音乐本身的音乐课堂,没有了形式上的热闹气氛,但显现出一种真实;没有了丰富多彩的课件,但内容却是那么充实;没有了教师的刻意“作秀”,但透露出了一股平实。 就是这样的音乐课堂,关注学生、关注音乐、抓住了音乐的本身,让音乐课堂教学落到了实处,更为扎实了!

参考文献:

[1]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孙美兰,艺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浙江省杭州濮家小学教育集团)

摘 要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也是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核心。音乐教师应将音乐性融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诸方面。

关键词:音乐味 音乐性 课堂教学

综观课程改革以来的音乐课堂,音乐课的教学模式有了新的变化,课堂呈现出一派缤纷的新气象。其实,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一些音乐教师并没有完全理解新课标的理念和内涵,很多时候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目前教师们上音乐课更多关注的是一种形式、一种方法、一种课堂的整体结构,而在体现音乐本质特征方面反而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似乎离音乐有点远了。所以,我觉得当前的小学音乐课堂应该回归到音乐的本身(音乐的节奏、节拍、速度、力度、旋律、音区、调式、和声、织体、曲式等等音乐表现手段和组织形式),让音乐课堂教学以音乐为主体,而不是过多的形式。

一、教学目标要关注音乐性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对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激励、评价、调控的作用,是教育系统的杆件组成部分,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可见教学目标的制定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在音乐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中,体现音乐的本身,才能在紧扣教学内容重心的同时,把课堂教学引向深入,抵达音乐教学的本质。

如,我在制定《草原放牧》教学目标时,起初定为:

(1)走进大草原,欣赏草原风光,感受蒙古族音乐的特点。

(2)聆听《草原赞歌》,能为歌曲配上简单的筷子舞。

(3)能准确地的听辨两个主题并体验其不同的音乐情绪和场景。

在实际的教学中,最为重要的目标3由于时间的关系并没有达成预期的效果。虽然这节课里,孩子们观赏了大草原的美丽风光,学跳了蒙古族的筷子舞,感受了蒙古族音乐的鲜明特点,看上去很丰富,也完整。但是对于《草原放牧》这首乐曲的聆听和理解是却是很肤浅的。经过思考, 我改为:

(1)初步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知道蒙古族音乐长、短调。

(2)分别聆听两个主题,对比其不同音乐的特点和音乐情绪。

(3)能哼唱第一个主题的旋律,并为其配上简单的筷子舞。

修改后的教学目标,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了对比聆听音乐与哼唱两个主题旋律上。孩子们在对比聆听中会更关注音乐,感受到两个主题音乐在节奏、节拍、速度、力度、旋律等音乐元素上的区别。其实第1个目标的制定,为后面两个主题的学习埋下了伏笔,因为两个主题分别是短、长调。第3个目标的制定是在熟悉了音乐后去记忆主题,并用自己的情感体验去表现音乐,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在第2个教学目标的教学落实中,我还制作了一张表格,引导孩子们从音乐的本身特点出发,去学会如何有效地聆听音乐和表达音乐。

二、教学内容要凸显音乐性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我们要追求精简的课堂教学内容,并凸显它的音乐性。过多与音乐无关的教学内容只会让我们课堂变得臃肿,缺乏音乐味。

如,曾听过这样一节音乐课,内容是欣赏歌剧《图兰朵特》中的《东边升起月亮》课件做的丰富而多彩,老师详细的介绍了歌剧,从起源说到发展,从国外谈到国内。然后又介绍歌剧的故事情节和创作的来源。教师洋洋洒洒地讲述着,孩子们的聆听都是被动式的,最后只剩下很少的时间让孩子们匆匆聆听完歌曲就下课了。这样的课能说是具有音乐性吗?音乐的内容并没有被挖掘,教学内容中过多的知识性介绍,过多的画面的冲击,使学生的注意力都被音乐以外的东西所吸引去了,冲淡了学生对音乐本身的感受。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的音乐课堂没有了教师悠扬的钢琴声,也没有了教师优美的歌声。我在上这一课时,是这样安排教学内容的:

(1) 聆听江苏《茉莉花》旋律走进教室。

(2) 聆听《东边升起月亮》找出旋律特点,再点出《茉莉花》在世界音乐史中的地位。

(3)引出歌剧《图兰朵特》说故事情节,再简单介绍有关歌剧的一些概念。

(4)哼唱《东边升起月亮》的旋律,再与《茉莉花》旋律进行简单的对比分析。

三、教学环节要挖掘音乐性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学环节应该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他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们更好的自主学习,感知音乐和理解音乐。如果教学环节的设置过于的花哨,忽视了音乐的本质,那么这些环节设置的目标性也是值得思考的。我们教学环节的设置应该挖掘音乐的本身特点,符合学生音乐学习的规律,让他们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中,更好的感受、理解和表现音乐。这样我们的音乐课堂才会至始至终蕴含着音乐味。如:《哦,苏珊娜》一课中,为了解决弱起这个知识点,我起初设置了这一些环节。

(1)师生合作读创编的歌词,熟悉歌曲的节奏。

(2)把前面的语气词去掉再读歌词,让孩子们感受弱起的特点。

(3)男女生角色互换合作,再读歌词,掌握弱起的节奏。

在实施这些教学环节的过程中,孩子们还是很感兴趣的,也愿意参与。但是,最后出来的效果并没有理想中的那么好,弱起节奏还是有一部分孩子没读准确。

在朗读中还产生了新的问题,影响了后面的歌曲学唱教学。可见这些环节的设置,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不但重难点得不到解决,反而增加了难度。反思后,重新设置了教学环节,我加大了对歌曲聆听的力度,并且在聆听中强化重拍给孩子们带来的深刻印象,自然弱起的特点就通过明显的对比显露出来的。其实这种方式,挖掘了音乐本身就具有的特点,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了音乐知识,更符合音乐学习的规律,很自然地解决了难点,从而证实了音乐课堂回归音乐的本身的重要性和正确性。

(1)初听歌曲,跟老师一起击掌打节奏。

(2)再听歌曲,找重拍,感受并讲解弱起。

(3)跟琴哼唱旋律,唱出重拍效果,掌握弱起。

四、教学方法要体现音乐性

海涅说过:“话语停止的地方就是音乐的开始。”由此可见,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最擅长的讲授法,其地位也应该相应地减弱些了。用音乐的语言去描述音乐,分析音乐,感受音乐,才能让音乐课堂更具有音乐味。往往在课堂中,音乐教师自己说得太多,孩子们听得太少,让学生并非得到的更多,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让我们用一句精简的语言、一段悠扬的琴声、一曲动听的范唱和一个自然的指挥手势,去传递给学生你想诠释的音乐信息。音乐课堂,因为有了想象,才更有“音乐味”。

综上所述,可见回归了音乐本身的音乐课堂,没有了形式上的热闹气氛,但显现出一种真实;没有了丰富多彩的课件,但内容却是那么充实;没有了教师的刻意“作秀”,但透露出了一股平实。 就是这样的音乐课堂,关注学生、关注音乐、抓住了音乐的本身,让音乐课堂教学落到了实处,更为扎实了!

参考文献:

[1]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孙美兰,艺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浙江省杭州濮家小学教育集团)

摘 要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也是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核心。音乐教师应将音乐性融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诸方面。

关键词:音乐味 音乐性 课堂教学

综观课程改革以来的音乐课堂,音乐课的教学模式有了新的变化,课堂呈现出一派缤纷的新气象。其实,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一些音乐教师并没有完全理解新课标的理念和内涵,很多时候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目前教师们上音乐课更多关注的是一种形式、一种方法、一种课堂的整体结构,而在体现音乐本质特征方面反而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似乎离音乐有点远了。所以,我觉得当前的小学音乐课堂应该回归到音乐的本身(音乐的节奏、节拍、速度、力度、旋律、音区、调式、和声、织体、曲式等等音乐表现手段和组织形式),让音乐课堂教学以音乐为主体,而不是过多的形式。

一、教学目标要关注音乐性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对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激励、评价、调控的作用,是教育系统的杆件组成部分,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可见教学目标的制定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在音乐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中,体现音乐的本身,才能在紧扣教学内容重心的同时,把课堂教学引向深入,抵达音乐教学的本质。

如,我在制定《草原放牧》教学目标时,起初定为:

(1)走进大草原,欣赏草原风光,感受蒙古族音乐的特点。

(2)聆听《草原赞歌》,能为歌曲配上简单的筷子舞。

(3)能准确地的听辨两个主题并体验其不同的音乐情绪和场景。

在实际的教学中,最为重要的目标3由于时间的关系并没有达成预期的效果。虽然这节课里,孩子们观赏了大草原的美丽风光,学跳了蒙古族的筷子舞,感受了蒙古族音乐的鲜明特点,看上去很丰富,也完整。但是对于《草原放牧》这首乐曲的聆听和理解是却是很肤浅的。经过思考, 我改为:

(1)初步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知道蒙古族音乐长、短调。

(2)分别聆听两个主题,对比其不同音乐的特点和音乐情绪。

(3)能哼唱第一个主题的旋律,并为其配上简单的筷子舞。

修改后的教学目标,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了对比聆听音乐与哼唱两个主题旋律上。孩子们在对比聆听中会更关注音乐,感受到两个主题音乐在节奏、节拍、速度、力度、旋律等音乐元素上的区别。其实第1个目标的制定,为后面两个主题的学习埋下了伏笔,因为两个主题分别是短、长调。第3个目标的制定是在熟悉了音乐后去记忆主题,并用自己的情感体验去表现音乐,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在第2个教学目标的教学落实中,我还制作了一张表格,引导孩子们从音乐的本身特点出发,去学会如何有效地聆听音乐和表达音乐。

二、教学内容要凸显音乐性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我们要追求精简的课堂教学内容,并凸显它的音乐性。过多与音乐无关的教学内容只会让我们课堂变得臃肿,缺乏音乐味。

如,曾听过这样一节音乐课,内容是欣赏歌剧《图兰朵特》中的《东边升起月亮》课件做的丰富而多彩,老师详细的介绍了歌剧,从起源说到发展,从国外谈到国内。然后又介绍歌剧的故事情节和创作的来源。教师洋洋洒洒地讲述着,孩子们的聆听都是被动式的,最后只剩下很少的时间让孩子们匆匆聆听完歌曲就下课了。这样的课能说是具有音乐性吗?音乐的内容并没有被挖掘,教学内容中过多的知识性介绍,过多的画面的冲击,使学生的注意力都被音乐以外的东西所吸引去了,冲淡了学生对音乐本身的感受。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的音乐课堂没有了教师悠扬的钢琴声,也没有了教师优美的歌声。我在上这一课时,是这样安排教学内容的:

(1) 聆听江苏《茉莉花》旋律走进教室。

(2) 聆听《东边升起月亮》找出旋律特点,再点出《茉莉花》在世界音乐史中的地位。

(3)引出歌剧《图兰朵特》说故事情节,再简单介绍有关歌剧的一些概念。

(4)哼唱《东边升起月亮》的旋律,再与《茉莉花》旋律进行简单的对比分析。

三、教学环节要挖掘音乐性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学环节应该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他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们更好的自主学习,感知音乐和理解音乐。如果教学环节的设置过于的花哨,忽视了音乐的本质,那么这些环节设置的目标性也是值得思考的。我们教学环节的设置应该挖掘音乐的本身特点,符合学生音乐学习的规律,让他们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中,更好的感受、理解和表现音乐。这样我们的音乐课堂才会至始至终蕴含着音乐味。如:《哦,苏珊娜》一课中,为了解决弱起这个知识点,我起初设置了这一些环节。

(1)师生合作读创编的歌词,熟悉歌曲的节奏。

(2)把前面的语气词去掉再读歌词,让孩子们感受弱起的特点。

(3)男女生角色互换合作,再读歌词,掌握弱起的节奏。

在实施这些教学环节的过程中,孩子们还是很感兴趣的,也愿意参与。但是,最后出来的效果并没有理想中的那么好,弱起节奏还是有一部分孩子没读准确。

在朗读中还产生了新的问题,影响了后面的歌曲学唱教学。可见这些环节的设置,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不但重难点得不到解决,反而增加了难度。反思后,重新设置了教学环节,我加大了对歌曲聆听的力度,并且在聆听中强化重拍给孩子们带来的深刻印象,自然弱起的特点就通过明显的对比显露出来的。其实这种方式,挖掘了音乐本身就具有的特点,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掌握了音乐知识,更符合音乐学习的规律,很自然地解决了难点,从而证实了音乐课堂回归音乐的本身的重要性和正确性。

(1)初听歌曲,跟老师一起击掌打节奏。

(2)再听歌曲,找重拍,感受并讲解弱起。

(3)跟琴哼唱旋律,唱出重拍效果,掌握弱起。

四、教学方法要体现音乐性

海涅说过:“话语停止的地方就是音乐的开始。”由此可见,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最擅长的讲授法,其地位也应该相应地减弱些了。用音乐的语言去描述音乐,分析音乐,感受音乐,才能让音乐课堂更具有音乐味。往往在课堂中,音乐教师自己说得太多,孩子们听得太少,让学生并非得到的更多,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让我们用一句精简的语言、一段悠扬的琴声、一曲动听的范唱和一个自然的指挥手势,去传递给学生你想诠释的音乐信息。音乐课堂,因为有了想象,才更有“音乐味”。

综上所述,可见回归了音乐本身的音乐课堂,没有了形式上的热闹气氛,但显现出一种真实;没有了丰富多彩的课件,但内容却是那么充实;没有了教师的刻意“作秀”,但透露出了一股平实。 就是这样的音乐课堂,关注学生、关注音乐、抓住了音乐的本身,让音乐课堂教学落到了实处,更为扎实了!

参考文献:

[1]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孙美兰,艺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浙江省杭州濮家小学教育集团)

猜你喜欢

音乐性课堂教学
从音响性往音乐性的转变Esoteric(第一极品)Grandioso P1X/Grandioso D1X分体SACD/CD机
颇有音乐性与弹性的新作 HiVi(惠威)SUB12S超低音音箱
勃拉姆斯《弦乐六重奏》(Op.18)中的“家庭音乐性”
格里格《索尔维格之歌》的赏析
格里格《索尔维格之歌》的赏析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