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引导中学生进行诗歌创作

2014-07-04魏君丽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4年4期
关键词:诗歌创作立意意境

魏君丽

内容摘要:本文探讨了两个问题:一是中学生诗歌创作处于远离、回避状态的原因;二是如何引导中学生的诗歌创作:先诱发创作热情,其次,从意象、意境、立意三方面来探索一点作文创作的模式、技巧,即有:横断模式,直白模式,升华模式。

关键词:诗歌创作 立意 意象 意境

托尔斯泰曾这样说到诗:“诗是心灵之火。这火能点燃、温暖、照亮人心。”诗是文学的天使,它最早进入人类的文学世界。每当翻阅那些或舒缓或豪放的诗歌时,心里总会涌起一阵莫名的悸动。但是,我不知道今天的中学生还有多少人会主动地翻阅诗歌、创作诗歌。

即使有,看看学生的搞笑创作。“床前明月光,李白睡得香。”“半夜三更鬼敲门,路上行人欲断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壶二锅头。”“沉舟侧畔千帆过,孔雀开屏花样多。”“工藤破案未半而中道被毒,今变成柯南,个子矮小,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究其原因,首先是诗歌受到了现代传媒技术的冲击,与电影、电视、动画相比,诗歌没有直接可感的声音、色彩和画面,需要一字一句地去阅读,需要用脑子去想,费时、费事、劳神,因此学生热爱读诗、写诗的不多,能够把创作热情持续下去的则更少;再者,现在的中小学里,很少有专门的诗歌社团,更少有专门指导创作诗歌的老师,甚至连专门指导诵读诗歌的课程也很少见。学生的诗歌阅读,仅靠教材里提供的一些诗歌作品,大多数是背了就算。老师怕讲不好,学生呢,更不在意,因为考试的时候无非是填填空,中考的作文大多限定不准写诗歌。

彝族诗人吉狄马加说过:“我历来相信,诗歌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依然是人类精神世界中最美丽的花朵,诗歌作为人类精神财富中永远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它将永远与人类的思想和情感联系在一起。”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笔者对学生的现状有些忧心。因此,在初中的基础年级,努力地做了一些尝试。

(一)诱发创作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的写诗热情,首先就要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中学时代正是情感丰富的时代,教师适当的引导,是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的。

诗歌言志抒情,语言凝练优美,韵律抑扬顿挫,而一些优美的抒情诗很容易触动读者的联想、想象,带给人美的享受。因此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多带领学生赏析、品读经典的诗作是一个不错的开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学之初,选择带领学生赏读冰心的《繁星》、《春水》。学生一开始很不以为然,但是当赏读到《繁星·八》:“残花缀在繁枝上/鸟儿飞去了/撒的落红满地/生命也是这般的一瞥么?”学生马上叽叽喳喳地说,这就是我们楼下花坛里的樱花树花落时候的情景啊……

在鉴赏诗歌的时候,注意引导学生品评诗中的情感。诗歌是表达人们感情的很好的途径:相思之情、战难之苦、爱情的美好、亲情的珍贵、爱国之情的强烈等等,或者深情款款,或者慷慨激昂,或者诙谐幽默……很容易感染学生。在教学泰戈尔的《母亲》时,诗歌的第一节让学生模仿母亲唱《摇篮曲》,学生们个个乐不可支。但是让学生说说母亲在寺庙里祷告的话语时,一个孩子说:“神啊,请保佑我的孩子,健康、平安、快乐地长大,要有什么病痛都降临到我头上,不要让我的孩子承受半点不幸……”学生们都露出了若有所思的表情。

在讲述诗歌的时候,也适时穿插一些典故、传说或文学故事。中学生爱玩、好动,但是对故事、传说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同时很多诗歌的作者或者诗歌本身就有很动听的故事或者传说。在教学诗歌时,可以适时穿插,以此引发学生学诗歌的兴趣。在讲述泰戈尔的《母亲》之时,引导学生读课下注释: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借此机会就谈论到中国作家和诺贝尔文学奖的关联。学生们个个摩拳擦掌。此外,多鼓励学生敢写,敢动笔,及时发现每一个闪光点。

(二)教授创作技巧

写诗光有热情不够,还要有“工具”,那就是诗歌写作的知识。诗歌的写作知识浩如烟海,但是对中学生来说,让他们掌握基本的写作手法,可以写出诗来就是一个很不错的进步。

1、美的立意

诗歌通常以情感取胜。诗要立意,确立诗歌的主题就叫立意。主题是诗歌的核心。诗歌精简凝练,不像其他文学作品那样丰满,但正如何其芳所言:“诗是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因此,作者应该要把传递给读者的思想、感受或感觉确定下来,表达出来。李丹平曾主张:“诗可以读懂,也可以读不太懂,甚至可以读不懂,但必须能让人感觉到。”因此,在诗歌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立意的重要性。并且从我们所阅读的诗歌中,归纳出一些常见的主题。比如:爱、自由、理想、志向、爱情、赞美等等。

2、美的形象符号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与情感, 都是抽象的。如何把这些抽象的东西表达出来,传递给别人,只是直白地说出来肯定不行,必须让具体的形象来说话,让人家从可以把握的形象中感受或领悟到。因此,诗的构思和创作,总是和选取创造意象的过程关联在一起的。余光中《论意象》一文中指出:“诗人内在之意诉之于外在之象,读者再根据这外在之象试图还原为诗人当初的内在之意。”

因此,在明确立意之后,要选择恰当的意象,让意象来说话。先让学生积累一些诗中常见的意象:月、蝉、柳、冰雪、草木、长亭、芭蕉、梅花、杜鹃、乌鸦、羌笛等等。但是意象的选择对初中生依然是一个难题,将结合意境的构筑进行探索。

3、美的意境

好的诗歌情理形神交融,这就是意境了,意境是诗歌特有的审美范畴,没有意境,称不上好诗。因此,古今中外的诗人都非常看重诗的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意”与“境”的交融有好几种方式,比如:触景生情、状物移情、情理相融等。

但是对初学写诗,而且阅读面很狭窄的初中生来说,更多的技巧反而容易让其不知所云。在明确了立意、意象、意境的重要性之后,在写作中,和学生尝试了三种模式:

【横断模式】截取一个生活片断或者意识片断,筛选一系列意象,或者使用一系列比喻,来抒发感情,表现作者的思想。学生习作《星星——寄父亲》:“每晚,我望着天上一颗一颗闪烁的星星/您是否也能看见/如果能我要将星星送于您/一颗星星代表健康/一颗星星代表平安/一颗星星代表工作顺利……/如果哪一天/您看见了千万颗繁星闪烁/不必惊讶,那是您至爱的女儿对您的思念与祝福”。

【升华模式】这类诗歌一般分为两部分,前边是较平缓的铺垫,后边翻出新意,造成引人注目的突进,使情思与意境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言志”的旧体诗词大都采用这种模式,前边写景,情景交融,后边写“志”,志中有情。学生习作《母亲》:“一颗小小的种子/掉落在土壤上/他是那么的脆弱/一阵微风就可以吹走/土壤对种子说/别怕,别怕/你看/这儿厚实着呢/晨曦中,种子萌发了/烈日下,小树长高了/风雨中,长成了参天大树/母亲,谢谢您/没有您无悔的付出/怎会有壮实的我”。

【自白模式】直接抒发感情,使用论断式的议论,又称议论模式。这种自白不容易写好,作者必须有相当的认识和体验水平。写作中,要注意情感的适度。学生习作《描绘——寄母亲》:“我每天描绘着母亲的模样/描绘着——描绘着/让她陪伴我成长/从笔绘到心绘/有时被旁人辱骂而遗忘/有时被心中的怨恨所代替/但我仍会伤心的描绘着/总希望有一天我所描绘的能变成现实/母亲,如果你在梦中看见了我/千万不要装作不认识/这是您遗弃的女儿/日日夜夜,只求您能回来”。

……

当然,诗歌写作的引导还有很漫长的路要探索。这一群写诗的少年会慢慢长大,他们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放下写诗的笔。但青春难再,优美的诗歌会是青春里一段优美的歌谣。

(作者单位:武汉市钢城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诗歌创作立意意境
春色满园
戴望舒诗歌创作的独特性略析
偏爱这不息的变幻
说“立意”
浅论龚自珍诗歌中的爱国主义
把握题意 求深求新
一朵花的意境
论新材料作文讲评课的三个环节
把作文教学的根深扎进阅读教学的沃土
环境——雕塑意境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