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内外有效结合 逐步生活化科学——浅谈课内外科学教育的有效结合

2014-07-02

科技视界 2014年10期
关键词:课外科学生活

王 旭

(乐清市柳市第三小学,浙江 乐清 325600)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进入了新的时代,我们正面临着全球科技飞速发展的严峻挑战,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一系列新技术的出现正在引起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当代社会急需科技人才,而各种实践证明:在教育阶段,课外内结合教学是造就优秀的科技后备人才的一种有效措施。通过有效结合课堂内外,使得课堂和生活联系更加的紧密,培养了学生较为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造心理。课内课外的关系是一个跨学科的普遍性的问题,本文从小学科学教学的角度切入,去阐释其相结合的必要性,挖掘其相结合后包蕴着的丰富内涵,探索一条有效的教改之路。

1 《科学》课内外有效结合的构思与探讨

1.1 《科学》教材本身的特点

小学《科学》教材的一条红线是:人与环境。所以,小学科学教学的一个基本点就是让学生认识事物,而事物分布于大自然的各处,它可能出现在课内的教育空间,也可能出现在课外的教育空间,只有两者的结合,教育的最终目标才有一个支撑点。笔者认为:“《科学》教学必须确实给学生的理解提供新的想象,而不是仅用词汇来记忆。例如,不是以事物的认识而以对词汇的认识来武装学生,似乎给学生的负担是因为事物方面的知识过多。对于学生来说,这么多的知识是无用的,但是如果采用更好的方法,如调查和体验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则这样的知识是可以被掌握的……”这里提及的更好的方法是什么?课内课外结合的教学应当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

1.2 教育实践

许多教育理论工作者和从事教学实践的教师经过长期的摸索认识到,以系统的知识学习为主的学科课程和以体验学习为主的课外教学活动不是截然对立的,不可兼容的。相反,只有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做到优势互补。课外活动应成为教育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任务在于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组织指导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的独创性和个性,积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它可以让学生广泛接触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体育卫生等领域的知识,便于他们了解科学技术动态,了解社会和自然,拓宽文化视野,形成高尚情操,提高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课外校外活动还可以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能的广阔天地,在活动中学生可以独立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克服所遇到的困难,进一步增强自信心和开拓进取的勇气。社会的急剧变化,特别是信息社会的发展,知识的爆炸,使人们对于传统的课内教学所带来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人们深刻地感到,过分强调结构紧密,讲究系统的教学模式不仅导致教学与社会实际的分离,忽视知识的应用性和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课程内容的膨胀和难度的加大,加重了学生课业负担,影响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在这种背景下,课外教学活动的地位就更显得重要,这种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重视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重视儿童个性及实践能力的培养等合理、积极的部分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

2 《科学》课内外有效结合的操作模式

基于上述对课内与课外教学活动关系的认识,我在本校中进行了课内课外结合的教改尝试。课程内容以《科学》教材为主来展开,在实施过程中,我力求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贯彻这个探究的思想和原则。

2.1 课前精心准备,材料来自生活

《科学》课以学生常见的事物和现象为主要认识对象。如果不让学生得到事物具体的、鲜明的感官刺激,不让学生因此而得到多方面的熏陶,《科学》课的教学就会失败。在教学中如何使自然界中活生生和事物成为学生的认识对象,就成了在课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科学课上实验非常的多,这些实验中如果实验材料能从生活中开发,那么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时,就能感觉跟自己的日常生活没有什么区别,原来生活中的材料也是可以进行科学探究的。这时,老师再于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的投入达到一种高契合度。结合生活材料和生活情境,这样在教学中能丰富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使课外的生活更好的融入课内的学生。

2.2 重视课外延伸,科学进入生活

认真布置课外作业活动。小学《科学》课中有很多有关采集、种植、饲养、调查、观察等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就必须精心设计一些课外作业活动。例如,植物的一生,就要求学生去采记各种各样的植物。学习凤仙花种植单元前就要求学生去种植凤仙花。教学蚕宝宝的生命周期以后,就要求学生在家中观察写饲养蚕的报告,或饲养其他小动物。教学天气单元,可以让学生制作天气日历。教学环境单元,可以让学生不仅调查自己家的情况,还可以调查邻居家甚至是小区各家用户的情况。这些课外活动往往要经历较长的周期,这样就使得学生的生活处处都充斥着科学探究,让科学在课内外结合得更加紧密。通过这样的课外延伸活动能培养孩子们刻苦钻研的精神,以利于培养孩子们养成不怕困难的科学精神。

2.3 增设生活课堂,解决生活难题

在小学科学课中,有些在书本中学到的知识并不完全等于真正的知识,而有些课程的内容也并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因此,应当充分利用好科学课堂,开设“生活疑难”课。所谓生活疑难课,就是在不影响正常教学活动的情况下,开设的新课堂。它的教学内容来源于学生在生活当中碰到的“疑难杂症”,它的教学目的就是通过合理的安排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老师可以让学生收集自己平常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再根据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科学水平,选择和科学课程有联系、可操作性强的难题来作为教学内容。例如,如何科学地给家里的太阳能热水器选个好位置(关于光和热的知识),如何让家里的空气变得清新(关于空气污染和处理方法的知识),如何让四驱车开得比别人的快(关于力的传导和力的大小的知识)等等。通过这样的教学安排,让学生体会到,原来生活中的问题也是可以带到学校,带到课堂上来解决的,让他们发现其实课内课外并没有什么真正的区别,使课内外的结合更加的有效。通过这样的安排,也能培养学生对于生活现象勇于提出质疑、积极探索的科学作风,而重要的研究项目往往就是这么来的。

2.4 开展课外活动,提高生活应用

现行《科学》课教材把自然、历史、地理、社会生活等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如三年级《科学》下册中“空气”这一单元,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带领学生考察了附近的空气污染与保护,让观察空气污染的情况学生,访问居住在空气污染一带的老人,聆听他们叙述以前的空气质量,使学生知道什么叫空气污染,污染的原因。这样,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知识,还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的大气环境的教育。组织学生去踏青,了解家乡的风貌。组织学生去参观学校附近的工厂,让学生从小了解社会生产情况。开展科技活动。小发明、小创造、小论文、小制作等活动的展开,为学生的思维发展,主体意识的强化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在开展科技活动中,应该让学生尽量接触更广阔的知识领域,让同学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发展智能,还要把课外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他们去培养创新能力,去大胆探索科学的奥秘。学生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和科技活动,能把课堂中学习到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更好的应用起来,使他们感受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这样的学习才有意义,使他们养成把课内知识带到课外去应用的良好习惯。课内课外的有效结合,还有很多方法和途径,只要是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生实际需要的方式,就是对学生最好的教学方式。课内外有效的结合得课改之路还很长,我将继续在这条路上探索研究,让科学和生活联系的更加紧密,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科学技术举足轻重的新时代中,成为社会建设需要的真正的人才。

猜你喜欢

课外科学生活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科学拔牙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