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寒地区杂交早稻“滇杂31”高产栽培技术

2014-07-09杨世莲李继洲

吉林农业 2014年5期
关键词:栽培技术

杨世莲 李继洲

摘要:雷山县海拔1300米以上高寒地区水稻生产常年受倒春寒和秋风危害,平均单产水平300公斤/亩左右 ,2011年引进粳型杂交稻“滇杂31”试验2.3亩,平均亩产507.3/公斤,2012年扩大示范568亩,平均亩产516.1公斤,且表现耐寒强,适应性广,抗倒伏,抗病虫害。通过试验示范,归纳了该品种在高寒地区的高产栽培技术。

关键词:杂交早稻;滇杂31;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9-35-1

“滇杂31”是云南农大稻作所用不育系15A与恢复系南34培育而成的三系粳型杂交稻,2010年通过贵州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黔审稻2010018号。2011年引进到雷山县大塘乡交腊村,该村海拔1400米,试种面积2.3亩,验收亩产503.7公斤,比同田“中9优838”亩多收71.6公斤,增产14.2%;2012年扩大示范面积568亩,验收亩产516.1公斤,比“中9优838”亩多收78.4公斤,增产15.2%。“滇杂31”在该县高海拔温凉地区具有很好的增产效果,深受当地农民的欢迎和接受。该品种表现叶色浓绿,根系发达,耐寒性强,移栽返青快,分蘖力强,株型紧凑,剑叶直立,穗型较大,穗实粒数136.6粒,结实率82.8%,千粒重25.1克,籽粒团型,无稃尖、无芒,株高97厘米,全生育期171天,抗早衰,抗稻瘟病和稻曲病。米质主要指标:糙米率84.9%,精米率77.6%,整精米率76.6%,长宽比1.7,垩白粒率34.0%,垩白度2.7%,透明度一级,碱消值七级,胶稠度8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7.4%,蛋白质8.8%。该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特点,推广该品种对扩大高寒山区杂稻种植面积,提高水稻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生产示范对其品种特征特性的研究,总结较为行之有效的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现简介如下,以便加快大面积推广,进一步发挥品种增产增效潜力,加快贫困山区的脱贫步伐。

1育秧技术

1.1苗床选择及准备

选择地势平坦,背风向阳,排灌方便,土质肥沃、疏松的偏酸性园土或旱田作秧田。旱育稀植,年前按1.8米划厢,并以播种厢面宽1.2米,工作沟宽0.6米,深0.15米开沟整厢,清除杂草和石块,在厢面上每平方米施过筛细圈肥1.5公斤,过磷酸钙0.3公斤,清粪水或沼液2.5公斤,农膜平盖,防止肥料冲刷流失和杂草生长。

1.2适时早播

3月下旬~4月初播种,每亩大田备种量1.5公斤,播前地面精细平整,开好排水沟,按1公斤种拌旱育保姆0.5公斤,每平方米苗床40克干种量,分三次均匀撒播在厢面上,用过筛肥细土盖种1厘米厚,喷一次透水后搭架,严盖无纺布保温保湿。

1.3秧田管理

温度管理。无纺布覆盖温度适中,一般情况下不需揭膜,保持严盖;水分管理。出苗前苗床不积水,保持湿润,一叶一心后,若天气过干无雨,表土发白时应在早晚适当浇水,保持厢面湿润,移栽前一天浇一次透水,以利取苗;病虫防治。三叶期,移栽前每10平方米用稻艳5克加吡虫啉0.5克对水3公斤喷雾,防治苗期病虫;苗床追肥。移栽前一天,每平方米苗床施磷酸二铵125克作送嫁肥。

2 大田管理技术

2.1精细整地,施足底肥

水田免耕、翻耕均可种植。要求亩施有机腐熟圈肥1000公斤,复合肥50公斤,硫酸钾10公斤作底肥,有机肥翻压入泥,化肥在表土上施用,水位控制寸水不露泥状态。

2.2追肥

分孽肥。分二次追施,第一次分蘖肥在移栽返青后3~5天,结合稻田化学除草,亩施尿素8~10公斤,促进分蘖早生快发,发挥低位分蘖的优势作用。第二分蘖肥7~7.5叶时施用,亩追尿素3~5公斤加硫酸钾3公斤;孕穗肥。进入10~11叶期,幼穗开始分化时,分二次施用。第一次在倒3叶刚露尖时,亩用尿素2~3公斤,硫酸钾4~5公斤,促进穗、枝梗及其颖花分化,增加枝梗数量。第二次在剑叶(倒1叶)露尖时施入,亩用尿素1~2公斤,硫酸钾3~4公斤,努力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

2.3合理密植,规范插秧

当气温稳定通过12℃时开始移栽,移栽叶龄4.0叶起,最迟不得超过5.5叶,插秧时间应集中在5月10~20日,栽插密度因稻田肥力而定,高等肥力田亩栽1.3~1.4万穴,中下等肥力田亩栽1.45~1.7万穴,穴插两粒谷秧,3~6株基本苗。

2.4水分管理

采用浅、湿、干节水灌溉技术,并做好排灌渠道,尽可能做到浅水与养鱼相结合,努力提高泥水温度。插秧时田内保持花达水,插秧后水层应控制寸水深,促进秧苗返青,返青分蘖后水位控制3~5厘米,达到增温促蘖的目的。分蘖够苗(10 叶期)后,采用干干湿湿湿润灌溉法,增加土壤的供氧条件,促进根系下扎。抽穗前35~40天观察,对长势过旺的丘块连晒田7~10天,使叶色褪淡挺直,控上促下,促进壮秆。孕穗期适当灌深水,黄熟期排水落干,以便收获。

2.5病虫防治

旱育稀植秧田期主要防治苗叶温,三叶期、移栽前用三环唑进行防治。大田期主要防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稻曲病。6月上中旬、7月中下中旬分别亩用70%吡虫啉4克加40%福戈16克对水50公斤喷雾;亮苞期、齐穗期各亩用20%三环唑100克加30%爱苗20毫升对水60公斤喷雾,防治穗颈瘟的同时,防治稻曲病和纹枯病。

(注:大塘乡交腊村年均温12.4℃,无霜期230天,年≥0℃活动积温4294℃,年≥10℃活动积温3290℃。)

作者简介:杨世莲,雷山县农业局,助理艺师,研究方向:农技推广。

猜你喜欢

栽培技术
提高大豆种植生产效益的栽培技术分析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推广示范研究
兰山区义堂镇简易大棚蔬菜高效轮作栽培技术研究
番茄大棚栽培技术探析
早春大棚番茄高产栽培技术
石榴短枝红在驻马店引种表现及丰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