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历史细节彰显教育本真——以《中日甲午战争》教学为例

2014-07-10陈家运

教育科学论坛 2014年9期
关键词:细节日本历史

●陈家运

历史故事是历史的灵魂,而历史细节是历史叙述得以具体、清晰和鲜活的根本立足点。但当前历史教学中,仍然存在教师讲课过度抽象化现象,概念、名词满天飞,缺乏对历史细节的描述,缺少对人物个体、典型事件的故事叙述,导致鲜活历史被遮蔽,具体生活被掩盖。不仅无法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更谈不上学生的精神成长了。 因此,在常规教学中,运用历史细节不仅符合历史学科教学的特点, 而且是彰显教育本真的有效途径。

本文将以《中日甲午战争》一课为例做一简单的阐释。

一、细节激活学习兴趣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在每一瞬间其心理活动选择于某些事物而离开其余事物”[1],毫无疑问,注意是学生完成预定学习任务的必要心理条件。因此,兴趣是激活学生学习的第一步。

导入本课时,我直接展示下图,让学生找出下图船的特点和处境。 “这是一艘带着龙标志的船”,“旗好像也是龙旗”,“它在沉没”,学生很快活跃起来,最后,我说:“这就是洋务运动的标志性产物——北洋水师的一艘军舰,至于它为什么会沉没,这也是我们本堂课要探究的课题”。

创设历史情境, 也是激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除了借助图像外,历史故事也是常用的创设历史情境的手段之一。 而历史故事叙述的鲜活和历史细节是分不开的。

材料一 丰岛海战 (甲午战争战争的开端):“1894 年 7 月 25 日,7 时 45 分,日舰“吉野”首先向中国军舰“济远”开炮,55 分“秋津洲”开炮,56 分“浪速开炮”。日本不宣而战——不宣而战也从此成为日本海军的传统。 ……浪速右舷五炮同时轰鸣,5 次齐射。满载中国官兵的英货轮“高升”号被击中爆炸,蒸汽和煤屑弥漫空间,天昏地暗。 “高升”开始下沉。 这是一个可怕的时刻,会水的纷纷跳海。 不会的,便在船的高处用步枪射击日舰,做垂死的抵抗。一艘日本小艇驶来,它只搭救落水的欧洲人,并向水中失去抵抗能力的中国士兵开枪”[2]。

材料二 关于旅顺大屠杀,美国《纽约世界》记者克里曼这样描述:“我见一人跪在兵前,叩头求命。兵一手以枪尾刀插入其头于地, 一手以剑斩断其身首。 有一人缩身于角头,日兵一队放枪弹碎其身。 有一老人跪于街中, 日兵斩之, 几成两段”,“次日(11月24 日)我与威利阿士至一天井处,看见一具死尸。即见两兵屈身于死尸之旁, 甚为诧异。 一兵手执一刀,此两人已将尸首剖腹,刳出其心”。

据英国法学家胡兰德的 《关于中日战争的国际公法》 记载:“其中有一个叫鲍绍武的人说:‘我们来参加收集尸体时, 看到有的人坐在椅子上就被捅死了。 更惨的是,有一家炕上,母亲身边围着四五个孩子,小的还在吃奶就被捅死了’”。

材料中日军的蓄谋已久, 不宣而战以及战争中的非人道主义的残忍手段, 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日本侵华史实和罪行的理解,而且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学生的注意力很自然的集中过来了。

二、细节融会历史事实

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步就是融会历史事实。要想在了解一定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更全面理解某一历史事件,丰富的史料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历史事件的细节将更具震撼力和说服力。

本课中,在分析甲午战争原因时,通常都会讲到日本的侵略扩张政策,经济危机,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等等,却忽略推动战争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日本普通民众狭隘的民族主义情感。

材料一 1886 年8 月15 日,访日的北洋水师官兵上街观光,与日警发生冲突,“数百名日本警察将各街道两头堵塞,看见中国水兵便挥刀砍杀。当地居民,从楼上往下浇热水,掷石块。还有手持刀棍,参与混战。 中国水兵手无寸铁,猝不及防。 结果水兵吃了大亏……‘长崎事件’后,一定要打胜‘定远’,成为日本海军的一句流行语,甚至连小学儿童游戏,也将孩子分为两组,一组扮成中国舰队,另一组扮成日本舰队,进行战斗游戏”[3]。

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甲午战争,不仅是日本的官方行为,也是民间行为,最起码民间极大地支持了这一侵略行径。

三、细节养成批判思维

批判思维不是凭空设想,而是运用各种确凿的证据证明自己的怀疑。只有当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学会批判思维采择观点,他们才能真正的学会知识和学会应用知识。 因此,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中,激励学生批判性、历史性地思考,使学生养成批判思维的习惯。

和很多老师一样,在讲述黄海大战时,我播放了《甲午风云》中邓世昌壮烈牺牲的片段。看完后,我没有直接赞扬邓世昌的爱国精神,而是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邓世昌是这样死的吗?“致远”号真是被鱼雷击沉的吗?他真的能追上吉野吗?看到同学们惊愕的表情,我及时展示了下面几段材料。

材料一 “致远已受重伤,水线下有10 英寸和13 英寸炮弹击出的大洞。 而水密门隔舱的橡皮,因年久破烂,海水汹涌灌入。 ……全舰官兵同仇敌忾,一面用抽水机不停地抽去舱中海水, 一面勇敢向日舰勇敢地冲击。 日舰见状,紧急逃避,并向‘致远’发出雨幕般的炮弹,终将‘致远’击沉”[3]。

材料二 日舰“吉野”,时速23 节,是当时世界上航速最快的巡洋舰;“致远” 虽为北洋水师航速最快的战舰之一,但其航速只有18.5 节。

在历史史实面前,电影被颠覆了。“致远”不是被鱼雷击沉的,而是被炮弹击沉的;“致远”就是再快也追不上“吉野”。鲜活的历史细节,让历史真实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开阔了他们的视野,而且让他们意识到“尽信书不如无书”,要自己挖掘历史真实的一幕幕。

四、细节塑造健全品格

教育应该以人类的生存、尊严的生活、和谐的发展为最本质追求, 要始终坚持科学的价值理念和人文精神,以实现人的灵魂提升。 为达到这一目标,我展示了下面两则材料。

材料一 北洋水师提督(北洋水师领导者)丁汝昌,“右面头部及颈项至右臂,被火烧伤,左臂和左脚也有撞击伤和挤压伤。但他并不怕死,裹伤后仍坐在甲板上,用微笑和鼓励的话语激励官兵作战,直至战斗结束”[3]。

材料二 近代海军是个技术性很高的专业军种,指挥军官需要多年的专门培训,而丁汝昌是凭资历,以陆军将领的身份统帅了新式舰队。他完全不懂海战指挥,领兵15 年,始终未能认真学习海军业务,以致黄海大战开始后便中断了对舰队的控制, 使舰队失去统一协调,完全处于各自混战的状态。

选择第一段材料,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材料,感知丁汝昌为了挽救危机不怕牺牲, 勇往直前的爱国精神。而第二段材料告诉我们,丁汝昌是清朝黄海大战战败的主要责任人。历史再次告诫我们,爱国只有热情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我们的个人文化素养。热情,有时不仅不能强国,反而会误国。 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曾说:“理性的爱国心虽然不够豪爽和热情,但非常坚定和持久,它来自于真正的理解。 ”

课改走到今天,已经到了深水区,回归教育本真的呼声越来越高。 我们只有深刻理解教育本真的内涵,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以历史细节为载体,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历史情节中融会和批判历史,以资形成健全的品格, 才能实现我们教育实践出发时的追求——教育本真。

[1]朱继军.谁在抽象的思维? [J].历史教学(上半月).2013(2):52-54.

[2]许嘉璐主编: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0.

[3]姜鸣.龙旗飘扬的舰队[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猜你喜欢

细节日本历史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探寻日本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黄金时代》日本版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细节取胜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