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诗艺探微

2014-07-04

杜甫研究学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杜诗组诗杜甫

商 拓

作者:商拓,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610000。

杜甫于乾元二年(759)秋后不久,离开华州赴秦州,到秦州后写下了《秦州杂诗二十首》。这二十首诗既是杜甫深入乡邑、周览山川、俯察民情、细观社会写下的述志之作,充满忧国伤时的感慨,也是他精心结撰的里程碑式的杰作,在诗艺上也不乏独到的精美之处,可供人们借鉴欣赏。本文拟对这组诗歌的诗艺作一简单探讨。

《秦州杂诗二十首》在形式体裁上对前人有所继承,对自己前期的创作亦有所发展。

首先是对前人“杂诗”体裁的借鉴与继承。所谓“杂诗”,据《文选》王粲《杂诗》李善注: “杂者,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故云杂也。”唐李周翰注云:“兴致不一,故云杂诗。”可见“杂诗”有两个特点,一是“不拘流例”,不遵守流传下来的惯例,形式自由,长短随意。二是“遇物即言”,遇到事物就抒写感慨,题材广泛,有感即发。总之是自由抒写,不受拘束。 《文选》有《杂诗》一目,凡题材内容不属于献诗、公宴、游览、行旅、赠答、乐府诸目者,概列入杂诗项。 《古诗十九首》及苏武、李陵诗,既无题目,又“不知作者”或作者“疑不能明”,也被列入此类。即使有题如张衡《四愁》、曹植《朔风》等内容相近的,也归入此项。建安时期,孔融、王粲、刘桢、曹丕、曹植等人的作品都曾以“杂诗”为题,到两晋南北朝时期,嵇康、傅玄、张华、何劭、王赞、枣据、左思、张翰、张景阳、陶渊明等人皆有“杂诗”传世,唐初沈佺期亦有此题。但这些人所作“杂诗”,除张景阳十首、陶渊明十二首外,大都规模不大,只一到二首。且诗歌长短不拘,如张景阳《杂诗》长的达二十六句一首,短的仅有十二句一首,十四句、十六句、二十句一首的都有。这些诗歌大都“遇物即言”,随兴而发。由于“兴致不一”,内容题材也并不一致,故“不拘流例”,比较自由。即使十首、十二首,也并非作于一时一地,各首皆独自成篇,互相联系并不紧密。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继承了前人“不拘流例,遇物即言”的特点,但又冲破前人窠臼,以连章体组诗的形式,巧妙的构思,精心结撰,一连写了二十章。与张景阳、陶渊明《杂诗》不同,杜甫这二十首诗写作时间较为集中,大约在到达秦州的半年之内;地点也比较单一,就是秦州及其周围地区;各首诗虽“遇物即言”,“兴致不一”,内容并不相同,但因时地相同,故互相之间还是有一定的联系的。这无疑又是对“杂诗”一体的充实与发展。

其次是对连章体组诗的发展与创新。长安十年时期,杜甫已开始创作连章体组诗,如他的《前出塞九首》 《后出塞五首》《曲江三章章五句》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 《重过何氏五首》 《秋雨叹三首》《喜达行在所三首》《羌村三首》《收京三首》 《大云寺赞公房四首》等。此时所作以五言古体最多,其次是五言律体,如《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及《重过何氏五首》,也有七言古体,可见杜甫对连章体组诗已作多种体裁的尝试。这些连章体组诗无论多少,诗人皆精心结撰,显得次序井然。少者三首如《羌村三首》,仇注云:“杜诗每章各有起承转阖,其一题数章者,互为起承转阖。此诗首章是总起。次章上四句为承,中四句为转,下四句为阖。三章上八句为承,中四句为转,下四句为阖。此诗法之可类推者。”多者如《前出塞九首》, “九首承接只如一首”,浑然一体,首章起,点题“出塞”,揭出主旨“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以之为纲,统摄全篇。以下各首便围绕这一主题,依次展开,各有重点。末章论功抒志,可为结。九首之间又各有照应,如线贯珠,联系紧密。诚如浦起龙所说: “汉魏以来诗,一题数首,无甚铨次。少陵出而章法一线。如此九首,可作一大篇转韵诗读。”无疑这是杜甫在诗歌形式上的开创与探索。《秦州杂诗二十首》首先是一题二十首,规模超前,结构宏大。长安十年,特别是安史之乱后,杜甫为生活所迫,更深入社会,更接近人民,更了解底层,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其思想感情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其诗歌创作也更注重反映社会现实,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题材更为丰富,内容更为充实,故短篇单章便难以反映广泛复杂的社会生活和难以抒写矛盾痛苦的内心世界。为以诗存史,抒写时事,杜甫诗歌的长篇巨制和连章体组诗便应时而生,逐渐多了起来且越写越好,长篇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北征》,连章体如前后《出塞》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等。到达秦州后,杜甫在经历了陷贼的生死考验和为官的贬谪升迁等痛苦经历后,思想和创作都更趋成熟。自乾元二年秋客秦后至上元元年(760)底入蜀以前约一年半时间共写诗歌约百首,其中秦州半年所作上继长安十年的鸿篇巨制,下启《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的连章组诗,不仅扩大了五律的堂庑,而且开启了排律的新制,堪称杜诗创作中的又一个光辉时期。 《秦州杂诗二十首》在吸取前期连章体组诗围绕中心,波澜起伏,层次井然的基础上,精心构思,不仅规模更为宏大,而且起结有序。结构更趋严密,其第一首为二十首之发端,浦起龙《读杜心解》谓“其一为二十首之冒,前言‘生事’‘因人’,笼后藏身等篇。”末首为二十首的总结,仇注云: “以入秦起,以去秦终,中皆言客秦景事。”二十首又全用五律体裁,互相之间又紧密联系,显然这是对长安十年时期连章体组诗的进一步改造与发展,不愧是杜诗中的精华之作。

《秦州杂诗二十首》在表现手法上富于变化,多种多样,不拘一格。这是“杂诗”的特点,也是连章体组诗的特点。

借景抒情,以景写情,情景交融,这是杜诗常用的表现手法,《秦州杂诗二十首》也不例外。如第九首云:

今日明人眼,临池好驿亭。

丛篁低地碧,高柳半天青。

稠叠多幽事,喧呼阅使星。

老夫如有此,不异在郊坰。

写秦州驿亭的美景,使人眼前一亮,令人十分兴奋。“丛篁低地碧,高柳半天青”,丛生的竹林让低地一片碧绿,高耸的柳树使天空半边青蓝。远近高低,互相映衬,描写生动,真实可感。既指出了“明人眼”的具体原因,更抒发了作者的称颂赞美之情。正因为有如此美景,这才引起诗人“老夫如有此,不异在郊坰”的感叹,从而抒写了自己渴望有此家居而不可得的情怀,景中寓情,十分自然。再如第十首“烟火军中幕,牛羊岭上村”,写雨中之景,抒发雨后寂寥索寞之感,亦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比兴寄托,含意深婉,也是杜诗常用的艺术手法。诗贵含蓄,不宜直说,故比兴寄托,能使诗意深婉,令人回味无穷。如《秦州杂诗二十首》中的第五首咏马诗:

西使宜天马,由来万匹强。

浮云连阵没,秋草徧山长。

闻说真龙种,仍残老骕骦。

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

怀古伤今,借史慨时,抒写自己的怀抱,这是《秦州杂诗二十首》的艺术手法之一。如第八首就借汉使以慨时事。其诗云:

闻道寻源使,从天此路回。

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

一望幽燕隔,何时郡国开。

东征健儿尽,羌笛暮吹哀。

叙事描写,议论深刻,亦是杜诗的常用手法。杜诗多议论,但杜诗的议论往往结合叙事描写,使议之有理,论之有据,意义深厚,颇有情韵。如《秦州杂诗二十首》之第六首:

城上胡笳奏,山边汉节归。

防河赴沧海,奉诏发金微。

士苦形骸黑,林疏鸟兽稀。

那堪往来戍,恨解邺城围。

其次是遣词的语短意长。如第一首“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中“迟回”“浩荡”二词。用“迟回”言其“度陇”时的胆怯犹豫之状,以“浩荡”说其“及关”时忧愁的广阔无涯,不仅具体生动地刻画出了诗人此时此地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而且萦前透后,由度越关山之难,寓托着经历人世之难和当前的时事之难,又关合下文“问烽火”,的确是语短而意长,遣词准确精妙。再如第十一首“萧萧古塞冷,漠漠秋云低”两句, “萧萧”指寒冷的风声,从听觉写出古塞的凄凉;“漠漠”指沉重的云层,从视觉写出秋云的广阔。两个迭词的运用,具体可感,生动形象,对仗精工。杜诗遣词的推敲讲究,语意悠长,于此可见。

注释:

①李善注:《文选》,中华书局,1977 年,第415 页。

②六臣注:《文选》,中华书局,1987 年,第546 页。

⑩王嗣奭: 《杜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年,第87 页。

猜你喜欢

杜诗组诗杜甫
可见光(组诗)
苍凉组诗
登高
杜诗学文献研究的重要创获
——评王新芳、孙微《杜诗文献学史研究》
宋代杜诗旧注整理与研究
——以宋代蜀人三家杜诗注辑录为例
贫困无田杜太守
绝句
从源于杜诗的成语看杜诗的锤炼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