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棠遗爱”与习仲勋的为民情怀

2014-06-24张志功

清风 2014年2期
关键词:甘棠习仲勋书记

文__张志功

“甘棠遗爱”与习仲勋的为民情怀

文__张志功

时光如白驹过隙,如今我已年逾八旬了,回忆起在习仲勋书记身边工作的20多年,往事依然历历在目。由于众所周知的灾难,我们天各一方,分开了14年。1978年4月,习仲勋任广东省委书记,我又回到他身边继续当秘书,一直到1984年5月。在这前后长达20年的时间里,他既是我的首长,又是我的良师益友。他和我的一次交谈,我至今记忆犹新。

难忘的“作业”

1958年的春天,习仲勋书记和周恩来总理、彭德怀老总一起来到河南三门峡,召集豫、陕、晋三省领导人研究三门峡水库坝高问题。会后到三门峡、陕县、偃师县参观座谈。参观了陕县之后,习书记一直若有所思。吃过晚饭,他在院子里散步,考虑到天气还有些凉意,我就拿了件衣服给他披上。

在皎洁的月光下,习书记突然问我:“小张啊,你是陕县人,你知道召公吗?”我愣住了,想了想说:“知道啊,以前听父亲讲过召公的故事,还经常去召公祠玩耍。”习书记转过身语重心长地说:“召公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我是陕西富平县人,咱们这两个地方在西周的时候,都属召公管辖。当时召公巡行各地,轻车简从,深入田间地头了解百姓疾苦,嘘寒问暖亲如一家,老百姓的大事小事都挂在心上。他不受宴请,不扰百姓,在甘棠树下搭个草棚办公断案。他公道正义、清政爱民,所以才有了几千年相传的故事——甘棠遗爱。”

此时,月光轻柔地洒在习书记的身上,我看到了他那意味深长的表情。习书记接着说:“这个古陕州城还流传着一句话:‘古县甘棠也作花。’这可不是单纯的甘棠花,而是召公勤政爱民之花啊!以后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像召公这位先贤一样,学习他清政爱民的精神,多为老百姓做实事,当好人民的公仆。”

习书记的这一番谈话,将我的思绪慢慢引回了童年。记得小时候,父亲经常对我说,我们陕州城是一座古老的城池,始建于西汉景帝年间,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当时规模很大,地势险要。这里人杰地灵、人才辈出。西周初期,周武王的两个弟弟周公和召公就是以我们这里为界分陕而治的,我们这里以西都归召公管。召公广施惠政,深得民心,老百姓就编了歌谣来歌颂他。召公不在了,老百姓还建了召公祠,经常烧香磕头祭拜他。祠内甘棠蔽日,香烟缭绕。相传,古时候陕州一带的老百姓还经常唱一首歌:“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公所说。”可惜年代太久远,这首歌的调子渐渐失传了。

“小张!”习书记这一叫把我从回忆中拉了回来。他好像交代任务一样说,“你正年轻,是勤学向上的时候,抽空查点资料,多了解一些关于召公的事,看从中能悟出点什么。”他当时的这个要求,我牢牢地记在心里。我想,他一定是想了很多,只是没有明说,这大概就是学校老师们常用的“启发式教学法”吧。

永久的纪念

习书记虽然早已离我们而去了,但他布置的作业我一定要好好完成,并要以此来作为对他永久的纪念。退休之后,我看了一些关于召公的资料,并了解到家乡企业家吴启民先生斥资重建了召公祠,改名“甘棠苑”。“甘棠又盛黄河边,召公巍巍应云端。花鸟竹石浴明湖,殿阁亭台读秀山。钟鼓高楼天望远,清浊大界民心前。‘遗爱’长歌暖万代,一苑正气向人间。”这首《棠苑正气歌》生动地反映了召公祠当今的繁荣景象。家乡的朋友们还从甘棠苑带来了丰富的资料,我看过后更加深刻地认识了召公,召公几千年来其实一直活在炎黄子孙的心中。

老子说:“圣人无心,常以百姓心为心。”孔子说到甘棠时,也说:“思其人,必爱其树;尊其人,必敬其位。”杜甫诗曰:“天寒召伯树,地阔望仙台。”白居易诗曰:“他时万一为交代,留取甘棠三两枝。”文天祥感时长啸:“我有扬州鹤,谁存召伯棠。”林则徐写道:“茹茶心事苦,愧尔颂甘棠。”于右任书联曰:“诗歌甘棠美召伯,天谴江山助牧之。”上述种种足见召公清政爱民的精神已经深植于中华民族的灵魂之中,成了几千年不断传承的国魂。

在漫长的岁月中,甘棠不仅被凝练为廉政与爱民的掌故,被历代文人雅士所屡屡用及,而且还出现在现代作家的名讳中,巴金的本名为李尧棠,字芾甘。河北为古燕国,是召公的始封地,作家刘绍棠是河北蓟县人,故名绍(古通召)棠。可见,这种精神层面的追求渊源久远。

据钦定《全唐文》中召伯祠碑记载,唐朝德宗皇帝还率文武百官来祠隆重祭拜,队伍浩浩荡荡,礼乐响彻云霄。几千年过去了,召伯的生命早已化作青烟一缕,飘散在茫茫天宇间。“召伯”“甘棠”,这两个本不相干的名词,却因为思念和敬仰而被连在一起,它们共同穿过悠长的历史隧道,走到了今天。甘棠苑建成已有10年的时间了,吴启民先生为何要舍弃黄金事业的辉煌,而苦苦探求甘棠的平凡与不朽呢?我想,这正是站在历史发展前沿的一种高瞻远瞩。

“敬德保民”的传承

召公是3000多年以前的政治家和国家领导人。当时正值武王灭纣,西周初建。召公吸取了殷纣灭亡的历史教训,认识到“虐民”是一条治国的绝路。人民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前进的根本推动力,没有人民便没有国家的一切。因此,他认为“敬德保民”才是国家繁荣、民族兴旺的根本保证,也是治国理政的最高原则。召公在西周成王时为太保,康王时为冢宰(即宰相)。西周时期有名的“成康之治”就是召公“敬德保民”执政理念结出的硕果。周朝这一治国理念的传承,使它绵延了800多年,成了维持时间最长的一个朝代。其后,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中,朝代更替,兴衰变迁,取决于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统治者对人民的态度。统治者“敬德保民”了,社会就安定繁荣;这一观念淡漠了,社会就衰败;“虐民”了,一个时代的统治就会腐败灭亡。改朝换代后,新的统治者吸取了虐民的教训,自律起来,于是“敬德保民”,政治清明,社会便前进了。久而久之,统治集团私欲膨胀,丢弃了“敬德保民”,又开始腐败昏庸起来,于是就又走向了灭亡……可惜,中国就是在这种兴亡的周期律中进进退退了几千年,以致最后弄得贫弱不堪。

作为一种自觉的治国理念,“敬德保民”是从召公那时开始的,所以我们说召公是廉政之祖,“甘棠”是勤政之根,但那时毕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早期,并没有上升到对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自觉,更没有从制度上找到根本的保证,所以才必然地陷入由兴而衰的周期。

2013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对召公文化的宣传和传承,无疑是践行习总书记“四个讲清楚”的题中之义。

现在,党中央从召公“敬德保民”的善根出发,把握了时代的脉搏,迈入了高度自觉的阶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并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中找到了永恒的根本保证,那就是以“民主与法治”来保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刚性实施。

所以,我们现在践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时,不要忘记召公的“敬德保民”是我们的祖根。当我们想到要切实保证这一理念的传承、实施,要冲破几千年的兴衰周期律,使国家长盛不衰,不再遭到动乱之苦,不再大折腾时,我们就一定要在几千年前祖宗“敬德保民”的老根上更越一层楼,毫不动摇地坚持依法治国,走“民主与法治”这一长盛不衰的通天大道。因为,没有民主与法治的保证,再好的思想都会落空,再高的调子都可能流于虚伪。民本思想、仁义道德都只有与民主法治科学地结合起来,才可能建构真正深度的社会和谐,才可能切实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与繁荣富强。

(作者系习仲勋原秘书)

链接》》

习仲勋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曾担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共十一届中央委员会书记处书记,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第五、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猜你喜欢

甘棠习仲勋书记
中国共产党重庆市第六届委员会书记、副书记、常委简介
砰!迎接我的可爱狙击
家风学堂传家训
百年心迹证丹砂 斗雪寒梅耐岁华——读祖父甘棠诗词旧作有感
送秦伯钧赴任河南高院法官
习仲勋 政治生涯的“艰苦岁月”
集书记
习仲勋:统战工作的典范
两碗鸡蛋面
又见雷书记